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政府「抢人才」、「抢企业」措施记者会答问内容(附图/短片)
*****************************
  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和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今日(十二月二十三日)下午举行记者会,阐述政府「抢人才」、「抢企业」措施。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丘应桦、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和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亦有出席。以下是记者会的答问内容:
 
记者:你们好。想问在过去两年估计有多少企业流失了?它们涉及甚么业务范围?因为看到你们也有引进目标企业的名单,想问现阶段这名单有多少间企业?目标是在什么时间内要引进多少间企业?用甚么标准去制定这名单?第二个问题,跟进刚才看到「人才服务窗口」实体办公室,明年初会申请拨款,想问会申请多少拨款额?整盘「抢人才」、「抢企业」计划预计斥资多少?谢谢。
 
财政司司长:就引进企业的名单,刚才两位局长在介绍时都说过,丘应桦局长曾提到2023至25年的整体引进企业目标约1 100间左右。另外,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也提及有100间创科企业,其中包括龙头企业。名单方面现阶段我们不方便公布,毕竟仍要与相关企业商讨。至于引进的准则,正如刚才所说,第一,企业要符合我们想发展的产业,例如创新科技、金融科技等;第二,会看其投资额和业务计划,它需要我们给予配套政策的同时,也须作出承诺;第三,亦要看其对我们的就业市场有甚么贡献、会聘请多少人、大概是哪些工种、就业机会的质素如何等等;第四,企业对我们的经济增长、对我们GDP的贡献可以有多少。因此会是一篮子因素来综合考虑。多谢。
 
政务司司长:将来的(「人才服务窗口」)实体办公室,刚才我们说过,我们会在明年第一季计算好后向立法会财务委员会申请拨款,现时数字仍在计算中。我们的同事主要包括两部分人士:一部分是公务员,我们会调配;另一部分,我们会招聘外界人士来工作。向外招聘的人士包括一些有专长能协助我们进行head hunting的,他们懂得寻觅人才,亦在这方面熟练,可在策略上为我们进行宣传等。这些人士,我们都会招揽回来。
 
  我们认为将来这个办公室最主要的作用,是能让一些想申请来港(工作)的人士对香港认识多一点。以往如一个人想来港工作,除非他有朋友在港,否则他不知如何找到资料,譬如住屋是否昂贵、学历要求如何、医疗制度怎样。「人才服务窗口」便可提供所有此等方面的资料给他们,希望他们:第一,所得资料可较准确,因为由政府提供;第二,希望他们掌握这些资料后,能助他们作出决定来港。以往他们对香港或有一些误会,对一些事情不认识;但现在他就会知道,因为我们告诉他原来如此,他们可综合各方面资料后做决定。
 
记者:首先想追问,刚才所指「抢企业」的名单有很多企业都表示有兴趣,甚至有初步名单。请问具体有多少间企业?另外,早前《施政报告》提及过去两年流失了140 000流动人口,如果现时每年的目标只能吸引35 000人来香港的话,是否弥补不了流失的人口?据了解,入境处(入境事务处)星期三调派人手到各个口岸准备「通关」,想问政府是否预计一月初便能与内地免隔离「通关」?最近内地疫情又再爆发,会否影响「通关」进度?谢谢。
 
财政司司长:就企业数目方面,目前来说,在这两个多月以来,接触我们以及我们接触的企业,和正安排与我们会面的企业,加起来有数十间。具体是甚么公司,请恕现阶段不方便透露。当中有些是行业的龙头企业,亦有些是规模未必很大但其技术较前沿和高端的公司,它们对我们推动某一个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大致是这样。
 
政务司司长:多谢你的问题。刚才我们提到,过去两年香港流失了——根据我们统计——140 000人左右。这140 000人如何得出?一般而言,按领事馆签发签证所获的一些综合资料,假设这些人士取得签证后便离开了香港,但当中有多少人回流香港?我们没有这方面的数字,因为他们回港无需申请,香港永久性居民可随时回来。我相信一定有部分人士回流香港,因为有人离开、有人回来是很正常的。
 
  我们的指标是每年(通过输入人才计划输入)35 000人,如粗略计算三年已超过100 000人。每年香港大专毕业生约有50 000人,三年加起来有150 000人,加上外来引入的(逾)100 000人,即共逾250 000人。我们相信这对弥补140 000名人才损失和人士流失是足够的,我亦有信心能达标,即(每年通过输入人才计划输入)35 000人。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我看来,是人才会否到来。我和财政司司长的「抢人才」、「抢企业」(措施)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如果香港很成功吸引到企业前来,人才自然会来;另一方面,如果香港有充分人才,能方便企业又或助其业务,企业亦会愿意来港投资、扩展(业务)。我们相信,香港未来最重要的,是搞好香港经济,让财政司司长成功引入一些大企业、跨国企业来港,我们在人才方面作出配合,香港整体便能受益。
 
  刚才记者问到关于「通关」的问题,虽与今日主题不太相关,但让我回应你的问题。大家很关心「通关」,我们也很关心,因为香港与内地有很多商业(往来),或亲人希望能够团聚,我们从各方面都很希望能尽快「通关」。我们正积极与内地商讨中,我相信很快会有消息;但最重要一点,不要相信网上传言,待政府向大家正式公布。
 
记者:想追问有关「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其门槛相比新加坡于八月宣布的「海外网络和专业签证」,香港的门槛似乎高些,因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的门槛是年薪250万,但新加坡要求月薪16.8万就能获得签证期五年。其实两个计划非常相似,为何政府有信心可以吸引国际人才选择香港而不是新加坡?此外,刚才各位亦罗列了多项措施,但没有提及如何挽留本地人才和企业,政府有否考虑过设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挽留本地人才?除了早前《财政预算案》提及增加持续进修基金的限额外,还有没有其他包括加强本地人才库的计划?
 
政务司司长:首先,我不太赞成我们与其他地方比较。每个地方都有其吸引之处,有其吸引的好处。以香港为例,我们在二○二○年和二○二一年这两年,当时疫情较严峻,亦没有如此多项吸引人才的计划,当时社会(气氛)较紧张,社交距离措施亦很严厉,但每年也有超过三万人申请来港工作、读书或有其他不同原因(来港),而每一年申请来港逗留12个月或以上的都有超过两万人。为何有这么多人来港?与新加坡比较,当地有优胜的地方,香港亦有优胜的地方。我个人认为,香港优胜的地方是背靠祖国,我们国家有很多很好的政策,包括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十四五」规划,这些对外籍人士来说都是非常吸引的地方。其实任何人来港工作,我刚才提及,其主要(考虑)一定是有否一个好的职业前途、职业有否一个好的发展,这是很重要的考虑。我觉得,香港在背靠祖国这样好的优势下有很大吸引力。
 
  再者,就你所说如果他们来港后,我们把刚刚提及的多项出入境政策「扭松」以配合他们,令他们更有兴趣留在香港,例如我们将(工作签证年期)延长——刚刚孙局长亦提及,大家不要小看这延长至三年(的安排),其特别之处是让人才对自己的将来发展作出更好的计划;第二,我们容许他们带同家人来港,包括配偶和子女;另外,若他们留港未满七年、未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时买下物业,当满七年后可获退还(在港置业的额外)印花税。如此种种都是希望他们留港的配套,但无论如何,最主要是香港经济要发展得好,这才是吸引人才最重要的地方。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多谢你的问题。我明白不必比较两地,但你若翻到发给你们的简报第11页,大家只需留意第一格,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高才通」)远较你提到新加坡相关计划广阔。因为我们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高薪人才,这个可以比较,我们是港币250万元或以上;但另一部分是香港独有,即世界百强大学毕业,刚刚提到四份名单、五年的滚动,现时共有176间大学,这是我们独有,所以这是更广阔的。我们说的是「或」,即若你属于百强大学,不需理会年薪,只需看学历;另外看年薪的话,则不看学历,总之有250万元或以上年薪便可来港。所以「高才通」计划既广且阔,这是第一点澄清。

  你问我有没有信心可以做到,可以从三个层次回答你:
 
(一)个人层面,自从宣布新的「高才通」和优化各计划后,我自己收到很多个人层面的查询,大家都翘首以待,希望可以申请;
 
(二)有一个数字可以参考,「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优才计划」)去年即二○二一年一共收到约5 000宗申请。今年有多少?截至十一月,收到约13 000宗申请。爆发点在哪?七月初,行政长官提出「抢人才」,即时看到数字立即飙升,《施政报告》宣布后再度飙升。我们粗略估计,这万多宗申请中,至少有三、四成适合申请「高才通」。当「高才通」正式运行后,我们会邀请这批「优才计划」申请者考虑透过「高才通」来港。我想说的是单从「优才计划」的增长点已可见到,大家是用脚投票,告诉你香港有吸引力;及
 
(三)大家都留意到,尤其是创科企业在北美、欧洲正进入调整期,很多创科人才要重新思考自己是否要到世界其他地方寻找机会。香港正正在这时机下及时推出这些「抢人才」计划,可以招揽很多在世界各地重新规划自己人生和事业的人才,此时香港正正提供了这个机会。谢谢大家。
 
政务司司长:我还没有说挽留人才方面,我再回答。刚才提及香港流失十多万人,补充(流失)方面有工作要做;(而就)香港本身来说,特别是青年人,我亦刚提及我们特意在《施政报告》独立成章,我们对青年工作特别重视。在培养青年人在香港发展方面,我们刚刚公布了《青年发展蓝图》,对于青年发展「四业」——学业、就业、创业和置业方面都有帮助。另在教育方面,我们会增强在科技方面的教育。我们希望如此种种能够帮助青年人在港发展,以及迎合香港将来的发展趋势。这点很重要,因为我们已定下将来(发展)「八大中心」,我们要向创科、金融(等)方面发展,我们会在这方面尽量协助学生、青年人;另外,大家亦看到我们有「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帮助青年人了解国家,若他们在大湾区工作,我们会(向有关企业)提供补贴。你再看看《施政报告》,当中有很多政策都是帮助我们的青年人在香港发展和就业等各方面。
 
记者:你好。虽然现时不能公布具体企业名单,可否谈谈这些企业多数来自海外还是内地?刚刚司长(政务司司长)提及最主要是帮助青年人,可否谈谈如何挽留现有的人才,而不是单纯协助青年人发展?
 
财政司司长:事实上,来自海外和内地的企业均有兴趣来港,范畴比较广阔。举例来说,我们早前发表一份虚拟资产政策宣言,公布后在金融科技界引起相当大的回响,有不少前沿的金融科技公司接触我们,这些公司有不少并不在内地。因此其实两类的企业都有,性质有所不同。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我补充几句关于挽留本地人才,我觉得你问得很好。本地人才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本;海外人才只是补充安排。大家清晰看到,香港现在机遇处处,正因为我们不够人才。若你肯留在香港打拼、发展,是有很多机会。在我们与各行各业、大企业、中小企等的交流中,很多肯留下的人皆获晋升,全部企业都想挽留员工。我想把信息说得很清楚——我们很渴望、很期待在香港长大、以香港为家的人才留港服务,因为这是很好的机会。你留在这里,政府政策会配合,不论是教育、再培训、产业发展等,统统告诉你香港要起飞,我们有机遇。所以对本地人而言,其实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香港发展是最大的优势,海外人才只是补足,本地人才是根本,所以我希望再一次藉此机会呼吁香港所有人,如果你爱香港这个家,留在这里发展,机遇无限。多谢你。
 
记者:想问在争取创科人才与企业方面,早前特区政府也强调在半导体的产业发展上要着力。目前全球正在进行「芯片大战」,其实这个领域是非常敏感,特区政府是如何有信心或者有采取怎么样的计划,能够争取海外人才或者企业来香港发展?感谢。
 
财政司司长:刚才你说的,肯定是我们想重点发展的一个产业。在这方面也有一些公司跟我们接触,现在还在谈。香港在这方面——你提到要吸引这些人才过来——跟其他地方比较下,我们有甚么吸引处?为甚么他们来?我相信一方面是,在香港这地方工作和生活其实是很不错的,他们来的话,在这里除了税率比较低、他们能赚的钱比较多之外,在这边的发展机会更是非常好。而特区政府在发展产业方面大力投入和全力推动,所以香港是机遇处处。同时间,要发展创科产业,我们认为跟邻近的兄弟城市,例如深圳,的合作是很重要,所以来这边工作的人才,他们的视野和服务舞台就不单纯是香港,起码是整个大湾区,这样的话对其事业发展来说空间便大很多。

  此外,香港这个地方中西文化汇萃,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我们要吸引内地人才,内地专才很喜欢过来。这边比较国际化,在这边出行也比较方便。对于境外的朋友来说,也正因为中西文化汇萃,在现在的地缘政治环境下,有不少在海外的华人科学家和专才,认为回到我们国家发展会比较好。那么选那个地方落脚呢?香港肯定是有优势,在这边他会比较习惯,不管是生活方式还是其他方面。「一国两制」给予我们很好的竞争优势。再说一点,香港这个地方除了工作以外,生活更是多采多姿。如果你喜欢,假期可以往郊野公园走走,往海滩走走,非常方便;如果有一些朋友喜欢文化艺术,M+博物馆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也开放了,这些博物馆内所展览的展品是多方面的,是非常吸引的。如果喜欢音乐,我们的中乐团和管弦乐团都是世界顶级的。所以在香港,可以说除了工作以外,生活品味和方式也是多姿多采。如果喜欢饮食,我们有二百多家米芝莲餐厅。从这边到外地旅游也非常方便。所以我认为,从吸引人才的角度,香港这个地方是很有优势的。
 
  说到最后,就是有机遇、有一个好环境,人才就会来。我们这边的子女教育很好,除本地学校以外,国际学校都很完备。所以最重要就是在吸引企业和人才方面,把香港故事好好地说,就香港跟大湾区、跟内地的机遇,好好跟他们分享,这样的话,自然就能吸引到很好的人才到来。谢谢。
 
(请同时参阅答问内容英文部分。)
 
2022年12月23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20时16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