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电影资料馆「电影修复之路」展览 展示修复项目与技术
*************************

  电影保存与修复工作让不少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残缺的珍贵电影得以重映和用作研究,对文化承传有重要意义。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电影资料馆(资料馆)由今日(八月二十一日)至十一月二十二日,在资料馆展览厅举办「电影修复之路」展览,展示资料馆的电影修复工作和现今修复技术的发展,免费入场。

  是次展览将从电影搜集、基本修复、技术发展、电影研究和数码科技进程等角度,介绍资料馆多年来在电影修复路上的成果;并展示电影於修复前后的对比图片和影片,以及播放多位修复人员和电影研究者的访问片段。此外,展览亦展出多件电影修复工具和器材,加深观众对修复工作和有关工序的认识,当中资料馆的彩色配光机更是首次作公开展览。

  自一九九五年起,资料馆积极投入影片搜集和电影修复的工作,在二十年间修复逾五十部影片。早期的修复工作大多是为底片进行基本修补,并把褪色的拷贝重新调色,再翻印成新拷贝,例如《海棠红》(1955)、《人海孤鸿》(1960)和《广岛廿八》(1974)等。随修复的技术提升,一些珍贵影片在资料馆人员研究考证下进行版本比较,小心比对画面以结合不同版本,重置缺失或质素较差的片段,如《勋业千秋》(1941)、《细路祥》(1950)和《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

  此外,修复人员也运用数码科技修复影片,让更多电影瑰宝回复接近初次公映时的面貌。近年资料馆的数码修复项目,如《天上人间》(1941)、《黄飞鸿传》(1949)、《黄飞鸿传下集大结局》(1949)和《苦儿流浪记》(1960)等,其修复版本均使用数码技术稳定画面,减除刮痕和背景噪音等问题,其中《苦儿流浪记》更是资料馆首部分别同时备有用作放映的DCP数码电影档及用作保存的35毫米拷贝的影片。

  除了专业的电影修复技术,对电影历史的认识也有助掌握影片的真实面貌。资料馆於二○○一年在获捐赠费穆导演的《孔夫子》(1940)硝酸底片中,发现有十一分钟不明的零碎片段,经过修复人员进行对比碎片和底片驳口,及检查片边记号等工序,辨别出菲林的年份和当中驳口澸合的片段;同时,研究人员参阅各类文献后,再整合意见供修复人员参考。修复人员依此对电影进行适当的影像和声音修复,把其中约九分钟的片段插入原片中,成为目前的修复版。两大粤语片偶像陈宝珠和萧芳芳唯一合演的《彩色青春》(1966),因严重褪色需要修复,研究人员不但翻阅旧报纸、剧照和特刊,更向参演的演员搜集资料和仔细查问,而修复人员则参照同时代的彩色影片进行调色,合力重塑这部经典作品的摩登色彩。

  查询有关详情,请致电:二七三九 二一三九或浏览资料馆网页: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HKFA/zh_TW/web/hkfa/programmesandexhibitions/highlights/highlights26.html。



2015年8月21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6时43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