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行政长官2021年施政报告》答问会答问内容(二)(只有中文)
*******************************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吴永嘉议员。
 
吴永嘉议员:多谢主席。首先,我要代表工业界多谢特首和你的团队对本港再工业化不懈的支持和鼓励。在今次的《施政报告》中,有关政府改组方案,特别高兴看见特首吸纳了业界的意见,将创新及科技局扩大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意义非常重大。我记得过往10年,每次《施政报告》后传媒访问我,我的回答最后总有一句:「遗憾的是,《施政报告》对工业的着墨不多」;但今次不同,政府终于重新重视工业发展,以后推动再工业化可以「打正旗号」,不用再「收收埋埋」在不同的政策局。想问特首的是,既然新的政策局突显了工业的重要性,又加强了创新科技的推动模式,其实政府在发展工业蓝图上有什么看法?有没有一些鼓励工业留港、工业回流,甚至是大湾区工业共融的政策呢?多谢主席。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多谢主席。立法会主席也是前香港工业总会的主席,我在这也要多谢香港工业总会这么多年来很坚持发展工业,亦在最近完成了一份非常好的报告,应该是在七月出版,亦有给我一份,当中详列香港工业前景,特别提及对香港有一个误解──香港工业已死或已式微,因为大家都是看统计数字,就是制造业只占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1.5%。报告和工业总会的朋友提出新的看法,很值得我们思考,甚至改变我们的计算方法,就是占很重份量、达九成的服务业中,其实很多与生产有关;它不是生活性、消费的服务业,不过因为地价和人手,实在的制造工作便搬至其他地区,可能是广东,或将来是东南亚一带。如何突显工业在香港的重要性,我想来想去其实最好是(在政策局的名字内)给其一个名称,但不等于我们现时有全套计划。我们有一些关于香港未来工业发展的看法,但希望与工业总会和工业界的前辈、后辈多些交流。
 
  起码有几方面,第一,我们不应该想一般工业,而应该是以创科、智慧推动的工业生产,因这才会为香港带来最大效益,亦配合我们在原创性科研方面的优势,现时在这方向应没太大争议。如果我们要做大、做强这些生产,将需要更多土地和人手,我们现在有个腹地,就是大湾区,可以在深圳、东莞、佛山,甚至可以远至惠州或江门,这些土地仍是较便宜的地方。
 
  第二,就是提供基建。先进和智慧生产未必需要很大厂房,亦适合一些多楼层的厂房,不过兴建时要有足够荷载或其他条件,令其可发展先进制造业。将军澳第一座先进制造业中心明年可落成启用,我现在已请香港科技园公司研究兴建第二座先进制造业中心。现时在工业邨内可转型的地方都应该转型,例如有一间会转做微型电子,另外有一间做以科技智慧为主的食物加工。基建方面我们一定会全面配合。
 
  第三,若不想进驻这些已建成的工厂大厦,在土地方面的配合,在《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中其实有一个槪念可能大家未留意,就是我们会用一个创新的手法来批地,我们卖地不会再只看用途、zoning,例如商业、商贸、工业等用途,可能当我们看到香港有潜力做某种先进制造业,例如医药、医疗仪器,整幅地便可作医药、医疗仪器发展,亦是公开招标,但就是有目的地公开招标,从而让这间先进制造业落户香港,这亦是政府所提供的协助。
 
  第四方面是人才。工业总会都提出应该让中学生多些接触应用学科,就如你本人也倡议的applied learning,所以现在我们在教育方面应提供更多与时并进的应用学科,让中学生可以走这条专业、职业的道路。有关板块很多,最好大家再一同看看工业前景应如何谋划。多谢。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吴永嘉议员。
 
吴永嘉议员:主席,一个补充。我必须强调除了香港工业总会外,我代表的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对工业发展都不遗余力。多谢。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陈恒镔议员。
 
陈恒镔议员:多谢主席。特首,这份《施政报告》是一份有前景的《施政报告》,但对于我们葵涌和青衣的居民来说,因为货柜码头没有办法搬迁,所以前景比较暗淡一点,因为连一个研究都没有,大家有少许失望。不过,亦很多谢你对于荃湾的重建开展规划,大家都充满期待。
 
  我想谈谈铁路的问题,目前,政府在铁路发展方面,洪水桥站就要九年后(竣工),要用41亿元;古洞方面,只是一个站就要六年后,要用36亿元;北环线,原本要在二○一六年通车,结果在二○一四年修改了通车日期至二○二三年,跟着在二○二○年时我们说在二○二三年动工,去到二○二七年,这个还不是全条北环线,只是古洞北一个站。北环线三个站要去到二○二五年才动工,二○三四年才能做完,前后用九年。你在今年这份《施政报告》里面提出了七项新项目,若果我们加上未出台的跨越二○三○年铁路方案,就已经有很多项;如果我们再加上东大屿都会,梅窝至东涌的交通铁路等等的工作,我相信这一批工作都是非常费力。如果以刚才我所说的铁路营造速度,我不知道要去到何时才可以做完。即使我们北部都会区都很想造就到当区就业,但市民面对的交通压力都依然是非常沉重。我想问问政府,是否我们依然会继续推动落实基建先行这个目标?第二个问题,我想问问面对铁路营造的压力。我们现时只有港铁帮忙去营造,我们是「独家村」,没有办法有选择,我想问问这么多铁路要兴建,政府会否考虑引入其他铁路公司协助营造和协助营运?我们看到内地的铁路公司兴建铁路都相当快,政府会否考虑一下?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第一,过去有一些大型项目碰到问题,这个是事实。这些全部是需要我们改善,这几年我们亦推出了很多新方法,同时对港铁公司有更高的要求。回应陈议员的提问,运输基建先行是我一直倡导,我亦觉得这是对香港非常有利的发展,因为香港这么高密度集中发展,如果运输基建,无论是铁路也好、公路也好,能够率先进入一个区,其实就可以帮助那个区的发展。以前那种用一个流量,即是考虑人口是否达到那个流量才去兴建一条铁路或一条公路,又看看这个铁路项目的内部回报、经济回报,这个概念我本人一直都有保留,不过我从来都没有做过运输的工作,所以不能改变这个政策。今日是很清晰的,一定是运输基建先行,这个亦与内地的发展是很吻合。我记得当日我负责广深港高铁(香港段)的工作,在过了深圳河之后到达深圳北,它有两个站是没有人的。为什么要建两个站?一个是光明城站,一个是庆盛站,它们已建成,月台、大堂亦全部建成,但没有人,车亦不会停站。现在就很厉害,现时的庆盛站将会成为南沙的枢纽,将来大家前往南沙的科技大学,就是去庆盛站;光明城站亦将会成为一个创科的枢纽。香港必须要有这种视野来规划我们的基建,我希望今次的北部都会区就会带来一个新思维,譬如我们由洪水桥/厦村跨过后海湾──或是现时称为深圳湾──去前海,我们都预计了在中间可以多建两个站,今日是没有用途的,开一个流浮山站,但我们一定要走前一点去看这个情况,让日后不会因为没有了交通基建而令当区区民不欢迎我们建多些楼宇,又不欢迎我们带多一些产业进入。所以第一点是很肯定的,一定是继续运输基建先行。
 
  第二点,怎样可以确保这些运输基建能够有效地兴建,即是准时和价格要合理。引入竞争往往都是有用的,不过,在香港是一个这样的环境,铁路网络已经铺好,在什么铁路可以引入竞争?现时看来,或者洪水桥到前海是可以引入竞争,但譬如北环线的支线就比较麻烦,东铁去罗湖增加一个站就更加困难,它是一条正在营运中,由港铁公司建造和营运的东铁,增加一个站去深圳的罗湖,没有什么理由不是继续让它做。当然让它做都可以与它磋商究竟工程的费用是怎样,以及效益将会如何。我不会纯粹为了竞争而引入竞争,竞争也需要看看结果是好与不好,这方面我们会逐个铁路项目来看,看看有没有这个契机来用另一个方法兴建这些铁路。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陈恒镔议员。
 
陈恒镔议员:没有跟进。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陆颂雄议员。
 
陆颂雄议员:多谢主席。行政长官,市民都说纾贫共富、安居乐业是最重要的,要做得到,一定要靠发展。这次《施政报告》的发展蓝图非常大。我昨天完成工作后到运动场跑步,运动场的管理员也跟我说:「我有留意《施政报告》,很多大project,很棒」──这是原话。特首,我看到市民看见有发展便看见希望,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特别是北部都会区的而且确为新界区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我作为劳工界议员,特别关注就业机会,因为过去香港住在新界的朋友,就像我一样,我也是住在新界西,每日要花一小时乘坐西铁到传统市区上班,下班后又乘一小时车回家。有人跟我说,将来有都会区,就可以本区就业,做到职住平衡。问题是,将来北部都会区会新增65万个就业机会,再好的雄图大计,关键是需要人才支持。我的问题是,行政长官,你在教育和人力资源的提升方面,未来会做什么细致的措施以迎合经济转型?特别是创新科技、文化创意这两个重中之重方面,由基础教育至专上教育、持续进修、再培训,以及我们工联会一直提倡的职学教育双轨制,特首,你在《施政报告》强调会确保考取「3322」文凭试成绩的同学会得到资助学士学位的机会,但现时是1.4人竞争一个名额;虽然持续进修基金的款项多了,但很多工友向我表示他们的薪金不是太高,若要再修读Degree或Master,现时的津贴也是杯水车薪。我们很想问政府,在本地人力资源的优化这方面,会做什么深化措施?谢谢主席。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多谢陆议员。陆议员是对的,所有雄图大计都需要由人推动、落实,因此香港未来需要更多人才。虽然你会留意到《施政报告》好像把重点放在吸引海内外人才,但我们不会放弃本地人才的培育,所以在教育篇章,即在教育方面也是多举并进,无论是职专教育或大学教育。我特别想在此澄清,陆议员提到我说现时所有考取DSE(中学文凭试)「3322」成绩的学生均确保可取得资助学士学位,这是目前的现象,目前已可做到,因为不只是看八间资助大学的学位──那里大概有15 000个学位──本届政府多做了两件事,因此现时获资助学士学位的数目已经增加。其中一个做法几乎等于买位,我们到一些自资院校购买大概3 000个学士学位课程的学位,这是我们认为特别有需要配合的人力需求,便给予资助,这些也是资助学士学位课程;另一个做法是没有上限的,只要学生考取「3322」成绩,就类似「钱跟学生走」,他们便可获得每年逾30,000元、为期四年的升读自资院校的资助,因为学生会获得资助,因此亦是资助学士学位课程。现时我们已经做到百分之一百,考取「3322」成绩而有志继续读大学的青年人可以取得资助学位,我还未计及那些给特别优秀的学生的海外留学学位;那些到内地升学的,我们在内地有两个资助计划,让他进入内地大学读书。这是目前的现象,某程度上一来是我们的政策推动,另一方面是人口下降以致考DSE的学生减少,整体情况就是这样。
 
  未来我们一定会循多方面,无论是成人教育、职专教育或持续教育去做。因为刚才陆议员开始提问时花了些时间谈及职住平衡,所以我想在此回答几句,关于如何确保在北部都会区做到以前的新市镇做不到的职住平衡;我们见到真的做不到,元朗做不到、天水围做不到,甚至大埔亦是很勉强。《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第七个行动方向列举了一系列措施以积极达致职住平衡,至少有以下五、六点:第一,我们会以创新方法兴建一些可以创造就业的设施,譬如易志明议员很关心的物流业,有些被我们收了棕地作业,要另觅地方安置它们,所以会用创新的批地方法促成物流业的工厦可以在北部出现。另外刚才提及的工业也一样,用创新批地方法指明用途。第三,我们会推动一些新兴产业,希望未来在流浮山有一个媲美数码港规模的创科项目。政府亦会带头,将一些没有地域限制的写字楼或政府设施搬进北部都会区。最后,我们甚至会制订政策兴建人才公寓,让在区内上班的人可以在该处居住,更加方便。这么多措施加起来,让我们有信心,北部都会区相对于其他以前的新市镇更加能够创造就业,由现时北区和元朗大概11万个就业机会 ,最终在北部都会区可以达到65万个就业机会,其中15万个与创科有关,因此我们需要大量人才以支撑这些新兴产业的需要。多谢主席。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陈健波议员。

陈健波议员:多谢主席。特首,今次的《施政报告》和以往有很大分别。过往是一个「反建设」的政治环境,任何有关建设的施政建议都会被负面标签。今次的《施政报告》提出了很多长期发展的重要政策,有「卷起衣袖」为香港做事的感觉,我希望政府能努力推动各项建设,追回香港过去浪费了的时间。我的问题是,《施政报告》提出了不少人反映政府发布信息的手法太守旧,未能吸引社会的注意或即时澄清市民的疑虑。我以往也曾提出类似的建议,所以听到特首说已要求各司、局长更重视有关的工作,而且马上改善,就此我是十分欢迎。如果政府的信息能够简单易明、清楚明确,施政一定更加畅顺。除了发布信息的手法,有不少市民反映政府的中文行文方式很有问题,可能是因为继承了港英年代的传统,以英文为主,中文的文稿则写得冗长,甚至是以英文直译,或是写得如法律条文般,很多人根本看不明白。政府的中文──有时候看英文版反而更易明白,但中文始终是香港人,特别是普罗大众最熟悉的文字,政府会如何改善运用中文的准则,特别是政府发出的指引,让市民更清楚、容易地明白?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此方面需要大家各自努力,我们各人也一把年纪,若现在要重新学习是有难度。语文能力需要从小建立,所以我在《施政报告》中说,对教师有期望,希望他们履行春风化雨的使命,特别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价值观、语文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教育。现在我们可以改善的就是多阅读──我常常也鼓励多阅读、多写作,很多事都应先以中文草拟,我的五份《施政报告》也是先以中文撰写。不过特区政府亦有一个问题,一直以来英文翻译中文的能力是较中文翻译英文的能力强,当中文译成英文后亦充满「沙沙石石」,需要再作修改。这问题积累太久,万事起头难,我希望大家努力,多点用中文书写文件,自己先看明白,才交给议会和公众看。

  我今次很坦白地承认,这真是我们的弱项,甚至将这弱项放在《施政报告》中管治的部分。你会留意到我在第三章「新气象 新未来」中,除了勾划一个大家都认为振奋人心的北部都会区发展外,还列举了最少有四个方面需要提升管治,管治不提升便难以落实北部都会区。提升管治有大的方面,例如改组政策局、改变高级公务员的晋升均属于大的方面;亦有相对上不大的方面,但事实上影响很大,若文宣工作做得不好将影响很大。我们听到陈议员的意见,大家一起努力提升中文语文能力。聂德权局长(公务员事务局局长),你要把中文学习加入将来公务员学院的培训内容。多谢陈议员。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陈克勤议员。
 
陈克勤议员:多谢主席。行政长官你在今次的《施政报告》中落实了一个很重要的发展策略,就是基建先行。你在发展一些新地区时兴建很多不同的铁路去配合。我在此特别多谢你落实了我一直倡议的在白石角兴建一个铁路站,以解决当区居民和在科学园上班人士的交通问题,这亦间接解决了吐露港的挤塞。
 
  在此我觉得在整份《施政报告》中唯一一个美中不足的地方,是没有为我们通关订一个目标和时间。正如特首你刚才说,通关是你首要的要务,亦是特区政府首要的要务,所以你派了司长与内地专家对接;你亦说内地专家对我们香港的抗疫工作提了很多的要求,司长现在做一些配合的工作。你可否和我们香港市民和议会说说,中央的抗疫专家对我们香港的抗疫工作提了什么具体要求呢?到底是要我们提高疫苗接种率,要我们提高检测精准程度,还是要求我们香港要有健康码才能通关?而你刚才说要求司长做一些应对工作,这些工作要研究、要做多久?可否告诉我们司长第二次回去内地与内地专家对接会是何时?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陈议员会留意到当我说了这么多措施,到第九章「走出疫境」,就是说无论我们有多少雄图大计,眼前头等大事仍然是令社会继续如我们希望,尽最大努力稳控疫情,以达致早日恢复跨境人员正常往来。这句说话「值千金」──我们想做什么都没有用,如果通关无望就没有用。与其逐个项目告诉你──我也不完全记得,中央提了些意见,李司长(政务司司长李家超)正在研究──我跟你说立场。我的立场很明确,我昨晚应该在电视节目说过:我的立场是为达致通关,中央提出什么要求,我们一定尽最大努力去满足;中央认为我们有什么程序要改善,我们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去改善,达致中央认为放心可以通关;我们亦愿意接受如果通关后带来风险,如果要暂停就暂停──虽然一暂停,大家看到澳门的情况,会带来一些问题,但也没有办法,因为要先通关──立场是非常清晰的。
 
  但第二次会议什么时候举行不是我完全可以决定,因为要内地看了我们的回馈意见,它就决定何时可以再组织对接会议。我们整个政府都视其为头等大事,一见到这项工作大家都要优先处理,特别是政务司司长;而中央很高层的人士都知道我们这个诉求。大家都记得我在九月十八日见韩正副总理的时候即场提出要对接,韩正副总理即场说好,安排尽快对接,已是最高层来处理香港关心的问题。但如果我今日随便说一个日子,中央又不知道你已经说了这个日子,这不是我们两地工作应有的互相尊重。
 
  陈议员提到东铁加建这个站,其实除加建这个站外还有一些工作要做,因为这条东铁线事实上很多人使用,虽然近年因为没有去罗湖口岸的人流而变得松动,但我们还是要为新增人口来看东铁可以再做些什么工作。因此,除利用教育大学这块运动场地来兴建一个新的、现暂名白石角或科学园站之外,在其前一个站大学站我们都有工作要做──或者你未有留意──就是透过拨地予中文大学做科研和其未来私家医院的扩建。我们会趁机改善大学站。因为大学站是一个很旧的站,以前叫马料水站,现时很多马鞍山居民都使用大学站,其交通交汇处或停车位不足,不能做到停车后乘搭火车上班,所以在过程中港铁和中文大学均同意中大进行其扩建科研工作时,一定会利用此机会改善该处有关泊车或进入大学站的情况。这个工作其实比白石角站更早开始,我与港铁、中大开会,希望尽快有交代,稍为纾缓大学站的压力。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谢伟俊议员。
 
谢伟俊议员:主席,这个被形容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施政报告》,我想加上是读到「声嘶力竭」的。我想说声多谢,至于其他客套或者「成功争取」的说话我不想多说了。主席,坊间都有批评这份《施政报告》是有远见但无近情。当然,对中产人士、对中小企,特别是那些小老板,都是很凄惨的情况。近日我们看到消费券,在两轮消费券后,一种兴奋和消费的情怀的确在坊间大了很多,这可以说是近年难得的德政,亦是阁下和财政司司长令人感觉比较有印象的一项施政。但开心之余,在不久以后我们便收到消息指强积金可能转为年金,马上怨声四起。网络上、坊间很多说法指不希望65岁后「强迫金」被再一次胁持,更难退休安老,唯有考虑移民。我知道特首这两天已澄清,指政府并无强制将强积金转为年金的意图,市民当然是稍稍释怀;但是,特首,从善用强积金、改善民生、活化经济、深化年金的角度,政府会否考虑或研究容许55至65岁的市民可以提早将强积金的全部或部分转为年金,方便他们享有多一些自由,令现在的制度更宽松,令年金制度有更多市民认识?
 
行政长官:多谢谢议员关于强积金的提问。在《施政报告》第123段其实说得非常轻可,它不是我们的政策措施,我们只希望市民在65岁后能从强积金累积到款项,帮助他们进入稳妥的退休环境。我在这里可以再说,本人在年金计划的立场一定不是强制,现时也不是强制的,你喜欢购买年金便购买,不购买也没问题。有关探讨年金计划的工作,或许我们可以令计划更吸引,令计划成为一个真正的选择。这项工作,劳工及福利局局长愿意在余下的八个月任期内做,我都欢迎,但不做也没什么问题。现时有人认为年金有其好处,因为计划是终身制的,尤其是公共年金。如果澄清了两、三次还是未清楚,今日我再说,年金是一个选择,不是强制性,市民从强积金中取回一笔属于他们自己的金额去使用,我们没有意见。但就你的问题我有意见。我已多次回答你,这是不可以的,因为强积金是退休保障的重要一环,如提早提取,便违背了强积金的原意;亦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真是「咬紧牙关」取消了强积金对冲,因为对冲直接影响到强积金的退休功能。在那个前提下,恐怕不能积极回应你的建议。
 
  不过,既然你提到中小企现时面对的困难,我认为有一项措施仍未被社会消化,特别是关心中小企的人士未能消化这项措施。在《施政报告》第49至51段──在《施政报告》用三段文字去形容这项措施表示它真的很重要──我们听取很多意见经常说要用「砖头」,即房屋去抵押,中小企才能借贷,因为银行会说:「我凭什么借贷给你?」。经过有些专家提出的意见,金融管理局亦迅速行动,将在明年、不需等候很久,便会推出「商业数据通」,突破性地让企业自身拥有的数据,例如接了的订单,或购买东西的单据,也可以透过「数据通」让银行知道其财务状况。不是由我们透露,而是中小企自己愿意提供自身数据给银行作债务风险评估,从而获取银行借贷,而不用抵押物业。这项措施是为了中小企特别设计,我在此特别鸣谢冯国经先生(行政长官创新及策略发展顾问团成员),作为我的顾问委员会成员,他在大概半年前提出,是时候要想方法帮助香港的中小企,特别是做贸易的,原本他说这项措施叫trade finance,是帮助做贸易的中小企,可以透过单据或其他东西来支持它在银行借贷,让它们的现金流量可以更充足。我们是时常关心中小企在香港的发展。多谢谢议员。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谢伟俊议员。
 
谢伟俊议员:主席,我要顺便申报,由于我提及到年金,我是香港按揭证券有限公司的非执行董事。特首阁下,我想跟进一下,现在我们政治上是全方位收紧和收窄,很多市民甚至认为需要「躺平」一下;但在经济、民生上,多给予个人自由和空间,这是非常重要,可以消一消气,我希望在强积金方面是否可以考虑将它放宽……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谢伟俊议员,你应该问简单的跟进问题,而不是新问题。
 
谢伟俊议员:这是一个跟进问题,是否可以考虑放宽强积金其他方面的措施,令市民在这一方面多点安心、多点空间、多点自由?主席。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我恐怕循着你的方向,市民今日的安心就会成为他们日后的担心。真的对不起,每一项工作都要看其宗旨和目的。强积金是为了保障香港市民的退休生活,所以必须是退休时才可以用的保障。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张华峰议员。

张华峰议员:多谢主席。特首,我认为这次的《施政报告》是五年来最好的一次,涵盖了很多范畴,而且非常全面和务实。你亦花了一段时间解释一个全新的计划──北部都会区,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有前瞻的长远计划,完成后可以为250万人提供安乐窝,更可让香港与深圳的规划连成一线,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我相信很多市民都非常欢迎和支持这个新计划,特别是住在劏房和板间房的基层市民。不过,亦有市民关心此次计划涉及庞大开支,会否因为投入巨大资金而影响未来的公共开支,而拖慢了工程规划的进度?我从事金融业数十年,我对香港金融中心的集资能力绝对有信心,我亦相信不少香港市民、内地市民,甚至海外投资者都十分愿意投资香港的未来。想问特首,北部都会区这个破格的远大计划,在筹集资金方面会否利用香港这个享有国际声誉的金融市场去集资,以及向市民发行基建债券,特别是人民币债券,以满足这个项目未来的资金需求,避免影响日益膨胀的公共开支?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多谢张议员的提问。简单来说,答案是「会的」。因为无论是交椅洲人工岛填海和北部都会区的发展,我真的深切认为它们不单不会影响香港的财政,更会为香港带来财富──无论是实际收益的财富,譬如卖地收入,或是让市民安居,以至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效益,都是很大。但毕竟发展任何大型建设都有现金流的问题,即早期要投入,后期可以收成。早期投入其中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集资──在社会上,甚至不只是在香港社会,而是在国际社会和内地社会集合资金,以建设这两个如此大型的项目,然后得到回报。还有一个禆益,就是香港想发展为债券枢纽,亦相当成功,过去一年我们的发债比例正在提高;国家亦很支持,财政部先后表示今年会再发行美金债券、人民币债券。下星期,深圳市政府亦会首次在香港发债,应该是50亿人民币的债券,当中有部分是绿色债券。别人对我们有信心,来香港集资发债,我们当然可以利用发债这个集资工具以支持这些大型基建的前期开支;尤其是绿债,因为这两个新发展区顾名思义是新的,一定是采用最新的环保要求,并以减碳或零碳方式兴建,所以它们基本上符合绿债的要求。无论是机构投资者或零售投资者均欢迎香港政府发债,这应该可以给予我们很大信心,发展这些项目既不会带来沉重的公共开支负担,亦可促成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张华峰议员。

张华峰议员:特首,我知道以往很多大型基建的投资只有机构投资者可以参与,今次香港这个如此有前景的巨大投资机会,会否让市民和我们券商同样可以参与,能够做到共同富裕?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多谢张议员。我会请财政司司长和金融管理局再研究。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蒋丽芸议员。
 
蒋丽芸议员:特首,这份报告出来之后,社会当然会有不同的声音。当然有人赞的,有人说这一份报告的是宏大抱负、雄图大计;亦有人弹,说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里面有这么多大计,都不知道要到何时才能完成,何时可以看到。既然是这样的话,我们既然有了一个长期计划,特首,你会不会责成你各部门的官员,尽早能够提供一个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甚至他们可不可以告诉全香港市民,未来六个月他们又可以做到什么?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如果大家都支持这个《北部发展区发展策略》,其实大家的思维上亦需要改变,这些大型的规划不可能短期有结果,它是需要时间才可以落实,但当然我刚才在回答早前一个问题时我都说过,我们其中一个行动方向就是要为这个计划的推进订立一些滚动的10年建设目标,让社会能够掌握。未来六至九个月是否能够出第一份的10年建设目标,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因为当中有很多持份者,有很多铁路项目要商谈,甚至是乡议局释放祖堂地,我都给予一年时间提交报告,所以我不能够在这里承诺在六个月之内突然可以说出我们何时何日会做得到。既然有一个发展策略,只要社会支持、议会认同的话,我们政府内每一个部门,以后都会按着这个北部都会区的发展方向来跟进有关的工作,我亦欢迎和要求立法会继续监察特区政府推动,不单只在北部都会区,所有在《施政报告》里的新措施,我亦欢迎各位议员持续地监察。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蒋丽芸议员。
 
蒋丽芸议员:跟进。特首,不要再谈大型基建设施,不如谈谈最简单的:现在市民大众,特别是长者最关心的,就是合并普通和高额长生津(长者生活津贴),请问几时可以实行?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明年下半年。因为年度、制度等需要融合,所以是明年下半年。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易志明议员。

易志明议员:多谢主席。首先多谢行政长官今次《施政报告》,是非常有前瞻性。在《施政报告》中有提及建议日后分拆运房局,自由党是欢迎的,业界一向也倡议了很久;但根据特首昨日所说,新设的运输局,似乎比较专注运输基建方面工作,业界很担心将来的新局会否涵盖航运物流业?尤其是昨日《施政报告》中提及物流的篇幅非常少,但大篇幅谈及创科和《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建议将洪水桥/厦村至流浮山,这些目前都是物流主要用地,升格为现代服务业中心,藉以与深圳前海一湾之隔的地方,建立规模媲美数码港的地标性创科设施。特首在《施政报告》中提及香港的商品贸易总值全球排名上升至第六,今年首八个月合计总额已达至一个新高峰,是6万5,000亿元。如果要进行贸易,很明显需要物流业的支援,因此物流业是一个经济发展里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我想问,特首会否因此进一步建议拆局之后,称之为运输及物流发展局,以示对本港物流业发展的重视?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正如我所说,这次提出改组的几个方向都是抛砖引玉,所以欢迎易议员提出建议。事实上也是合理的,我在内部也说,不如就称它为运输物流局 Secretary for Transport and Logistics,因为物流业是很重要,无论是海运或空运,也是越来越重要。空运是无可置疑,去年那么困难的情况,香港450万公吨的空运货物仍是世界首屈一指,接着有香港国际机场三跑和几个现代物流业中心要落成,所以空运的物流是很重要。我们亦正和珠海商讨,可否利用两个机场的合作和港珠澳大桥,将珠海的物流业升格,做一些现代、高增值的物流业,因为香港国际机场在这方面的能力比较强,很多也有国际认证,空运是很重要。海运也同样重要,虽然今日没有人问葵青港的搬迁,葵青港是暂时不能搬迁的,因为在未找到替代时,不应放弃自己香港的港口。这港口仍然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它是全球第九大,它作为一个转运港的角色是很重要。我到过内地西部后,更认同内地西部的陆海新通道,其实香港应该可以做得更好,应接更多货物经陆路和海路到香港的葵青港,再运至我们的船会到的全球600个地点。无论海运或空运,物流也是越来越重要,而且是应该沿科技应用的智慧物流发展,所以对于你刚才的提议,我是开放的。我想解释一下,我的同事也说易议员一定会看到你这里这样写,他会担心为什么洪水桥/厦村没提及物流用地。现在的写法是现代服务业,我们希望物流业也是一个现代服务业,所以这是不排斥的。如果在洪水桥/厦村需要批拨土地来发展现代物流业,例如多层次的物流业,仍然是可以发展的,因我们已将它归纳为现代服务业,和前海是对应的,因为前海是推行深港的现代服务业,所以请易议员放心。这几年来,我个人对于物流业仍然抱有很大希望,希望香港物流业做得越来越好,多谢主席。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答问会到此为止。
 
2021年10月7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9时22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