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运输及房屋局局长会见传媒谈话全文(一)
*******************

  以下是运输及房屋局(运房局)局长张炳良教授今日(十月二十九日)主持跨部门会议,检视就汲水门大桥於上星期五(十月二十三日)被船只碰撞而封闭的事故的应变方案和各项相关措施后,会见传媒的谈话全文:

运房局局长:今早十一时我主持了一个政府跨部门会议,主要是就上星期五汲水门(大)桥被船只碰撞而导致需要整条汲水门(大)桥、青马大桥封闭所造成的影响,作全面的检视。当然,今日的会议是初步对整个事故的全面检视,相关部门是会继续有所工作。

  今日出席(会议)的部门是相当多的,除了运房局外,还有海事处、运输署、路政署、民航处、政府新闻处、民政事务总署和警务处,亦有特首办公室邱腾华主任,因为特首也关心这事情。其他的机构包括机场管理局(机管局)和港铁公司,因大家均涉及交通方面的安排。

  首先,我们明白,无论是机场岛或大屿山,其对外交通主要是透过青屿干线。所以,无论是青马大桥或汲水门(大)桥,对主要干道的作用是非常之大。在上星期五出现了趸船吊机的高度超出所核准的高度限制而撞到(大)桥,导致警报系统启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是根据既有的程序,因为这是会构成对安全风险方面的威胁,因此是需要即时封桥,以便有时间作全面检查。过程中,当然在资讯发放或跟蒥民的沟通,甚至是部门之间的沟通,我们在检讨后都认为需要有改善的地方。我们初步就整件事的检讨,大抵上我可以用四个「C」来代表。

  第一个「C」与第二个「C」都是相关的,就是「Contingency」(应变)和「Communication」(沟通),两者是关连的。我们的初步决定是,若真的那么不幸运,真的再有事故令(大)桥发出警示,即(启动了)安全方面的警报系统,这时候,这警报系统差不多等同有必要全面封桥。我们希望这警报系统能同步让所有相关的政府部门和机构,包括机管局和港铁公司都同步知悉,而各自亦要很清楚在这样的前提下,知道这警报会导致需要全面封桥。当然,全面封桥(方面),实际上做到全面封桥的效果是需要时间,因为桥上仍有交通或机铁(机场铁路)仍然在行驶,这是需要一点时间。但无论怎样也好,大家都知道这是大家要面对的重大紧急事故,各自都能因应已订定的安排进行各方面的跟进工作,亦需要第一时间知会公众和相关持份者,与蒥民的沟通我们认为是需要加强。很多时候,蒥民的彷徨不单只是即时的事故引致交通、出行方面的不便,亦都是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或事故会维持多久。

  若以上星期五汲水门(大)桥事件的经验,路政署是花了超过一个半小时才能够全面检查(大)桥的结构,以确定究竟有没有结构上安全的风险。若完成这全面检查后确定没有问题,当然便会尽快恢复通车。若真的认为有问题,亦要争取在全面检查后确定受影响的程度为何,从而按照既定的程序和安排进行即时纾缓和其他跟进工作。所以,在沟通和应变方面,我们认为有必要加强和改善。

  此外,亦可以想像到如从机场旅客或一般蒥民,因为在大屿山有很多在那里居住的居民,他们如何能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资讯?机管局已开始研究如何能够有一个一站的沟通平台,例如apps(流动手机程式)或其他方法,令旅客很清楚最新的交通情况如何,或机场管理局有什么疏导安排、航机的安排等等。同样,运输署也会研究能否就交通的事宜,特别是交通事故,构思一个一站式的资讯平台,让公众、一般蒥民无须只靠聆听收音机或观看电视,或其他方法,都可以有很直接方式了解事件。

  无论如何,在处理这些重大紧急事故时,安全一定是放在首位的。若真的发生这样事情的时候,若是短时间我们会安排一些纾缓措施,例如今次这件事,由於青屿干线封闭,所以需要唯一的替代,但其实不是替代的,因从运力而言是不能替代的,就是一些纾缓措施,安排海上交通,即渡轮。运输署会检视现行的安排有没有进一步可以强化的空间。现时的安排是,若一旦启动了紧急机制,运输署会跟其承办商,即渡轮商会(港九电船拖轮商会)安排。根据与承办商的合约,承办商需要在两小时内安排第一班船只;我们会看看究竟实际上能否再有所强化。但我们要明白安排紧急渡轮服务,第一是需要有船只可以调动,船只是不会闲置等事故发生的,第二是需要找到船员、船长等,有时是可能会调用正常行驶中的船只作紧急服务,所以,对整体的海上交通是需要有所关顾。

  同样,如在机场岛发生而需要应变时,是否可以使用机场岛海天码头和其他相关的,这是需要认真地研究,机管局亦会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无论应变做得有多好,若从我们今日讨论的态度,我们希望不需要面对这应变的环境。因此,如何能够防止有同类事故会再发生,这便关乎第三个「C」,即「Control」,即控制接触这条(大)桥而产生安全风险的因素。现时其实是有很多规定的,所以十多年都没发生撞桥事件,因为船只,无论是远洋船也好,一般本地船只(也好),他们都很清楚青马大桥和汲水门(大)桥的高度限制:汲水门(大)桥是41米,青马大桥是53米的高度限制;他们是很清楚的。

  在汲水门(大桥)事件发生后,海事处已即时与业界在前两天举行会议,业界亦表示他们很清楚,不过我们都已要求海事处在不久将来的本地船只谘询委员会(会议),再将这件事在委员会(会议)上作详细讨论,看看跟业界一同携手确保(大桥)安全不会受到威胁。

  现时在青马大桥和汲水门(大)桥一带,海上其实是有巡逻的,海事处是有巡逻的。目前来说,由於资源的限制,所以巡逻的船是不多,现时是有一艘船。因应最近出现的事件,已加派了巡逻船。我们都会考虑要让海事处获取多些资源,能够有二十四小时的巡逻。过去的巡逻主要是集中在青马大桥那部分,因为过去认为风险可能较多来自较大的船、远洋船,它们驶过青马(大)桥时会如何。虽然它们是有导航员,但仍要确保安全,所以是有船在巡逻。过去在汲水门(大)桥,本地的趸船从来都知道有限制的,过去亦不觉得有问题,但经过今次事故,始终有实例看到。所以,我们跟海事处商讨时,他们都认为有需要加强海上巡逻。

  另有(意见)认为是否可以有一些预警系统。若在汲水门方面,针对本地船只,其实驶到汲水门(大)桥时,任何预报系统都不能起作用,因为船速很短,只有两分钟,是没有足够时间停下来,所以,若真的要有预报系统,便要看看在那个位置设有预报系统,大家明白,本地船只、趸船等等是可以从很多方面驶入航道,跟青马大桥、主要是大船的航道有所不同。

  现时海事处正进行顾问研究,找了顾问进行如何为青马大桥的航道,在南北两端、远一点的地方设置预报系统,确保大船行走青马大桥航道时能够更加安全。海事处也会探讨在顾问研究中能否也检视汲水门(大)桥方面,但他们的初步评估是在那里(设置预报系统)的难度是高的,但我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趁今次的事件作研究。但即时我们可以做的,是加强巡逻。同样,我们今日讨论过的是,要跟青马管制区的营运公司再检讨平日的营运、平时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如何再加强工作;这是第三个「C」的阶段。

  最后一个「C」是「Connectivity」(连接),很多人关心现时大屿山会不会是只得一个主要对外通道,即青屿干线,会不会是近乎「孤岛」。大家都知道,现时政府正进行屯门(至)赤濸角连接路的工程,在三年左右完成后,应该是有另一条的陆上通道。亦因应大屿山的发展,其实任何的大型发展项目,政府的既定政策、运房局的政策是要交通基建、公共交通同步规划,所以,大屿山的进一步发展,这当然是由发展局主导,它亦有大屿山(发展)谘询委员会,但运房局有参与关於公共交通、交通基建配套的讨论。

  我前两天已说过,因应将来的交通需要和新界西北的交通需要,政府是初步探讨十一号干线的规划。这十一号干线其实等同十年前所说的十号干线,概念是一样,都是由元朗至北大屿山,现时正处於很初步的规划阶段,亦需要争取资源,但这已在我们初步研究当中。

(待续)



2015年10月29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6时41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