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加强市民了解有助推广器官捐赠(附图)
******************

  徖生署进行的焦点小组研究发现,市民的传统思想、家人因素及对器官捐赠的一些误解和忧虑,令他们对捐赠器官有所保留。然而,加强市民对器官捐赠的了解,有助释除他们的疑虑和加强死后捐赠的意欲。

  徖生署助理署长(健康促进)冯宇琪医生今日(十一月二十日)与医院管理局在推广器官捐赠的联合记者会上,阐述焦点小组研究的重点结果。

  她说:「『中央器官捐赠登记名册』今年已踏入七周年。截至今年十月三十一日,该名册的登记总人数已超过十七万九千。而截至十月三十一日,『中央器官捐赠登记名册』今年的新登记数字为二万零四百六十一,该名册的每年新登记数字自二○一三年起呈下跌趋势。」

  冯宇琪医生指出,根据徖生署於二○一三年进行的行为风险因素调查,不愿意捐赠人士的比率由二○一一年的8.8%显著增加至二○一三年的17.5%。因应名册登记数字的下跌趋势及行为风险因素调查的结果,徖生署於今年四月进行了焦点小组研究,以进一步了解市民对器官捐赠的看法。

  有关研究结果显示愿意捐赠人士对器官捐赠的主要看法包括可帮助有需要人士、离世后器官留下来并无用途、媒体报导有正面影响,对器官捐赠的认知增加,以及心态随年纪增长有所改变。

  至於不愿意或未决定是否愿意捐赠人士的看法则涉及个人和家人因素,包括传统思想认为离世后要保留全尸、家人反对、年纪太轻认为情况不切身,以及年纪太大认为不合适捐赠。

  此外,他们对器官移植的过程(不清楚移植的流程、担心手术不成功会浪费器官、担心医生不尽力救治,以及仪容受损)和「中央器官捐赠登记名册」(担心资料保安问题及不清楚名册运作)有所疑虑。

  冯宇琪医生说:「研究结果亦显示,如家人在生前曾表达身故后欲捐赠器官的意愿,大部分受访者均会在家人离世后依从其意愿;即使自己不愿意捐赠器官的受访者亦多会依从家人的意愿。但如果家人从没有清楚表明意愿,受访者则倾向根据自己的意愿为家人作出决定。」

  冯宇琪医生表示,加强宣传推广有助市民明白器官捐赠可如何帮助有需要人士,并减少市民的误解和忧虑。此外,市民亦应该把握契机跟家人讨论,例如在收看有关捐赠器官的新闻、广告或电视节目时向家人表达意愿,让家人可以帮助达成离世后帮助他人的心愿。

  冯宇琪医生强调:「『中央器官捐赠登记名册』系统内所有资料均视作个人资料,并绝对保密。有关资料只供获受权人士查阅,市民无需担心个人资料会外泄。」

  医院管理局(医管局)总行政经理(联网运作)钟健礼医生亦在记者会上讲解了医管局的遗体器官捐赠及移植服务网络、捐献器官订定的分配原则,以及移植服务成功率。

  钟健礼医生说:「为配合推广器官捐赠,医管局已於二○一五/一六年度增加两名器官捐赠联络主任,令联络主任的人数增加至九人。器官捐赠工作需要徖生署及其他关心器官捐赠的社区和专业团体等不同专业伙伴的通力合作,群策群力以团队推广器官捐赠的风气,器官捐赠联络主任会在当中担任一个支援、协调和统筹的角色。」
 
  医管局器官捐赠联络主任张淑雯亦介绍了联络主任在向家人解释器官捐赠的过程中,如何利用「中央器官捐赠登记名册」了解潜在捐赠者曾否登记捐赠意愿,协助家人作出捐赠决定。

  此外,有亲人曾经签署器官捐赠卡的家人分享了捐赠经历;而受赠者亦感谢捐赠者的大爱。他们都一同呼吁更多市民登记器官捐赠意愿,让更多有需要人士得到重生的机会。

  市民如欲取得更多有关器官捐赠的资讯,请浏览徖生署的「器官捐赠」专题网页(www.organdonation.gov.hk)。此外,徖生署亦建立了「器官捐赠在香港 Organ Donation@HK」Facebook专页(www.facebook.com/organdonationhk),欢迎市民「赞好」及分享该专页,并追踪最新资讯。



2015年11月20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6时09分

图片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