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2018年施政报告》记者会答问全文(二)
************************
行政长官:有关我在《施政报告》里提出土地供应的四个工作,首先我一点都没有忽视土地供应专责小组的工作,我非常重视它的工作。因为这个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是由我在竞选政纲中建议,然后上任后成立,在他们工作的过程里,我都和他们见过面,我亦邀请小组在上月给我一个初步观察参考,所以我并没有忽视,我亦有一句说法,就是说整体选项的分析,我期待年底收到它的报告。但如果你细心留意今次在《施政报告》提出的四个土地供应的工作,我看不到有什么大的冲突。第一个是发展「明日大屿」。大屿山发展并不始于今天,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在第二届政府的时候,我相信因为第一届政府开了国际机场后,第二届政府成立了一个由财政司司长领导的专责小组,看看大屿山发展如何。然后到第三届政府,即是我本人当发展局局长的时候,亦提出了优化土地供应策略的公众谘询,当时的东大屿填海或称为人工岛填海由此出现。到了第四届政府即上一届政府,在发展局下亦是经过了一轮谘询,做了一个《可持续大屿蓝图》,亦成立了一个可持续大屿办事处,是在土木工程拓展署辖下的,这些工作从来都没有停下来,我们只是继续原本进行中的工作,以展示给大家看其实「明日大屿」将会是香港土地供应的重中之重。
第二个工作是发展棕地。棕地发展从来都在进行,有关新界东北、洪水桥,甚至横洲这些发展项目都是属于发展棕地的工作。所以我觉得我们都是继续在做应该做的工作,而在谘询里似乎棕地发展亦是一个很有共识的方法。
第三是「土地共享先导计划」。「土地共享先导计划」我只是提出了概念,以及为发展局局长设计这个计划时订立了一些大原则,以释公众疑虑,所以这完全有空间去听究竟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在年底报告怎样看,这个是否可有效释放现在是在私人发展商或业主手上的土地,从而可以短期、中期释放一些土地兴建房屋。
第四个工厦活化一向都是我们的工作,我在去年《施政报告》已经提出了工厦活化,但是工厦活化今次和土地房屋挂鈎,因为我们是首次同意,亦会促成整幢工厦改装,以前不可以做住宅,今次由于要济燃眉之急,我们找到一个方法给它们整幢改装,可以成为过渡性房屋,所以它与房屋供应挂鈎。这样详细的解释希望能释除你们的疑虑。我相信土地供应专责小组的主席、副主席、成员都会理解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
至于《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的表述的确与往年不同,这不同亦是有原因的。过去十二个月发生了什么事,大家和我一样很清楚,特区政府不能够当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便重复去年的说法。去年的讲法我今年都有稍为重复,都说希望审时度势、谨慎行事,创造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来进行我们这个宪制上的责任──就是为《基本法》第二十三条作本地立法,维护国家安全。但是既然发生了一些事,政府亦采取了一些行动,我亦要很坦诚向社会交代,就是说尽管我们会谨慎行事、会审时度势、会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但对于违反国家安全的行为,我们不会视若无睹,不会瞌上眼当看不见。对于现行的香港法例,亦是有效的香港法例是可以禁止某些都是属于二十三条范围里的行为,我们不会对这些法例「备而不用」,香港法例是可以用的,所以就是这样解释。但当然我明白,我们采取了这个行动,社会有很多热烈讨论,亦引起一些争议,所以我在《施政报告》总结立场,就是我会继续用心聆听,看看是否找到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的社会很正面地为《基本法》第二十三条本地立法工作找到一个方法前行。但今日你问我有否时间表,我没有这时间表。
记者:特首你好,想问见到新增土地以房屋单位计,想有七成用于公营房屋,其实你会否担心在私营房屋供应这么紧张的情况之下,楼价会令市民更不能够负担?另外,想问现在都见到正进入加息周期,会否考虑「减辣」,或降低压力测试水平或有否措施可以鼓励二手交投?谢谢。
行政长官:过去几年,特区政府在处理房屋和楼价的问题引进了很多需求管理的措施,或你们叫的「辣招」──用印花税,某程度上是惩罚性的印花税来管理需求。现在回头看都很难说它有效还是没效,事实上在我上任之后,今年八月相对于去年八月,楼价还是上升了百分之十六,但现在要「减辣」,事实上没有这空间,因为不知道出来对楼价的影响怎样,会否更刺激楼价上升。不过事实上,现在我们真的好像你所说进入一个加息周期。我留意到最近两三次的有关指数,有一个房屋指数都有轻微回落迹象。所以还是那句,市民要购买物业都要量力而为,要自己能够评估风险,但如果不急于要买楼,我今日展示的是我们很有决心去增加土地供应,而且已经修订了买政府资助房屋的定价,市民是「买得起」、「供得起」。我们只需要有更多土地,我愿意建更多公营房屋,让不同收入的家庭都可以置业。事实上,今日的居屋申请收入上限$57,000,已经达我们香港家庭不止入息中位数,大概已达七、八成,如果你再加上我愿意帮「首置」的家庭,即去到$70,000多的收入我们都帮,其实是一个很大的百分比。所以我们必须要继续努力增加土地的供应,以兴建更多公营房屋给有需要的市民可以购买。
记者:特首,你好。想问有关你那个新的「明日大屿」这个填海计划。有人说,其实这个中部水域是香港最后一个可以填海的地方,你新公布这1 700公顷,其实都比你早前的1 000公顷大了很多。但其实之前董先生的团结香港基金也公布了一个2 200公顷再大一点的一个东大屿填海计划。所以想问你这个1 700公顷加大后,其实是否都参考了他的建议?而这1 700公顷如何定出这个数?以及,最后想问,有民间特首之称的刘德华早前亦曾帮董先生宣传填海,其实他自己亦表明他支持香港填海,所以问政府稍后的「明日大屿」计划会否都会找他帮忙宣传?谢谢。
行政长官:首先,过去一段时间因为香港土地这么缺乏,很多社会人士、很多关心香港的团体、很多智库,都不约而同去研究土地供应,所以他们亦提出了他们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特区政府没特别与哪个智库、哪个团体一起去做工作,我们有我们自己做,但当然每个团体、每个智库出了一些报告、资料,我们都会参考。但我可以简单说,我们今天的「明日大屿」,如果你说是与什么相关,就是与我们刚才回顾了大屿山发展的历史有关。是基于二○○四年、一一年、一五年,做了大量有关于大屿山发展和人工岛填海的发展而得出这个看法,稍后我们会派发这份单张给大家,这个是「明日大屿」的单张,内里有很多内容。这里会展示其实还有一个可以填海的地方,除了这1 700公顷外,如果我们需要的话,香港的未来发展还有填海的地方,长远来说是可以的,即是我们也做过一些初步可行性研究、一些评估等。
但你既然提起团结香港基金,又提起刘德华先生的话,也容许我说几句。在团结香港基金邀请了刘德华先生作旁白这三分半钟的短片,我可能较社会大众早一、两日看到,他们都有给我看过,但当时并不是要求我改,亦不是要我认同、赞成,只是给我看而已。我看过后有点惊讶,很惊讶的地方就是为什么这段短片与我今次《施政报告》的理念这么吻合,甚至用字都很接近──譬如「前行」、譬如「希望」、譬如「啱做就去做」、「要行就行」,这些全部都在我二○一八年的《施政报告》中出现过的字,但我们并没有「夹」过,我可以肯定告诉大家是没有「夹」过。为什么会这么吻合?当然我并不知是否华仔自己写这些旁白,但据说刘德华先生是认同这三分多钟他旁白的说话。所以我得出的结论就是可能因为我与华仔都是生长在同一个年代,我大过他几年,应该是大他数年,但我们大致上都是生长在香港腾飞年代。我留意过华仔的出身、背景,亦与我一样是基层,我们都是出身于基层,我们都是受惠于香港的经济发展和香港人的那种拼搏努力的精神,而去到今日的地位。我相对可以说在政府里是成功,华仔在演艺界非常成功。我们到这个年纪,老实说,还需要为自己做些什么,但我们都关顾下一代,我们都想下一代好像我们一样有这机会在香港发展,并不是人人说要移民、说要走。所以可能基于同样的考虑,我做了我的《施政报告》,希望大家「坚定前行 燃点希望」;团结香港基金和刘德华先生做了这三分半钟的短片。但很不幸,短片播出后在社交媒体方面有很多人对于刘德华先生有人身攻击,有些侮辱他,诸如此类,我觉得非常不公道。我在此对于刘先生能够勇于表达他的意见,表示敬佩,亦预祝他在十二月将举行的演唱会成功。
记者:特首你好。其实今次《施政报告》很多政策都要用钱,包括补贴西隧、东大屿填海,差不多四、五千亿。还有同一时间你又调整了公私营房屋比例,令政府卖地收入可能会少了。在开支增加但收入减少的时候,你怕不怕香港将来财政负担会大大增加,尤其是可能下半年面对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的时候,经济下行的情况可能会继续出现,到时怎么办?「开大了个头」。
行政长官:我也预计有人会有这样的质疑和担忧,所以我在今早的发言,也自问自答了两条题目,其中一条就是有人会问,你这么积极投资,不论是经济发展、纾解民困、培训人才,是否「洗大」了,会否偏离量入为出、审慎理财的原则,或走社会福利主义的社会,我的答案是「不会」。事实上,香港经过这数十年的成功,我们累积了足够财政储备,我们亦有非常好的底子,只要我们投资得宜,我们的钱用得其所,我们有能力再创高峰,令香港经济更好,经济更好又会带来额外收入,例如我今早列举了一些例子──上半年我们的本地生产总值增长百分之四,过去十年是平均百分之二点七;上半年至九月交易所上市的集资总额为2,380亿元,为全球第一。今年六月进行的调查,香港的海内外公司以香港为区域总部或区域办事处增加了500多间,这些全是振奋人心的经济发展成果。这些经济发展成果或多或少都是由于更加积极有为,亦愿意为香港投资,愿意做「促成者」、「推广者」,做很多「政府对政府」对接工作而得来的。所以如果我们现在开始怕,便吝啬金钱,不去投资、不去「造大个饼」,对香港的未来完全不是一件好事。但你说这些钱我们是否负担得起,我们当然负担得起,因为虽然财政司司长说他会配合我的施政工作,但其实我在《施政报告》里每一个要用钱的项目都经过内部评估,你也知道内部每年到暑假有一个资源分配工作,是资源分配的结果。当然「明日大屿」,因为项目这么长远,今日没可能完成基建评估,但大家不要忘记,在基建方面我们已每年动用1,000亿元,但这1,000亿元会随着工程完成便停,所以其实更需要新工程接得上,以避免建筑界经常诟病的那种「饱死」和「饿死」现象,所以基建的长期规划不应该在眼前受到很大的财政考虑而影响。但总的来说,这些都是我们负担得起的开支,可以为香港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为香港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
记者:林太你好,想问有关电子烟、加热烟。其实今年年中,林太你到立法会大会回应提问的时候,就说香港要履行贸易责任,又说如果仍然容许售卖危害更大的传统烟草产品,而完全禁售危害较少的电子烟会衍生其他问题。但为何到这一刻你又会忽然间提出一个法例修订的建议,禁止入口、制造、销售、分发和宣传电子烟,以及其他新型电子烟草产品?你有否事前和业界或报贩沟通过?以及如果市民在这种情况下管有和使用这些烟和那些device,会否触犯法例?
行政长官:多谢你这个提问。情况是这样的──上一届政府研究了这个议题几年,大概去到去年年初,即是在我离开了政府去参选的时候,作了一个决定,以规管而不是去禁止为政策决定。到了我今年出席其中一节的立法会答问大会,我收到同事给我的line-to-take,就着这个议题,大概当时经过政府内部讨论而得出的结果,亦是希望立法规管,而不是全面禁止。我坦白承认当时我未进入深入了解这议题或研究,但之后当我再与食卫局同事,特别局长本人,因为陈肇始局长在上一届是副局长,她亦是在当副局长时给别人的印象是想禁电子烟,所以我再与她认真坐下谈论,我说究竟你们担心什么事情,以及现时医学、科学的印证是如何。这段时间我亦看了很多文章和海外情况,现时已经有二十多个国家禁止,包括新加坡、包括澳门、包括泰国,所以某程度上你可以说我是推翻了以前曾经作的一个决定,这亦是我管治风格的其中一个特色──如果有事情可以做得更加好,我们是应该从善如流地去做得更加好。因为到今日为止,没有人可以说电子烟或相关产品是没害处,只是说它比某些东西少些害处。所以从一个保障市民健康,特别是小朋友的健康,正如我今日在发言时说,目标清晰的事便大胆做,就快点做,因此便得出了这个全面禁止电子烟及相关产品的政策决定。
至于你问细节的问题,就要留待陈局长再回应,因为都是要经过立法的工作,在立法过程里一定会回应到你刚才的提问。不过你特别提到业界,这个议题的业界是谁?当然是烟草界。烟草界的游说力量非常大的。我的办公室由今年年初到现在,收到超过3 000份,每星期都入大量反对禁止电子烟,只能够立法规管、继续让它售卖的意见。我相信我一说毕在这一刻,在网上、在社交媒体上,亦可能赞成规管、不禁、让它售卖的意见多于赞成禁止。所以有些议题是大家要想清楚、看清楚,究竟哪些事最符合社会利益。我毫无疑问将市民健康,特别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放在第一位。
(待续)
完
2018年10月10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21时05分
香港时间21时0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