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财政司司长财政预算案记者会谈话全文(一)(附图/短片)
***************************

  以下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今日(二月二十四日)在中区政府合署新翼举行财政预算案记者会的谈话全文:

财政司司长:各位传媒朋友,大家好!今早我在立法会宣读了新一年度的财政预算案。在大家发问之前,我想先讲一讲撰写这份预算案背后的理念。

  今年的预算案以稳固复苏、发展经济和关怀社会为主题。

  在稳固复苏方面,虽然金融风暴最困难的时期我相信已经过去,但外围仍然充满变数,所以我们必须保持警觉,不能松懈;而协助香港楼市平稳健康发展是稳定经济重要的一环,我们希望从根本的供应、市场透明度及减少投机入手。

  在发展经济方面,预算案增拨资源,从人力供应、土地供应和发展诱因三方面入手,配合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中提出促进六项优势产业发展,并巩固香港传统四大支柱行业的施政方针,长远提升香港的竞争力。

  我们亦都建议扩建科学园、设立绿色运输试验基金等,都是希望提供政策环境,发展产业,令香港的产业结构可以多元化。

  我认为我们不单要发展经济,亦需要关注社会民生,要建立一个仁爱关怀的社会,所以我在预算案,特别重视教育和贫穷问题,致力提升社会流动性,并善用社会资本,支援最需要协助的组群。我们筹办非牟利机构解决学童上网问题便是这方面的工作的一个例子。

  我们同时进行多项社会投资,把来自社会的资源应用在教育、医疗、就业、楼宇维修、社会服务、体育及文化艺术等项目之上。

  我理解到在经济复苏初期,部分市民未必可以能够即时分享复苏成果,所以我提出了约200多亿元的纾缓措施,包括退税、免差饷、代缴公屋租金等,希望有助市民度过困境。我们的策略是,在长远而言,要发展经济和教育;中短期则提出纾困措施协助有需要的社群。

  我在预算案的结语中提到,社会上有人士认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模式,未能做到资源均等分配,形成贫穷和社会流动问题。我希望提出,由於香港是一个细而且是开放型的经济体,如果实行高福利为主的模式,便需要大幅度调整现行的税制及税率,市民未必认同。

  因此,我希望透过投资在教育、基建和社会福利,让市民可以面对经济变化,提升社会流动性。这便是我在编写预算案时最基本的理念。

  谢谢各位。

(待续)

(请同时参阅谈话全文的英文部分)



2010年2月24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5时35分

图片 图片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