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科研人才的能力备受认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今日(一月九日)在北京公布二○一四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得奖名单,本地科研人员荣获两个二等奖。
教育局局长吴克俭说:「香港的科研人员屡获殊荣,彰显了香港在基础和应用研究发展方面的超卓实力,给予本地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士极大鼓舞。我们衷心恭贺各得奖者,并期望他们能在科研工作上再创高峰。」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国务院主办的「国家科学技术奖」下设五个奖项类别之一,是国家在自然科学领域中规格最高的奖励,旨在奖励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优秀成果的公民及组织。
两个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推荐的研究项目获得二○一四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详情如下:
香港科技大学温维佳教授以「巨电流变液结构和物理性质的研究」获奖。该项目的其他主要研究人员包括香港科技大学的沈平教授、谭永炎教授和杨世和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的马红孺教授。该项目获香港研究资助局的资助,在软凝聚态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取得重大成就,全球首次发现巨电流变效应并观察到巨电流变液的微观结构,同时设计和成功制造出具有巨电流变效应的巨电流变液;巨电流变液最终成为第一种突破实用强度阈值的新型智能材料。该项目的巨电流变液研究工作一直领先国际,巨电流变液已为全球许多研究机构及知名公司所应用。
香港大学的赵国春教授以他的研究项目「华北克拉通早元古代拼合与Columbia超大陆形成」获奖。该项目的其他主要研究人员包括香港大学的孙敏教授及中国海洋大学的李三忠教授。该项目取得两项原创性重要科研成果:(一)首次提出地球上广泛分布的21至18亿年碰撞型造山带记录了一次导致全球古老陆块互相拼合成一个超大陆(称之为Columbia或Nuna超大陆)的全球性碰撞事件;(二)在华北发现两条古老的喜马拉雅型碰撞造山带,即19.5亿年的孔兹岩带和18.5亿年的华北中部带,并提出华北克拉通基底是由若干微陆块在19.5至18.5亿年期间互相拼合而成,从而证实华北大陆保留了Columbia超大陆拼合和裂解的完整纪录,是Columbia超大陆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发表科学论文二百余篇,被他人引述逾万次。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邀请推荐香港特区的候选项目。有关推荐工作由教育局负责统筹,并由香港研究资助局和京港学术交流中心协助。
完
2015年1月9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6时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