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立法会: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就「制订全面人口政策」动议辩论总结发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今日(五月三十一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制订全面人口政策」动议辩论的总结发言全文:

代主席女士:

引言

  首先,我要再次感谢梁毓伟议员提出这议案,以及四位提出修正案的议员,即杨永杰议员、梁子颖议员、陆瀚民议员和容海恩议员。刚刚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已表示,今日一共有40位议员发言;其实应该是48个,有八个想提出意见,我也希望听到,虽然在这议会暂未有机会发言,但若你愿意告诉我,我也很想听,所以总共是48位议员的意见。刚刚麦美娟局长已回应关于家庭友善、生育及青年等工作,我则想针对各位议员提出的不同课题作回应。

高层次统筹和跨部门协作方式制订全面人口政策

  在今日的辩论中,有相当多议员提出,政府应以高层次统筹和跨部门协作方式制订全面人口政策。这种运作模式其实已体现在二○一八年四月开始成立的人力资源规划委员会。这委员会的主席是政务司司长,带领我们针对人力资源规划相关的事宜作出商议,当中亦牵涉人口政策。规划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一直发挥功能,配合政府施政,探讨了很多项与人力及人才相关的议题,涵盖包括劳工、培训、技能提升、教育政策、推广职业教育、输入人才、应对个别行业人手短缺的策略、推动重点产业发展的人力策略等。这些议题与今日大家的讨论其实相呼应,也与人口政策息息相关。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与人口政策有关的议题在这委员会作出讨论。

「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

  刚才很多议员提到「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高才通计划」),我想藉此机会多谈两句。截至今年四月底,「高才通计划」运作了约四个月,已接获约27 000宗申请,批出超过17 000宗。我留意到刚刚譬如黄锦辉议员提到,「高才通计划」除申请人外,受养人同样重要;我翻查资料,约有近13 000名受养人获批,即除超过17 000宗申请批出外,受养人即配偶或一般而言是18岁以下受养子女,这类别有近13 000人。所以大家见到,除通过「高才通计划」吸引申请人本身外,其配偶及受养人也会为香港人口增添动力。除此之外,正如数位议员提到,「高才通计划」的申请人偏向年轻,事实也如是。经过四个多月的观察,约一半为30岁或以下,50岁以下占绝大多数,约为96%,这对我们面对人口挑战有一定帮助。

  另外,邓飞议员提到吸引东南亚的华侨,其实「高才通计划」也是一种渠道。除「高才通计划」外,有意来港的东南亚华侨亦可利用其他输入人才计划来港发展。事实上,我在今年一月访问菲律宾和新加坡时,接触了不少当地华人,他们来港发展的意欲非常大,所以我觉得邓飞议员谈的也是一个方向。另外,邓飞议员提到虽然「高才通计划」如以来源地分析,很多是内地人,但实在很多是海外就读的内地人,来自很优秀的学府。我本月初访问北京期间,与在京就读的内地和香港学生沟通,当中好几位已获批通过「高才通计划」来港。你会见到他们的履历很好,很多都是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在美国长春藤(Ivy League)毕业,即既是清华毕业,又是哈佛大学毕业,这会吸引年轻、有活力的人士帮助我们。

挽留本地人才

  正如容海恩议员所言,固然我们要「抢人才」,但对内更重要的是留住、挽留自己的人才。我们永远记着,「抢人才」只是其中一项工作,一定不是我们的本;我们的根和本是挽留和培育好香港自己的人才。但当本地人才数目不足时,我们需要向外「抢人才」壮大整个人才库。

  在培育和挽留本地人才方面,大家可以看到政府在教育的投放一直有所增长。即使适龄学童由于人口结构变化减少也好,政府在教育的投放从来没有停止,没有「手软」,无论是中小教育或高等教育,政府的投放非常大,这是培育自己人才很重要的手段。

  此外,我们明白以香港整个劳动市场而言,就算截至此刻,只有约40%劳动人口接受大专教育或以上,即意味着约六成劳动人口的教育程度属中学或以下。若要提升他们的技能,让他们可找到收入更好的工作,再培训便占很重要的位置。这方面,政府也大力投放,很希望针对过往香港经济发展期间没有机会接受更高教育的人士在投身劳工市场后,若愿意提升技能,可通过再培训让他转换技能。其实不一定到很高层次、很高科技,例如我参观雇员再培训局,它其中一个「王牌」是陪月课程,很多妇女做陪月后,第一,她感到自己很有用、很开心;第二,她获得的收入非常好,尤其是「星级陪月」,对增加自己的自豪感和家庭收入均有很大帮助,所以我觉得通过再培训也是挽留人才的工作之一。人才在我看来,不只是学历高的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贡献的人都是需要挽留的人才。

人口概念

  另外,我听到梁熙议员提到三个局:教育局谈学龄人口、发展局谈人口,劳工及福利局(劳福局)也谈人口,但我觉得我们在讨论不同位置的人口。我不可代该两个局发言,但我觉得基本上教育局看的是适龄学童人口结构的部分,劳福局看的是劳动人口的参与,我相信发展局看的可能是整体人口,大家要居住,经济也要发展,所以我们是建基于同一组人口状况和预测。我明白今天大家谈的人口政策,已超越了人口状况和预测,而是有没有政策介入以改变人口结构,大家谈的是不同事情。我想藉此向梁熙议员解释,整个政府的不同政策局做工夫时,都建基于一整套、同一套人口数据,这是很清晰的。

评估未来的人力需求

  容海恩议员提到,我们要持续评估未来的人力需求,所以我们已着手开展新一轮优化的人力资源推算,希望通过这轮人力资源推算,更好掌握香港未来发展──主要是经济发展──的劳动人口需求。过往也有做,但过往推算都是大的数据,即整体短缺如何或按教育程度短缺多少,是有用的;但大家觉得数据太大,若数据太大太阔,可能对行业的用处不大。这轮推算我们希望做得更仔细,有更细致数据,可能以行业、不同工种划分,让这优化版的人力资源推算无论是对于劳工市场、经济发展或有关院校做规划时,有更多数据参考,帮助我们做好相关工作。我们预计于明年第三季完成主要分析结果,可能到二〇二五年初向大家公布。

鼓励生育措施

  麦美娟局长已回应鼓励生育的措施和政策,我想补充,政府一直采取多项措施鼓励生育,包括财政司司长刚在《财政预算案》宣布,由二○二三/二四课税年度起,把子女基本免税额及子女出生课税年度的额外免税额均上调至13万元。此外,对有意生育的夫妇若需要辅助生育服务,均可透过现时本港公私营医疗机构提供,当中包括体外受精、储存卵母细胞等一系列辅助生育服务。

缔造家庭友善的环境

  很多议员关心缔造家庭友善的环境,刚刚麦美娟局长已回应家庭友善的措施。劳福局负责与劳工有关的部分,政府一直推动商界、雇主采取家庭友善雇佣措施,包括劳工处的《好雇主约章》;还有实实在在通过修例增加侍产假及女性雇员的产假,后者已增至14个星期。张宇人议员提我们增加产假,额外的薪酬由政府支付,事实上我们已表示,新增的额外四星期薪酬,由雇主先付,政府其后发还,而且上限订得很高,以每名雇员80,000元为上限。就算是很高薪女性的额外四星期产假薪酬,雇主均可向政府申领发还相关薪酬。

支援养育及教育

  此外,大家很关心托儿服务,政府希望在多方面做好托儿工作。我听到谭岳衡议员说得很好,生育应分开两个字看,生是分娩,育是养育其需要;我听后觉得这个拆字分析很好,所以我在此再谈谈托儿方面的工作。

  除一向做的课余托管、对幼稚园及幼儿中心的学费减免外,我们很快会推出一项课后托管试行计划,林振升议员有提点我们,目标是希望在下学年开始时,先从50间小学做起,这50间小学尽量选一些基层社区,可能很多是弱势社群、「劏房户」或环境较差的家庭,尤其是单亲家庭。因我们从数据所见,香港现有约90万名18岁或以下儿童,当中约有十分之一来自单亲家庭,需要较多照顾。通过课后托管──课后与课余有些不同,课余是放学后到另一地方受托;课后托管的好处是,父母送子女上学后,子女一直留在学校直至课后托管完成后才由父母接走。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基层家庭可能没有能力聘请外籍家庭佣工,工时也长,期间要接送子女接受课余托管,便难有时间和能力;但若是课后托管,学童放学后留在学校温习、接受学习支援及有好的社交活动,希望最少直至下午六时,如可以便留至七时,待父母下班后接走,旨在让有子女或准备生儿育女的家庭,尤其是基层家庭更放心。政府关心他们,希望通过不同措施让他们放心,小朋友有人照料,他们可继续工作,一方面透过工作赚取收入,另一方面让小朋友有好的环境成长。

居家安老和积极老龄化

  此外,很多议员提到长者问题,包括居家安老、银发就业,以及如何用好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处理安老问题,我简单谈一谈。两日前(五月二十九日),我与广东省民政厅厅长张晨签署《关于共同推进粤港两地养老合作的备忘录》,目的是希望用好大湾区的机遇,让长者在选择安老养老服务时有多一个选择,除了香港外,他们可选择到大湾区安老养老。签署《备忘录》后,两地政府即劳福局与广东省民政厅及大湾区内地九市民政局会协调合作,检视和整理资源,探讨政策如何作协调、如何做,我们希望尽快在这方面做出成绩,令处理安老问题有多一个出路,令长者有更好的安老养老环境和选择。

  另外,其实很多长者对投入工作的意欲很大。过去三年疫情期间,虽然年轻人组群的劳动参与减少,但长者的投入却有所增加,所以我们希望鼓励更多长者,若愿意工作,可进入职场,包括通过劳工处的「中高龄就业计划」鼓励他们投入职场。

结语

  我想再次感谢40位发言的议员,他们的发言启发了社会各界对整体人口规划有更多新思维,大家一同努力思考解决办法。政府包括劳福局和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在内的决策局,会充分考虑和研究各位的宝贵意见,携手应对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劳动人口流失等为香港带来的挑战,重新为香港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多谢代主席。
 
2023年5月31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20时28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