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创新及科技局局长就科技人才入境计划与传媒答问全文
************************
  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联同创新及科技局常任秘书长卓永兴和创新科技署署长蔡淑娴,今日(五月八日)在政府总部西翼地下大堂就科技人才入境计划会见传媒。以下是与传媒的答问全文:
 
记者:局长,可否谈谈这计划预计有多少人来自海外?多少来自内地?会否来自内地的占多?
 
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计划适用于科技园公司和数码港,现时科技园公司差不多七成二是本地公司,数码港大多数也是一般国际公司,所以我相信这比例非常平均,不会侧重某一方。
 
记者:现在香港科技人才短缺的情况达到甚么地步?哪类型人才较短缺?如果首个运作年度是1 000名科技人才,数目是否足以够填补缺口?第二,有些人觉得,输入人才会影响本地劳工,甚至觉得与其输入人才,不如增加资源培育本地人才,这方面你又如何回应?
 
创新及科技局局长:首先我想讲讲,人才全球也短缺,不单是香港的问题。而且某些创科人才,我们刚刚提及的七个范畴,也是全世界争夺的人才,所以我们要将目前的做法拆墙松绑,第一,可以令香港争取到需要的人才;第二,可以有机会培育到本地人才。我刚刚说过,每聘用三名外地人才,本地公司需聘请一名本地全职人才和两名实习生。
 
记者:输入外地人才方面,会否最后由内地输入的人才数量占大比数?
 
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我刚刚说过,以目前的比例来说,内地公司占的比例应当不高,不过会否有较多内地人才输入,这要靠每间公司自行评估。
 
记者:如果交齐文件,两星期便可完成审批,文件包括甚么文件?有没有担心如科技券计划一般,比较复杂,较难处理,难以加快?另外,人才要求,其实你们也列出了数个,如职责、学历要求、技能和薪酬福利,可否具体说明要求大概是怎样?薪酬福利是怎样?例如不可以低过巿价还是怎样限制?
 
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这是一个比较特定、聚焦的做法,所以我相信,所有申请模式、表格都很简单,申请者易于了解。
 
记者:简化的?如何简化?
 
创新及科技局局长:简化的,意思是它聚焦于创新科技人才。或者署长补充一下。
 
创新科技署署长:我补充一下,基本上,公司只需填一份表格,只是三版纸,当中主要说明聘请甚么人、属于甚么范畴、职位,以及需要证明在香港曾尝试聘请但聘请不到,这其实很容易证明。其他方面,因为它本身是科技园或数码港的租户或培育公司,其实两个园区对它们也很认识,所以审批方面其实可以快很多。所以没有其科技范畴究竟是甚么等疑问,因为我们创新科技署知道它们从事甚么工作、聘请的是否我们需要旳人才、是否属于该七个范畴的工种等,所以审批配额可以加快很多。
 
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还有一个问题未回答,关于薪酬,我刚才说过全球都有人才荒,本地公司为了聘请这些人,提出的条件和薪酬都必需很具竞争性,所以不会特别高或特别低,一定是合适的才能吸引人才来港。
 
记者:有优才计划和补充劳工计划,为何局方依然推出新计划,是否嫌这两个计划审批比较慢,所以你们推出新计划以简化程序、加快审批?另外,要证明招聘困难,会否仿效补充劳工计划,要进行本地招聘,即最少四个星期才可以?
 
创新及科技局常任秘书长:可能刚才你有少许混淆。我们输入的科技人才,以往也不会通过补充劳工计划输入,那个是SLS,是劳工处执行的。你刚才说的优才计划其实又有些不同,英文叫QMAS,优才计划不是单纯来就业的计划,其实有如移民计划。以优才计划赴港的人不需要有本地公司提供工作才可以来,优才计划的门槛相当高,即使是科技人也必需是非常高端的科技人才。但我们现在发展创科,对学士、硕士、博士也有需求,我们这计划,就正如我刚才所说,现时也有计划输入人才,入境处有一个一般就业政策,General Employment Policy,也有一个叫Admission Scheme for Mainland Talents and Professionals (ASMTP),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如果你以这两个计划,每次输入人才都需向入境处证明你曾登报、进行招聘,都聘请不到,才可输入人才,所以时间比较长。
 
  但我们面对的全球人才竞争需要很快,现在这计划只是一次过,例如一间公司配额最多达100名,要输入100人到香港发展新业务去研发,你一次过向我们证明。视乎是数码港的公司或科技园的公司,申请公司先提交资料予数码港或科技园,提出需要输入的人才,及证明这类人才是香港缺乏或聘请不到的,那我们便会一次过批出配额。例如它申请100名,我们批出80名,它便可以凭这配额开始在内地或海外进行招聘。
 
  有了这配额的好处是:第一,大大缩短时间,刚才署长说过,需要填写的只有三版纸,即使它要附加,最多也是几版纸,这个当然随它。但在时间方面,我们,即科技园或数码港,包括政府即创新科技署要处理的部分,预计大概两个星期,之前有关公司也需准备资料。然后,它取得配额,又聘请到人,便可到入境处赞助他来申请香港工作签证。入境处一般的处理时间都比现时快,答应了大约两星期便能完成。又譬如配额是80名,先聘请20名,以后的60名可以凭配额直接到入境处申请工作签证,不需再申请批准60人进来,这方面是快很多的。
 
  我们预期起初操作时,无论政府或申请机构,大家也要摸熟程序,但应该会越做越快。
 
记者:在计划下一年大概会批人才来港多久?怕不怕被诟病投放了那么多资源予香港的大学生和机构,为何好像还未培育到人才?另外,为何不可以让香港的学生或人才到外地学习,再回香港?为何一定要输入外劳?
 
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这方面「两睇」,其实香港的学生任何时候都可以到海外学习,香港在这方面是很自由的,但最需要考虑本地有很多很优秀的企业,想在香港建立好的品牌、成功的创科公司,而其困难是聘请不到人,我们这计划是针对其需要,针对其需求,以及在现有制度下,想办法拆墙松绑,做得更好,刚才常秘说得很清楚,所以这方面我认为是政府应当做的事。
 
记者:未回答计划一年大概会批多少人才来港多久?
 
创新及科技局局长:第一年1 000名人才,来港两年。
 
创新及科技局常任秘书长:我补充一下你刚才的提问。一个工作签证一般批予两年。至于本地人才,行内人都知道是非常缺人,为何缺人?是因为行业发展得很快。我们其实推出了很多培育本地人才的计划,例如有一个博士专才库计划,每个持有博士学位的人士,每间科技园或数码港的公司可以聘请他两年,月薪是$32,000,这其实也是不错的待遇。
 
  这计划本身也照顾到本地人才的出路,所以每输入三名非本地人士,便须聘用一名本地全职同事,而且这并非学术性的学习,是有实战经验及在好的公司工作,是非常难得的培训机会。
 
创新科技署署长:还须聘用两名本地实习生。
 
创新及科技局常任秘书长:另外,学士和硕士也有另一个计划,但详情我不谈了。
 
记者:关于3+2+1,你指是全职雇员,但并无规定必须是科技方面的人才……
 
创新科技署署长:有的,科技工作。
 
记者:实习生也必须从事相关的……
 
创新及科技局局长、创新及科技局常任秘书长、创新科技署署长:是。
 
记者:这计划针对科技园和数码港,其实这两个园区以外的本地初创公司可能也有人才需求,对它们会否很不公平?另外,第一期1 000人,预计有多少间创科公司可以受惠?
 
创新及科技局常任秘书长:制定第一年最多输入1 000名人才这名额时,创新科技署有征询过数码港和科技园的意见,计算了已知的需求和我们预计的需求。你另外一个问题是甚么?
 
记者:这两个园区以外的本地初创公司也有人才需求……
 
创新及科技局常任秘书长:这方面我们理解的,但科技园和数码港也有700多间的科技公司,可以说香港大部分的研发工作都在这两个基地或大学进行。至于你提及在这两个园区以外的公司,我们亦会视乎反应和使用情况,检讨是否需要调整。这是一个三年的先导计划,相信我们很快,在运作半年至九个月后,我们会检讨是否需要调校。我们起初限于这两个园区,因为无论是创新科技署或两个园区的管理都熟悉这些公司,我们希望在可操作性方面做得好。我们知道本地人士担心计划会否被滥用,所以我们希望以这方法推出计划,然后再检讨,令其优化,再适应业界需要。
 
记者:刚才提及今次输入人才,是否因为这类人才香港很缺乏所以要需要输入?是否存在疑虑是抢香港人饭碗?第二,程序方面,虽然以往已经做过,但两星期是否能平衡,进行快捷全面的审批?
 
创新及科技局局长:刚刚署长及常秘亦提过,第一,这是一个先导计划,先导计划即是我们先做最有把握的事情,这两个园区的公司,我们对他们的了解非常非常透彻,两星期应当比较稳妥。
 
  第二,你说会否抢香港人饭碗。我们对此亦考虑得很清楚。第一,现在全球都需要人才,不单是香港,所以现在我们争夺的人才是全球的人才,如果香港有当然好,但香港没有。争取人才的同时,我们亦思考如何培育本地人才,所以我们才有3拖1+2的想法,令本地的人才可以得益。
 
记者:局长,常秘提到大概一个月时间就可以完成整个审批,取得签证,这是否你们预计的审批时间?对比优才计划,你说希望通过这计划简化一些优才计划的门槛,请问优才计划的审批时间大概多久?
 
创新及科技局常任秘书长:首先,不可以跟优才计划比较,因为优才计划的门槛很高,需要提交的文件亦很不同,所以两者不能比较。事实上,我亦不知道入境处需时多久去处理优才计划的申请。
 
(请同时参阅答问全文的英文部分)
 
2018年5月8日(星期二)
香港时间21时11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