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行政长官答问会开场发言(只有中文)(附短片)
**********************

  以下是行政长官曾荫权今日(七月十五日)下午於立法会出席行政长官答问会的开场发言:

主席先生、各位议员:

  今日我主要会讲近日两个热门话题:一个是政府管治,另一个是房屋问题。

  对於管治问题,这几年我有些体会,可以同大家分享。九七回归之后实现港人治港,市民民主意识高涨,更加关注公共事务、政府决策及政治议题。而香港政治制度是按《基本法》沿用的行政主导体制,行政与立法之间存在设计上互相制衡的基本紧张关系;议会内一方面政党林立,另一方面政府亦要寻求稳定的支持力量,去推动施政。所以,民意成为政党和政府重要的决策座标。

  但民意是会变动的,会受环境因素、传媒取向及意见领袖影响。有人认为只要听从政党及议会行事便可以,但我认为不能以偏盖全。香港是一个自由开放、利益多元的社会,政府决策需要因时制宜,平衡各方利益,而利益亦涉及当下的利益,以及社会整体长远的利益。作为负责任政府,必须在矛盾之间,寻求出路,既解决当前问题,亦同时保障长远、整体的社会利益。

  当政府作出决策之后,认为自己利益受损的人可能会继续反对,甚至诉诸各种激烈行动宣泄不满,而支持意见又未必可以反映在舆论当中。加上选举年来临,政党面对各级选举,行政与立法之间出现更大的张力,这是不可避免的。

  有时政策出台前政府和立法会议员,就算有很多年的政治经验,亦未必能准确评估民意变化,政府决策后所面对的不确定性,亦因这样往往更大,好多时提出之后,仍然要按最新的民情民意作修订才得到立法会通过。这是政府今日面对的政治现实,亦是所有民主政府面对的政治现实。一方面,政府当然会继续努力确保政策出台前,思虑尽量周全。但与此同时,决策要尽量贴近民意,反映民情,就再难以强求政策推出后每次可以原封不动,在议会通过,付诸实行,这亦是艰巨的工作。政府必须时刻警醒,保持适当的弹性,与社会同呼吸、共前进。

  我作为行政长官,一直以务实的态度去推动施政,听取民意,这是面对现实,目标为本。

  至於最近关於堵塞议员任意请辞漏洞的安排,政府正准备好发出谘询文件,我们会认真聆听不同党派、议员及社会团体个别的意见,为堵塞漏洞寻找出社会公众可接受的方法。

  在民生问题上,「楼价贵,置业难」是核心社会矛盾,近年市民的怨气亦与此特别有关。回归以来,房屋问题的而且确是折腾香港人,事关重大,我一直不敢掉以轻心。亚洲金融风暴后,多年来楼市低迷,置业人士变成负资产,这是香港中产阶层痛苦的集体回忆。

  香港市民置业有两个目标,一是安居,另一是投资保值或增值。在高通胀、低利息的大环境下,市民想买楼,奈何楼价急升,上不到车,丧失了资产增值机会,所以市民对置业期望更高,而失望也越大。相反楼价跌,资产贬值,即使通街平货,市民置业意欲更低,有楼的人亦会继续埋怨。

  所以我认为对楼市不应过於「重手」,以政策去大力打击楼价。政府的政策原则是希望楼市平稳健康发展。在财政司司长的领导下,一直循增加供应、确保物业市场透明度高、防止按揭信贷过度扩张和遏抑物业投机这四方面,推出一系列长、中、短期的措施。

  正因市民置业难,自然会要求政府提供资助房屋,这方面我听到社会对复建居屋有强烈诉求,我重申政府会考虑不同资助房屋计划,包括居屋在内,但前提是要处理好各项政府房屋计划的涵盖范围、经济及社会民生理据、财政可持续性和长期土地供应的问题。

  自从上次政府出招后,目前楼市已经相对稳定下来,我相信今后一段时间楼市也会平稳发展。此外,我一直认为关键的对策,一定要由根本入手,首先处理好长期市场需求和土地供应,只有这样才可长远解决住屋问题。

  香港地少人多,同时设立了大量绿化地带,以免都市过度发展破坏自然环境。要开拓更多土地资源,较容易的方法如将工业用地改作住宅用途,已经开始实行了,我们也会探讨是否有更大空间推进这方面的工作。余下增加土地供应的方法,都会是艰难的选择,包括在维港以外进行填海及发展绿化地带边缘土地。长远来说,无论是增加私人住宅单位供应,还是兴建更多公营房屋或其他资助房屋,都需要源源不绝的土地供应,否则巧妇难为无米炊,一切房屋政策都只会变成空谈,更何况还有其他政策范畴,如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和其他公共事务,都因此需要其他配套的土地。

  要处理好土地供应,不能只靠我一人之力,还要立法会议员、社会团体及市民共同参与,建立共识。现在,我和同事在过往工作的基础上,正在聚焦检视房屋政策的目标、措施和成效。任何政策上的调整都必须有完备的配套及实际可行的方法。此外,我亦已要求中央政策组就「资助置业」这个专门议题,举行焦点小组讨论,以协助我们深入掌握这方面的各种考虑因素。我已经向各位承诺,会在十月发表《施政报告》时,交代整套房屋政策。

  多谢主席,多谢各位议员。



2011年7月15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6时16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