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行政长官向立法会发表《行政长官2021年施政报告》发言全文(十)
********************************
吸引人才

建立人才库

149. 香港正面对人口急速老化及生育率持续下降的挑战,人力资源供应面临樽颈。香港作为一个细小经济体,难以单凭培育本地人才便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我们需要更进取地吸纳更多非本地人才,丰富香港的人才库,推动高端经济发展和抓紧《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大湾区的发展机遇。

「优秀人才入境计划」

150. 政府在去年宣布将「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优才计划」)的年度配额倍增至2 000个,以扩充香港人才库。措施成效显著,去年已有超过1 700名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优才获发配额。我决定进一步将「优才计划」的年度配额倍增至4 000个,以吸引世界各地优才来港工作。

人才清单

151. 政府2018年公布首份香港人才清单。我们刚完成检讨,决定新增「资产管理合规专才」及「环境、社会及管治相关财经专才」专业,并扩阔部分原有专业的领域,涵盖「医疗及健康护理科学」、「微电子」、「集成电路设计」和「艺术科技」专才,以及优化法律及争议解决专才的要求,以配合香港未来重点发展金融、创科、文化艺术和争议解决服务的政策方向。此外,我们会透过海外经贸办和内地办事处的网络,协助相关政策局吸引人才来港工作。
 
金融服务人才

152. 香港作为与内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国际金融中心,需大量金融服务业人员。财经事务及库务局会与教育局和劳福局研究,为金融科技行业在资历架构下建立专业资历基准,让雇主及从业员有更清晰及认可的专业发展阶梯,并同时把更多金融相关课程纳入「持续进修基金」可获发还款项课程,吸引更多人才投身这行业。

法律人才

153. 为吸引及留住顶尖法律人才,律政司将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放宽解决国际商业纠纷的资历要求、厘清业务交易律师相关证明文件要求等。另外,律政司会恒常化自去年6月推出的先导计划,为短期来港参与仲裁程序的合资格非香港居民以访客身分入境,无须事先取得工作签证,巩固香港作为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的地位。

知识产权人才

154. 提升私营企业知识产权人力资源是建设香港成为知识产权贸易中心的关键。知识产权署会优化和举办更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计划培训课程,以协助中小企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和商品化的人力资源。

研究人才

155. 近年为壮大创科人才库,政府是不遗余力。其中,我在去年《施政报告》提出的「杰出创科学人计划」就非常成功,第一批获聘用超过40名来自八个经济体的杰出学人及其研发团队已陆续来港。我们会继续推行此计划,以引进更多知名创科学者及其团队来港,让本地大学在创科研发活动更上一层楼。

156. 为鼓励教资会资助大学灵活调配资源以培育更多研究人才支持其研究活动,教资会资助的研究院研究课程学生超收上限将由七成进一步放宽至十成。此外,我们已邀请教资会评估资助研究院研究课程学额的供求情况,并考虑增加资助学额的可行性。

航空人才

157. 航空学院于2016年成立,致力培训香港及区内空运管理人才。航空学院不但积极与本地教育及职业训练学院和国际民航组织等合作推出课程,还与法国国立民用航空学院合办航空运输管理高等硕士课程,成功吸引来自香港和「一带一路」沿线多国派员就学,国家教育部更已批准内地业界高级管理人员从明年起可报名修读相关课程。

艺术文化人才

158. 人才是缔造优秀艺术文化的灵魂,我们会更着重培育不同艺术及创意领域的人才,例如艺术行政、艺术科技和剧本创作。在粤剧方面,我们会训练年轻人才,支援粤剧从业员的持续专业发展。在电影业方面,我们会透过「电影发展基金」培育新晋导演和编剧人才。

促进大湾区内人才流动

159. 为推进大湾区双向人才流动,以及积极回应国际商会对便利非中国籍港人前往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期盼,我已向中央提出具体建议。我获悉相关部委将积极考虑促进粤港两地人才流动,特别是便利居港的外籍人士前往大湾区内地城市进行商务、科研、交流访问等活动的有关安排,并为此同意于本年底与特区政府进行工作会商,这将有助提升吸引外商和海外人才落户香港。

与青年同行

160. 过去两年,香港面对严峻挑战,促使我们反思青年工作的定位和重点。一方面,我们应建立更有效的渠道,聆听不同背景青年人的心声,务求更适切地满足他们对学业、事业、房屋、向上流动、发展潜能等不同范畴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更须注重培育青年正向思维的工作,让他们建立正面的价值观,成为有担当、有理想,愿意为国家、为香港未来奋斗的新一代。就此,我邀请青年发展委员会研究丰富现有计划并推出全新资助措施。今年的《施政报告》谘询会,我特别安排三场与学生和青年的会面,直接聆听他们的心声,我期盼在《施政报告》公布后有更多交流机会。

161. 中央同样关心香港青年,《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须「便利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就学就业创业,打造粤港澳青少年交流精品品牌」,近日中央部门和相关市政府亦推出支援香港青年到内地发展的措施,包括支持我在去年《施政报告》提出的「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和「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以及支持深化各项内地实习和交流计划。

162. 为鼓励青年议政,我们已将「青年委员自荐计划」转为恒常项目,定期招募18至35岁青年加入政府谘询委员会。至今已有约270名青年获委任至谘询及法定组织担任约440个职位。谘询及法定组织青年成员的整体比例亦从2017年底的7.8%上升至现时14.8%,逐步迈向本届政府订立 15% 的目标。
 
(九)走出疫境

163. 尽管香港有雄图大计,眼前头等大事仍然是令社会继续尽最大努力稳控疫情,以达致早日恢复跨境人员正常往来。回顾二十一个月的抗疫工作,我和政府同事、医管局及专家团队,坚守「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策略,秉持科学态度,在广大市民全力配合下,成功战胜先后四波疫情,并从实践总结经验,适度调校防疫策略。这个策略令本港确诊个案总数和死亡个案属全球的低水平,以香港的城市密度、人员和货物的流动,能有如此成绩,每名香港市民应记一功。我亦要衷心感谢每一位参与抗疫的公务员、医护人员、院舍员工和不同行业人士,紧守工作岗位,令我们的城市尽量在疫情中维持正常运作。我更要代表特区对中央政府在抗疫工作中给予香港的关怀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164. 政务司司长在上月率领香港特区政府团队与内地相关单位进行了疫情防控工作对接会议,双方详细探讨了逐步有序恢复「通关」所涉事宜,以及评估「通关」以后可能面对的风险。双方会进一步研究细节,争取尽快举行第二次对接会议。要成功争取「通关」,市民的支持至为重要。如果你或家人朋友仍未接种疫苗,请不要再犹豫,尽快打针,保护自己及家人免受病毒感染,并为跨境出行创造有利条件。
 
(十)结语:团结建未来

165. 立法会主席、各位议员、各位市民,在总结我五年任期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的这一刻,我想说几句感性的话。

166. 我从四十一年前离开大学校园,踏入政府以来,一直坚信凭着为民服务的理念和积极有为的作风,就可以在政治体制内建设更公平、更仁爱的香港社会。我有幸参与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回归后又在不同工作岗位贯彻落实「一国两制」,确保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四年多前就任特区行政长官,深感任重道远,既是我公务生涯内最大的荣耀,也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挑战。

167. 上任不到两年,就因「修例风波」、社会暴乱、外部势力不停粗暴地干预香港事务、新冠疫情冲击,而承受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支撑着我排除万难的动力,来自中央永远是特区坚强后盾的谆谆嘱咐、我在就职时承诺为香港市民一直护航的不变初心和家人的无限信任及默默支持。今天,香港在国家安全和选举制度双重保障下,已回到「一国两制」的正确轨道,我比任何时候都对香港更有信心、更肯定香港可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国家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亦更期盼我们可以培育有国家观念、香港情怀、对社会有承担的新一代,薪火相传。

168. 明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重大日子,由政务司司长领导的跨局跨部门委员会已展开筹备一系列庆祝活动的工作,并于稍后与社会各界沟通,共同举办更多精彩活动,务求达致普天同庆、共贺回归的宗旨。有人曾经形容香港特区成立25周年这一刻,是《基本法》保证「五十年不变」的中途站,开启了「一国两制」的下半场;但我的看法是,「一国两制」在中央督导、特区配合下,已完善了维护国家安全应有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和特区符合宪制秩序的选举制度。这个受《宪法》和《基本法》保障的制度已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之一,只要特区坚持以「一国」为本、「一国」为根,以「爱国者治港」,「两制」肯定会枝繁叶茂,香港仍然是祖国的掌上明珠。在这个新起点上,《2021年施政报告》展示了新气象,勾划了新布局,让我们齐心同行、开创未来! 
 
2021年10月6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3时21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