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行政长官向立法会发表《行政长官2021年施政报告》发言全文(七)
********************************
(六)建设宜居城市

城市愿景

95. 我在担任发展局局长五年期间,与同事创建了优质城市愿景,并不断实践。我们通过「保育中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起动九龙东」等创新政策,采用地区营造手法推动城市建设、市区更新、文物保育、海滨美化、园景绿化等,并取得一定成效。虽然目前香港面对房屋土地不足、道路挤塞、楼宇老化等问题,但这些挑战都不应阻碍我们为市民建设优质生活环境的决心。此外,香港必须坐言起行,努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危机。

迈向2050年前碳中和

96. 二氧化碳是气候变化的主凶,国家和全球不少地方都已承诺减碳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香港也不例外。我在去年《施政报告》中宣布,香港将力争在2050年前达致碳中和。我亲自主持气候变化及碳中和督导委员会,制订整体策略和监督各行动协作。环境局局长即将公布的《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会定下更进取的减碳排放策略和措施,以迈向碳中和,并加强减碳中期目标,力争在2035年前把香港的碳排放量从2005年的水平减半。为了监督行动有效执行,环境局将成立新的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办公室,加强统筹和推动深度减碳工作,并会成立专责的谘询委员会提供意见,以及推动主要持份者包括青年人积极参与。

97. 本港约三分之二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于发电,其次是运输界别和废弃物,分别占18%和7%。我们的减碳工作必须针对这三方面,并以「净零发电」、运输界别零碳排放和废物处理达致碳中和为最终目标。

98. 要做到2050年前「净零发电」,首要改变本地电厂的燃料组合。我们的中期目标是2035年或之前停用煤作日常发电。这目标并非遥不可及,因为目前发电燃料组合中,煤所占比例已减至少于四分之一。电力公司须继续逐步淘汰燃煤发电机组,并以天然气及可再生能源等取代燃煤发电。政府会尽力克服香港地理环境限制,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透过促进本地项目、区域合作和共同投资等,争取提升可再生能源在发电燃料中所占比例。

99. 另一「净零发电」策略是减少能源需求。现时香港九成的电力用于建筑物,推广绿色建筑、提高建筑物能源效益和加强实行低碳生活能降低用电和发电需求,并减低市民因转用更多清洁能源发电的财政负担。我们的目标是在2050年或之前,商业楼宇用电量较2015年减少三至四成,以及住宅楼宇用电量减少两至三成。我们希望在2035年或之前能达到以上目标的一半。

100. 发展绿色运输是实现运输界别零碳排放的必要条件,同时改善空气质素。政府今年初公布的《香港电动车普及化路线图》提出多项措施,包括在2035年或之前停止新登记燃油及混合动力私家车及安装充电设施的策略和目标。政府会积极推动各种电动及其他新能源公共交通工具和商用车的发展,包括与专营巴士公司合作试行以氢燃料电池驱动的巴士,以期在2025年确立更具体使用新能源交通工具的未来路向和时间表。

101. 至于废弃物相关的碳排放,我们会按政府今年初公布的《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35》加快步伐推动全民减废、发展转废为能设施,以及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102. 气候变化是挑战也是机遇。未来十五至二十年,政府将投放约2,400亿元,推行各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私营界别亦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以实现低碳转型。绿色经济转型是大势所趋。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庞大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国际级监管架构,汇聚全球领先的金融和专业机构、绿色评估认证机构以及国际投资者,有条件和优势发展成区内的绿色金融枢纽,成为绿色企业和项目首选的融资平台,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扮演重要角色。
 
减废及资源回收

103. 立法会于今年8月通过都市固体废物收费的条例,是香港减废工作的重要里程碑。我们会开展落实垃圾收费的筹备工作,包括加强对社区资源回收的支援,增加社区回收网络的回收点及提高服务实益,并善用智能技术。政府先后推出厨余及废塑胶的中央回收先导计划,初见成效。我们即将扩大此两项先导计划以覆盖更多地区及服务对象。配合上游的回收物收集工作,我们会进一步推动建设下游的转废为能、转废为材设施,逐步摆脱对堆填区的依赖。此外,为产生更大的协同效益,我已要求环境保护署接手食物环境卫生署管理的垃圾收集站和家居垃圾收集服务,把废物的收集、回收、运送、处理一条龙结合。

市区更新

104. 目前的市区更新策略是重建和复修并行,除由市建局或发展商收购拆卸旧楼和进行重建外,本届政府先后拨出合共超过190亿元,资助旧楼业主保养和维修其物业。但面对楼宇急速老化,楼龄达五十年或以上的私人楼宇在过去十年由3 900幢急增至8 600幢,加上全港5 000多幢「三无大厦」日久失修的问题,我们须采取更有效的政策手段,加快重建更新步伐。

105. 我们会从多方面入手。第一,按刚完成的「油旺地区规划研究」,市建局会在油麻地和旺角,以创新、地区为本方式加快市区更新,包括在合适重建项目试行转移地积比、街道整合等规划手段。这些措施亦会适用于私人主导的重建项目,并在合适情况下在其他地区采用。第二,我会邀请市建局在荃湾和深水埗旧区开展同样的地区规划研究,以确定更新这两个旧区的方案。第三,研究降低《土地(为重新发展而强制售卖)条例》下的强拍门槛,以加快旧楼重建。在过程中,发展局会充分考虑小业主利益、楼宇状况等因素,并听取持份者意见。
 
「跃动港岛南」

106. 我在去年的《施政报告》提出「跃动港岛南」计划,发展局已于今年2月成立跃动港岛南办事处,并拟备了首份概念总纲计划,就如何美化、活化和绿化黄竹坑、香港仔及鸭脷洲地区,听取地区意见。同时,我们在区内推展多个小型工程项目改善行人连系及海滨地带,以增添地区活力,当中包括连接港铁黄竹坑站和香港仔郊野公园的「绿色连线」,将于明年展开工程。

107. 继海洋公园的水上乐园正式开幕后,政府和海洋公园公司正积极落实海洋公园的未来策略,包括为园区物色发展合作伙伴展开招标程序,以及于明年就深水湾及大树湾码头项目展开技术性研究,并正探讨在码头项目落成前提供临时登岸设施的可行性,善用水体和水上交通将园区与其他地方更好连接起来。

108. 此外,政府正进行公开招标邀请私营机构在已复修的石澳石矿场设计、建造和营运一个供市民大众享用的水上运动中心,当中包括为香港体育学院(体院)提供专属滑浪风帆精英运动的训练设施,预计明年首季批出合约,让水上运动中心约于五年内全面投入运作。另一方面,我们正研究重建及整合黄竹坑现有运动场、体育中心、游乐场及游泳池设施的技术可行性,以「一地多用」模式善用现有土地和为市民提供更好服务。我们并会于明年展开扩建香港仔避风塘的勘查及设计研究,以增加船只停泊区。

优化海滨

109. 政府一直致力优化维港两岸海滨,通过和海滨事务委员会的共同努力,由去年10月到本年底,我们将一共开放15处海滨场地,把维港海滨进一步延长至25公里;试行的「海滨共享空间」管理模式亦深受大众欢迎。我们会继续把开放式管理推展到更多海滨用地,让市民可在共融环境下无拘无束地享受海滨空间。此外,我们会于维港海滨首次引入完全无栏杆的梯级式沿岸设计,让游人可临海而坐,无阻隔地欣赏维港景致。

110. 不少市民对维港有特别的感情,加上近几年政府的努力,维港两岸海滨已成为非常受市民欢迎的公共空间。近日有意见认为应修订《保护海港条例》。我不反对检视这条实施了超过二十年的法例,但认为任何修订条例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提升海滨畅达性和增加公共空间,而非为了填海造地供卖地或房屋发展。发展局局长稍后会展开有关讨论。

单车径

111. 近年骑单车成为热门户外活动。政府分别在去年9月和今年7月开放的屯门至马鞍山段60公里单车径及荃湾海滨段两公里单车径,深受市民欢迎。我们会继续推展余下约20公里由屯门至荃湾的单车径,以贯通新界东西的单车径网络。市区方面,启德发展区全长13公里的行人及单车共融通道会分阶段于2023年起落成。

智慧城市

112. 5G服务于去年推出后发展迅速,现时网络覆盖率已逾九成,核心商业区的覆盖率更达99%。有国际市场调查机构本年发表的报告指出,香港的5G覆盖范围和稳定性分别排行全球第一及第二,为各种商业服务和智慧城市应用方案提供极大潜力。政府会多方位推动5G发展,包括推出更多5G频谱于本月底拍卖,在速度、容量和覆盖等方面满足各种5G服务需要。我们会通过「鼓励及早使用5G技术资助计划」,资助更多行业采纳5G创新应用,包括遥距医疗、遥距维修支援、实时工地安全监测等,提升效率和生产力。

113. 「智慧出行」是推动智慧城市的另一个重点。运输署将于明年底开始逐步在政府收费隧道及青沙管制区实施不停车缴费,既便利驾驶人士,亦可改善隧道交通。七个自动泊车系统项目当中,位于荃湾及大埔的项目将分别于今明两年投入服务。为推动自动驾驶车辆,运房局会向下一届立法会提交条例草案以设立新的规管框架,令业界能更广泛和灵活地进行测试和应用。今年3月推出的「智慧交通基金」资助便利驾驶者出行、提升运输效率,以及改善驾驶安全的项目。

体育发展

精英体育

114. 中国香港代表队在东京奥运会表现卓越,取得香港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全港市民都引以为傲。而香港运动员在残疾人奥运会的赛事中亦是全力以赴,成绩有目共睹,令人鼓舞。香港运动员的成功并非偶然,除了他们自身的努力和各方的支持外,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资源投入也是不可或缺。

115. 为进一步支持精英体育发展,我早前已公布会加快兴建体院的新设施大楼,在立法会的拨款配合下,可争取在2024年中完成工程;政府亦会与「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共同斥资设立3亿元的特别资助计划,透过运动科学及运动医学研究提升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中的竞争力。

116. 此外,政府会继续为退役运动员(包括残疾运动员)提供支援。在2018年推出的「退役运动员转型计划」,在本年度就有超过70名退役运动员参加,并受聘于合资格学校和体育机构,以协助推广体育和发掘具潜质运动员。我们将增拨资源扩展计划,目标是在五年内将参与计划的退役运动员人数增加一倍,为运动员退役后提供更多转型机会。

专业化和产业化

117. 我们会研究进一步推展本港体育事业,在精英化、盛事化和普及化以外,向更专业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启德体育园在2023年落成,以及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将可缔造更多体育相关的多元发展,为青年人以至为退役运动员提供就业和发展机会。由民政事务局局长主持的工作小组,会与商界和体育界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支持香港体育产业发展,稍后向我提交报告。

承办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

118. 我感谢中央政府的信任和支持,让香港能够与广东及澳门共同承办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我们会全力以赴,与中央有关部委、广东省及澳门特区政府紧密合作,筹备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全国运动会。

文化新地标

119. 《十四五规划纲要》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令香港文化界大为振奋,加上西九文化区的旗舰项目,即M+博物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及演艺综合剧场,以及属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的东九文化中心和也可作文化演出的启德体育园在未来数年一一落成,这些文化新地标联同我较早前提出支持文化发展的五大政策方向,香港成为文化大都会的愿景指日可待,肯定会为市民和访港游客带来独特的中西文化荟萃的体验和丰盛文化之旅。

(待续)
 
2021年10月6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2时46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