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行政长官答问会答问全文(四)(只有中文)
********************

立法会主席曾钰成议员:谢伟俊议员。

谢伟俊议员:多谢主席。主席,刚才行政长官形容我们现在正处於风大雨大的环境之中,的而且确无论从经济角度看,从真正天气角度看,我们的而且确是阴霾满布。但是总的来说,危中必定有机,祸中有福,只要我们沉应战就可以。这一方面,主席,我们早前於六月十日的辩论中,关於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面对的新挑战的辩论中,我曾经提及两个建议,一个就是尽量向中央政府争取在香港作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即是亚投行,不单是地区的总部,甚至可以说是双总部,以制造大量机构,57个国家可以在香港建立它的机构和它们的附属机构,将它们的交投结算在香港进行,大量的工作可以给予香港的年青人朋友;而亦考虑到金砖五国银行的总部已经在上海,香港是绝对没有理由不去争取这个机会、这个位置。另一方面,香港作为一个投资债券的中心,包括用港币也好,人民币也好作发债券,充分利用现在资金缺口那大约五万亿港元基建设施的需要。主席,我理解财政司司长初步都有反映到,将争取香港作为一个总部的其中一部分。

立法会主席曾钰成议员:请你提出你的问题。

谢伟俊议员:我想问特首的是,究竟现在面对这个挑战,我们看到今次国内无论从官方也好,从民间也好,他们投资的态度、机制都是非常之不成熟,对於香港来说,可以说祸中藏福,当局怎样看这个机遇?怎样看我们有什么困难?怎样去争取这个可能性?
 
立法会主席曾钰成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主席,中央十分清楚香港作为一个国家的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国际的中国金融中心的优势,这一点中央十分清楚。我们特区政府,包括我本人和有关的部门负责人,都经常在中央层面向中央领导人不断加强这个信息。我看我们在亚投行的设置和营运过程当中,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可以做;一方面可以为国家设立亚投行这件事上做一些贡献,同时亦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刚才谢议员提出的,包括双总部等等这些概念,我们都和中央探讨过,我们会继续争取。我们认为香港至少在一方面,虽然是一方面,但因为亚投行这个动作很大,这一个方面对於我们来说的意义都是十分大的,就是这个库务管理方面,就是Treasury functions,香港这方面的优势是很突出的。但是我们推介香港,不单是向国家,还有向亚投行的其他成员、经济体推介香港的同时,我们除了说优点外,我们亦要避免被我们的竞争对手拿香港的一些缺点出来,和香港竞争他们在亚投行的成立和营运当中想分享到的一些业务。譬如说,去年那场「占中」运动,本来说要占领金融中心,要瘫痪中环,后来金钟等地出现的问题比较大,这对香港在国家层面也好,在国际层面也好,争取、分担、分享亚投行的一些业务是绝对没有帮助的。

  另外,譬如我们的土地问题,我们土地不足造成住宅,包括质量比较好的住宅单位的租金贵、楼价贵。我们写字楼租金贵,现在你要在我们传统金融中心区建一座大楼,譬如是亚投行的双总部之一也好,或者新设机构也好,不单是价钱问题,现在是没有办法可以即时找到一块这样的地。住宅租金贵、楼价贵,我们便不容易吸引到外面的人才来香港;我们没有办公室,办公室租金贵,我们便不能够容易吸引到亚投行来香港设立一个总部或者一个机构。因此,所有这些对香港争取亚投行业务不利的地方,我们的社会秩序、我们的法治意识、「占中」这类问题我们要处理好,我们的强项当然亦要突出。总的来说,我们要扬长避短,我们要趋吉避凶,这些工作都希望全社会能够配合特区政府一起做,「占中」这类行为对香港,不单我们自己内部的工作和生活,对香港的国际形象是有一定的影响。

立法会主席曾钰成议员:谢伟俊议员。

谢伟俊议员:主席,当然每个地方都有它的优势和缺点,但是相比譬如上海和深圳,它们无论在交投量、蒥盈率都比香港高很多倍,如果我们不找这个出路的话,恐怕我们香港很快就吃不到这个「老本」。面对刚才你所说的困难,究竟特区政府有什么具体措施和办法,起码可以在你任内争取到一些进步,是我们overcome,可以改变或克服我们一些坏的印象。我们的国家现在面对这么大的困难,我们可以做多些事,我们香港是出名的帆船,有风我们应该驶𢃇,或者用李光耀的比喻,香港是一艘机动快艇,在中国的母舰旁边可以随时突围,帮助母舰护航,帮助母舰找方向,亦避免和母舰直接冲击,这方面我希望特首你能够更加确实地说一些具体措施,而不是拿一些理由来说一些我们做不到的地方。

立法会主席曾钰成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主席,多谢谢伟俊议员的意见,我们一定会本这个精神去做,我们扬帆出海,和国家一起走出去,这个十分重要,对香港来说重要,对国家重要。我们扬帆出海,但亦希望社会上不要有人无风起浪,本来我们一帆风顺,无风起浪对我们、对整个香港社会都不好。亚投行这个问题和相关的「一带一路」我们十分重视,在这儿趁这个机会和大家报告一下,因为两件事是相关的。「一带一路」这个重要的一个战略构思,特区政府非常重视,和中央不断沟通,而我们香港内部在上个星期五,我们的策发会(策略发展委员会)开了一个会,一个扩大会议,亦请了经济发展委员会和香港与内地经贸合作谘询委员会的委员一起参加,大概50、60人的一个会议,我们五个局的四个局长,一个局的副局长亦参加会议。下去我们一定会大力推动,在中央的层面,事实上亚投行这个构思未在公众的视线当中,我本人已经和中央有关部门的部长,当面谈这件事,争取我们在亚投行的设置过程和营运当中,扮演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所以多谢谢伟俊议员的意见,我们下去一定会继续做好我们的争取工作。 

立法会主席曾钰成议员:按照我们的一贯做法,我们会让过去提问次数比较少的议员优先提问,所以只是提问了两次的议员如果你要求提问,请你尽快按下要求发言的按钮,接石礼谦议员。

石礼谦议员:多谢主席,特首,刚才你在发言中说香港现在经济面对的挑战和困难,在这个困难之中,我们如何找出新的机会?我看到你在上任的时候提出创新及科技局,这个带出我们走的新路,不只是帮苏局长,可以多给他一些时间外游,多拿一些生意。这个局一拖就拖了三年,你刚刚都和一些反对派议员,一直要求他们通过、通过、通过,但是你和一幅墙说话是没有用的,或者可否给这个机会特首去说一说,我们搞了这三年,在经济上的损失、在科技机会的损失,以及在创新的损失有多大?从经济角度去看,从就业角度去看,如果要等多三年,我们是不是走了一条末路?一个创新及科技局变了入了创伤局里面,或者这样,你真是给一个机会,让他们可以将我们下个星期会投票的时候,他们深入了解到不是因为你想要,而是因为社会需要。

立法会主席曾钰成议员:石议员,请你让行政长官回答。

行政长官:主席,谢谢。首先,我们过去都很多次说过,我们想成立一个创新及科技局,使我们有一个独立的局可以专注创新及科技的问题,而不是把有关已有的部门放在一个相当大,而且职责范围相当广阔的商务及经济(发展)局里面。这个构思不止是一个经济举措,当然是个很重要的经济步伐,创新和科技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亦可以支援我们其他经济部门有更好发展。它除了是经济活动之外,创新及科技可以令香港市民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舒适、更加安全,譬如说我们现在进入老年社会,我们可以怎样运用科技,使老人家,尤其独居老人,用科技使他们可以得到更加好的医疗照顾,或者出现一些紧急的情况下,可以尽快联络到医疗机构和他们的家人。这些都是科技,但都不是这么尖端的科技,但是我需要人去想这些工作。大概个多星期前,有两间巴士公司宣布,它们有大批路线通过手机应用程式,可以让市民查阅巴士时间表、巴士路线、到站时间等等,让广大市民的出行更加方便。所以,对不起,石议员,我比较「长气」一点说说它不止是经济,它是经济,亦是一个民生设置。

  我们失了什么呢?有些我们是知道的,一就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负责的工作十分十分多,我们对外的所有经贸办事处,我们对外的所有谈判,包括双重课税方面的谈判自由贸易协定方面的谈判我们现在和东盟10个国家单独一个一个来谈,工作量非常非常大。我希望有了这个创新及科技局的时候,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可以更加专注去做这些工作。创新及科技局成立了之后,我们有很多方面的事要去追,刚才我说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经济,另一方面是民生。科技一日千里,三年是很长时间,我们没有一个专门的局去负责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失去了的机会多不胜数。事实上,我们在创新及科技里面,现在各个有关的部门、机构等等其实不少,科技园是一个,生产力促进局是一个,应科院是一个等等,但是上面需要有人统筹它们的工作,因此具体的例子确实很多,但是有些时候你如果用英文说,you don't know what you miss,你失去了的机会,连那些机会本来是什么你都不知道。所以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尽快通过这个局成立,大家看外面的政府,很多政府都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推动创新及科技的工作。

立法会主席曾钰成议员:何俊贤议员。

何俊贤议员:多谢主席。前几日,我有一位姓卢的朋友,做了大肠的娉肉切除手术,因为伤口流血不止,被救护车送往急症室。等了四个半小时,都没有人理,到最后有人理,是因为他在那里晕倒,送了进去。

  又有一些市民向我们反映,医生告诉他的身体有些问题,请他去照一照,等了两年。有一个婆婆白内障,又要她两年后才可以做手术。每一日我们「街症」的轮候时间亦非常长,这些情况比比皆是。

  这个问题亦反映了政府在资源的投放和分配方面不尽完善,亦反映公私营的协作计划推广未够快。但我必须承认这个先导计划,或者公私营协作计划在某个程度上是可以减轻公营医疗服务的负担,亦可以减少病人的轮候时间。好像普通科门诊公私营协作计划,无论是参与医生和病人的参与率都超出预期,亦获得一个比较良好的效果。不过,近期当局想推这个大肠癌的筛检先导计划就流标,始终推动这种公私营协作计划是政府必须承担的。

  我想问问特区政府,问问行政长官,会不会在资源上作出一些配合,让试验成功的公私营协作计划能尽快推广到全港十八区。或者特区政府、特首,如果对我刚才所提出的一些例子作出一些回应,香港市民都是非常欢迎的。多谢主席。

立法会主席曾钰成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主席,我们十分重视这个公私营协作计划,我们现时分阶段扩展,从医管局的普通科门诊公私营协作计划,我们准备推广到18区。事实上,我们要用好我们公私营医疗系统有的共同资源。随香港人口老化,亦随大家对健康的意识提高,因此我们的公营医疗系统受到的压力、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这方面,我们事实上已经投放了不少的资源,我相信社会上亦感觉到有一些初步的成效。我在这里亦可以向何议员和其他立法会议员报告一下,譬如我们在医管局增设了250张病床,增加手术室的节数;刚才所说的内窥镜检查名额,我们增加了5 300个;偶发性的疾病诊症名额,我们增加一共55 000个;在一六/一七年度,将名额增加至77 000个来应付日益增加的服务需求。就老人医疗方面,我们增设第四个关节置换中心,增设20个老人科的日间医院名额等,扩大医管局的药物名册,加强医管局医护人员的培训等。

  下去的工作还有很多,医疗是政府服务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领域。就资源来说,就财政资源来说亦是一个主要的开支部门。

立法会主席曾钰成议员:何俊贤议员。

何俊贤议员:不好意思,我相信刚才特首的答案未必能够令到香港市民对於医疗服务的将来有一个非常大的信心。因为,你只是说了一些数字,我们过去譬如250张病床,日诊的增加。我希望特首再说多一点前景,你除了这些之外,向前的会怎样去做,包括怎样缩减轮候时间,或者怎样令到几个区域的一些公营医疗,包括好像刚才说照X光,或者是做一些白内障的情况能够纾缓到这些压力。我希望你答多一点。多谢主席。

行政长官:主题都是一致的,一个是我们要用好公营和私营医疗系统的共同资源;另一个,我相信就是何议员刚才问题里面所说的,我们不同的医院,我们的网里面不同医院之间怎样协调好他们的服务和平衡好各个方面的需求。两方面基本上都是管理的工作,无论是公私营协作计划也好,或是医院与医院之间的协作也好,我们会重视这些问题,会继续做好。

立法会主席曾钰成议员:谭耀宗议员。

谭耀宗议员:主席。特首,政府一方面说要提供免费幼稚园教育,但另一方面又说要增加托儿服务,减轻双职家长照料小孩的压力,亦可以释放妇女的劳动力。但免费幼儿教育的谘询文件却只提出以半日制为基础的低标准资助做法。无论从儿童发展的多元培育模式的角度,或者让双职家长提供安心让小孩日托服务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从幼儿教育界人士的关心,还是双职家长的需要,都要求政府为全日制和长全日制的幼稚园提供资助。行政长官,就全日制和长全日制的家庭同样享有学费全免安排,你如何考虑这个问题呢?

立法会主席曾钰成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主席,多谢谭耀宗议员的提问。推动免费幼稚园教育不单在香港是一个重大的举措,这是本届特区政府於教育方面的重要举措。在区内很多社会,我们在这个问题上都是领先的。我记得有一次在香港与新加坡的李显龙总理交谈的时候,他对我们做免费幼稚园教育觉得十分感兴趣,新加坡未做,但我们现在已经通过过去两年幼稚园免费教育委员会的工作,我们已经大概知道方向和比较具体的建议。我希望能够尽快推动免费幼稚园教育,用有限的资源惠及最多的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所以委员会的建议经过两年多的工作,亦已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两个月前向教育局提交报告,报告上提及的都是切实可行的一些建议。它建议我们提供基本资助,这个资助涵盖所有三至六岁的合资格儿童接受半日制服务,全日制和长全日制的幼稚园就获得额外的资助,所以就这委员会的建议来说都不是只是眷顾半日制幼稚园,而完全不理全日制的幼稚园。提供额外资助是鼓励幼稚园提供更多全日服务,配合我们的人口政策。正如刚才谭耀宗议员所说,我们支援在职父母等等。建议的内容很多,但回应谭议员的提问主要就是这一点。

立法会主席曾钰成议员:谭议员。

谭耀宗议员:主席,我想再追问一下。既然特首你那么重视幼稚园教育,而现在长全日制和全日制方面是有争议性,因为可能只是教育局去处理问题都是不行,可能要政府由不同的局去一起考虑这个问题,这样推动可能容易一点。好不好特首你亲自去关注这一个问题?

行政长官:主席,多谢谭耀宗议员这个建议。我和教育局局长及其他有关部门都十分重视这件事。就这个全日制的问题,正如刚才所说,我们希望能够在短期内启动幼稚园免费教育,而同时能够惠及最广泛人数的小朋友及他们的家长。全日制的学费比半日制的高大概五、六成,委员会认为在半日制幼稚园服务以外的服务开支,应该由政府和家长共同承担,因此建议全日制服务的资助水平应该比半日制的资助额高大概25到30%。刚才谭议员的建议,我们重视,我们会继续跟进好有关的工作。



2015年7月9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6时37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