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行政长官向立法会发表《行政长官2022年施政报告》发言全文(六)
********************************
(六)共同维护和谐稳定

79. 政府会切实回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建更和谐、更稳定的香港,提供更适切的公共服务,扶老助弱做得更到位,令生活环境变得更优质。香港是大家的家园,政府会团结各界,凝聚地区力量,共建香港。

健康活力香港

80. 现时医疗体制「重治疗、轻预防」,公营医院服务总开支比重超过八成,基层医疗则不足两成,资源和压力严重倾向公营医院。随着人口老化,慢性病日益普遍,公营医院将不胜负荷,专科服务轮候时间持续上升,加上新冠疫情,多年来过分倚重公营医院系统的后遗症越见明显,必须作出改革。

81. 政府会重整医疗体制,目标是由目前以治疗为主、以医院为中心的格局,转向以预防为重、以社区为中心的体制,投放更多资源推动基层医疗。

基层医疗

82. 我们会在今年推出「基层医疗健康蓝图」,以地区康健中心作为枢纽,统筹为市民提供的基层医疗服务,与私营医疗界别共同推广「一人一家庭医生」理念,并协调不同医疗专业,在社区内提供全面、持续、以人为本的基层医疗服务。措施包括: 

(i)成立「基层医疗健康管理局」,专责统筹管理公私营界别的基层医疗服务,制订标准和设立质素保证机制; 

(ii)推出为期三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明年起转介经地区康健中心识别有高血压或糖尿病高风险的市民至私营界别,作进一步检查。确诊市民将获安排家庭医生及专职医护团队的治疗服务,持续管理慢性病和预防并发症。政府会资助约一半检查和治疗费用。我们亦会成立策略采购统筹处,统筹透过私营医疗界别提供的基层医疗服务; 

(iii)优化长者医疗券计划,容许夫妻共用医疗券,并扩大适用范围至「认可医疗专业注册计划」的听力学家、营养师、临床心理学家和言语治疗师,以及经专业评定并提供的医疗设备,例如助听器等。另外,实施为期三年的先导计划,把现时每年2,000元的医疗券增至2,500元,长者使用至少1,000元医疗券于预防疾病和管理健康等特定基层医疗用途后,增添的500元会自动发放至其户口作该等用途,以鼓励长者更有效使用基层医疗服务; 

(iv)增强中医药角色,政府资助中医药门诊服务的名额由每年600 000个增加三分之一至800 000个,同时加强地区康健中心的中医药服务; 

(v)善用跨专业医疗人员服务,包括修订《辅助医疗业条例》容许物理治疗师和职业治疗师可于指定情况下,免转介直接服务病人; 

(vi)检讨牙科服务,成立「牙科护理服务发展工作小组」检视现行服务,并就加强服务范畴和模式向政府提供意见;及

(vii)重整地区医疗用地和设施,成立「医疗设施规划和发展督导委员会」,推动相关发展和重建项目。

公营医院服务

83. 公营医院服务是医疗体制的骨干,我们会从多方面提升服务:

(i)缩短专科门诊轮候时间──医院管理局(医管局)会多管齐下,包括(一)增拨资源处理新症;(二)理顺转介安排处理跨科个案;(三)设立综合诊所提供跨专业支援,减少病人须轮候不同专科的时间;以及(四)加强以基层医疗跟进情况稳定的病人。目标是在下一个年度(2023-24)把内科专科稳定新症的轮候时间减少20%;

(ii)改善病人体验──医管局会更广泛采用视像会诊,以及推出新的药物送递服务模式,方便病人;

(iii)提升医疗服务──医管局会成立神经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综合医疗中心,为需要跨专业支援的患者提供综合服务。另建立「不常见疾病资料库」,促进与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及香港基因组中心交流合作,以及成立中毒控制中心,优化中毒防控和救治工作; 

(iv)强化医院基建──全力推动第一个「十年医院发展计划」,未来五年增加约4 600张病床和约80间手术室。第二个「十年医院发展计划」会包括「北部都会区」医院网络建设;及

(v)推广「医健通」──研究立法规定上载更多种类的医疗纪录,进一步发展「医健通」成为贯通公私营医疗体系的骨干系统。

医护人手供应

84. 为确保公营医疗系统有足够医护人手,我们会探讨不同方案,包括要求合资格医护专业人员在公营医疗机构服务一定年期,以及引入合资格非本地培训牙医及护士。

中医药发展

85. 为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发展,我们会强化医务卫生局中医药处的职能,开设「中医药发展专员」职位,加强中医药发展及政策统筹工作,包括制订中医药发展蓝图;落实200 000个新增中医药门诊服务名额;常规化中西医协作治疗服务,并逐步扩展至更多医院和病种,包括积极探讨推展至癌症治疗;优化「中医药发展基金」的运作;推动中医师和中药专业人员的专业发展;以及深化香港与内地和大湾区中医药协作等。
 
精神健康

86. 精神健康是市民「幸福感」的关键之一。政府会针对不同群组需要,提升社会精神健康水平。我们会加强跨专业「医教社同心协作计划」,及早识别和安排有需要学生接受专业支援。医管局会增拨资源以加强社区精神科服务,并在精神科专科门诊试行公私营协作计划。社会福利署亦会加强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的服务。除继续资助民间推行社区支援项目外,我们会设立精神健康支援热线,提供即时支援及转介服务。

控烟工作

87. 香港吸烟率去年已达9.5%的历史低位,但控烟工作不会停下来。我们会在明年初就进一步控烟工作谘询公众,目标在2025年降低吸烟率至7.8%。

与内地合作让药物在港注册、药物仪器「过河」

88. 为促进香港与内地医疗合作,我们会参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其他合适的药物监管机构发出的注册证明,让已在内地及相关地区注册的药物,在符合安全、效能及质素标准等方面的严谨要求后获批在香港注册及销售,令药品供应更多元。我们亦会与内地就「港澳药械通」保持联系,让更多香港注册药物和医疗仪器在大湾区使用。此外,我们会积极研究容许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生活的港人,使用长者医疗券缴付内地医疗保险费。

体育发展

89. 为进一步推广体育普及化,我们将与体育界、学校及商界携手合作,推广近年受青年人欢迎的「城市运动」项目,例如三人篮球、运动攀登、滑板等。我们亦会检讨全港运动会的竞赛项目,让更多不同年龄人士参与。
 
90. 文化体育及旅游局会制订「体育及康乐设施十年发展蓝图」,分阶段提供约30项多元化康体设施,例如体育馆、游泳池、运动场、公园等,包括在马鞍山白石兴建香港第二个体育园,以及在「北部都会区」建造大型体育康乐设施。

91. 政府会继续推动体育专业化和产业化,包括加强支援合资格球会的训练和比赛场地安排,并支持本地球会参与内地及区域性的大型赛事。我们亦会推行为期五年的「残疾运动员就业及教育先导计划」,装备他们退役后的发展。此外,我们会优化香港「M」品牌计划,每年支持至少十项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在港举行,推动香港成为国际体育盛事之都。

休闲设施及项目

92. 我们会增设休闲设施及项目,为市民的活动加添不同元素: 

(i)环岛长廊──我决定在香港岛建造「活力环岛长廊」,全长约60公里,连接港岛北岸海滨长廊及南区多条现有海滨和郊野步行径。明年起进行研究及设计并展开工程,于五年内完成驳通九成长廊; 

(ii)大屿山南部生态旅游──我们正积极研究发展大屿山南部约1 000公顷「绿化地带」土地作生态旅游或康乐用途;及

(iii)周末市集──民政事务总署会于今年第四季在全港五区与团体合办周末市集,催化多元本土经济。食物环境卫生署亦会参考经验,于明年举办周末市集。

(待续)
 
2022年10月19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2时56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