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民政事务局局长就制订长远体育政策动议议案开场发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今日(三月二十一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制订长远体育政策动议议案的开场发言全文:

主席:

  感谢议员对香港体育发展的关注。

  香港体育运动的体制,是经过长时间形成的,特点是尽量发挥民间体育团体的积极性,结合政府以政策和投放资源支持。现时全港各区都有体育组织,多种运动项目都由热心人士出钱出力去推动。这些体育团体不少都同相关的国际体育组织建立联系,香港体育界人士当上了国际奥委会(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亚奥理事会(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以至多种单项体育国际联会的领导层成员。香港这体制有别於内地任何一个城市,具有明显的「一国两制」特色。

  香港体育界长期以来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绩是不容否定的。体育运动能够增强市民体质和社群凝聚力。香港回归后第一届特别行政区政府就全面审视了发展体育的策略,二○○二年发表题为《生命在於运动》的报告,列出整体策略目标为「在社区建立热爱体育的文化,鼓励精英运动员追求卓越,以及提升香港在国际体坛的地位」,亦即我们常概括提到的「体育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大家耳熟能详。

  为落实体育发展策略,政府成立了体育委员会和辖下的社区体育事务委员会、精英体育事务委员会,及大型体育活动盛事委员会,根据本港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具体政策措施,并且逐步增加投入资源,推动体育发展。

体育普及化

  政府投放於体育的资源,大部分用於推广普及化。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因应不同对象组别举办多元化的康体活动,鼓励社会各阶层市民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包括对长者、残疾人士、边缘青少年及低收入家庭,当中不少为免费活动。

  为了鼓励社会大众参与体育运动,必须提供足够的场地设施。自二○○七至二○一四年初,我们合共完成价值超过100亿元的建设或提升工程。观塘及维多利亚公园的泳池已於去年完成重建工程后重新开放。目前正在兴建中的体育设施包括位於沙田第14B区、元朗第3区和青衣第4区的室内体育馆。在二○一四年,政府计划向立法会申请超过17亿元的拨款,进行沙田第24D区和屯门第14区的室内体育馆工程。

  就体育普及化的进展,我试以游泳为例,根据康文署的记录,二○一三年公众游泳池全年使用人次超过1,206万人次,较二○一二年增加15%。自二○一二年七月推出公众游泳池月票计划,至今售出超过12万张月票,其中一半为年满60岁长者,享优惠收费。

  要体育得以承传,学校是最理想的起点。在「学校体育推广计划」下,康文署与各体育总会及教育局合作,为全港中、小学及特殊学校的学生,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并且发掘有潜质的学生接受更高水平的训练。参与计划的学校占全港学校总数的九成以上。康文署会让学校免费或以优惠费用优先使用公共运动设施。

  我们又与香港学界体育联会合作,由二○一三至一四学年起推行「学生运动员资助先导计划」,为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支援,资助学生的个人体育装备、训练及比赛的交通费用,以至校队训练的教练费。至今参与计划的学校共363间。

  体育委员会自二○○七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以18区为参赛单位的全港运动会(港运会),为地区的运动健儿提供交流切磋的机会,推广体育文化,亦都增加社区的凝聚力。参与港运会的运动员和市民人数,每届均有显著增长。二○一三年第四届港运会有3,100多名选手参与八个体育比赛项目,另有超过40万人次参加相关的宣传推广活动。

  在普及的基础上,有更多机会产生拔尖的选手。康文署透过「体育资助计划」为体育团体提供资助,范围包括代表队训练、学校推广、举办及参与比赛、社区体育计划、工作人员训练,以至部分职员及行政开支。

体育精英化

  政府一直推广精英体育发展,支持优秀表现的运动员,不论有关体育项目是否被纳入精英体育项目。精英运动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他们能够在国际大赛中击败其他对手,需要各方面的协助和支持。康文署自二○○九年起透过恒常拨款协助体育总会推行「培育系统优化(先导)计划」,目前共有49个体育总会受惠。

  为了更有系统地支持精英运动员,香港体育学院(体院)自二○○五年起,根据体育委员会的建议,采用一套甄选制度为精英体育项目提供支援。这个制度经过仔细研究,并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最佳做法。评核以不同级别的成绩作为客观基础。现时共26个体育项目纳入精英体育资助制度。运动员个人有卓越表现,体院亦会透过「个别精英运动员资助计划」提供额外资助。

  重新发展的体院主要新设施已於二○一三年落成。体院使用一套以运动员为中心的精英培训系统,照顾运动员在生理、心理及个人发展方面的需要。除了培训计划、运动科学及运动医学支援外,体院还为运动员提供学业辅导、就业辅导和转职培训。体院现时支援的运动员有1,043名(包括残疾运动员),其中272名为全职运动员。

  康文署向体育总会拨出的恒常资助包括用以出外比赛。民政事务局亦为参加大型运动会的运动员提供备战及出赛资助。例如,为备战今年的仁川亚运会,我们已经拨出了合共约750万元给15个体育总会。

  政府自二○○八年起拨款给体院及港协暨奥委会,为现役及已退役运动员提供教育及职业发展支援。现役或退役两年以内的运动员(包括残疾运动员)也可申请由香港运动员基金提供的?学金和生活费资助。

  自二○一二年九月起,民政事务局、康文署、教育局及体院合作推行「学校体育计划推广主任先导计划」,安排退役运动员到中学担任推广主任,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运动员亦得到工作及进修机会。

  香港近年在国际赛事的体育成绩令人鼓舞。最为人乐道的当然是李慧诗在二○一二年伦敦奥运赢得铜牌,为香港取得历史上第三面奥运会奖牌;壁球选手更在东亚运动会再次囊括所有壁球比赛项目的金牌。我们的青年运动员同样出色:张艺馨去年在世界青少年剑击锦标赛勇夺女子佩剑个人金牌,香港青年足球代表队亦首次跻身亚洲足协16岁以下锦标赛决赛周。

  还有我们的「接力四子」亚洲田径锦标赛中摘下4x100米接力金牌,和刚取得世界杯资格赛第三名的男子板球队。另外,阔别12年,智障运动员在二○一二年重返残奥,香港运动员即摘下奖牌,而香港残奥代表队更夺得三金、三银及六铜,共12面奖牌的佳绩。这些都得来不易,让香港人同感骄傲。

体育盛事化

  为落实体育盛事化的政策目标,体育委员会设立了「M」品牌制度,协助体育界举办国际体育活动,提升市民对体育的兴趣,更可藉此推动与体育相关的产业。二○一三年获「M」品牌的共有11个项目。商业机构对赞助「M」品牌大型体育活动反应积极。我们亦向体育总会拨款,主办本地的大型国际活动。二○一三至一四年,体育总会获拨款共举办十项大型国际活动及约80项本地举行的国际活动。

对残疾运动员的支援

  我的发言里面,多次提到「包括残疾运动员」这句话。政府一直支持残疾运动员。在二○一三至一四财政年度,民政事务局、康文署及体院为支援残疾运动提供约2,500万元的资助,协助他们培训运动员、聘请教练、推行「培育系统优化(先导)计划」发掘有潜质的运动员,以至安排本地及海外训练、举办比赛。体院发展计划完全竣工后,将会提供专为残疾运动项目而设的设施。

  我们按运动员的需要提供支援,不论是否残疾运动项目,每一体育项目的训练要求不同,运动员接受的支援不能作直接比较。我们一直与香港残疾人奥委会暨伤残人士体育协会和香港弱智人士体育协会紧密合作,为残疾运动员提供最适切的支援。

  主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栽培精英选手,建立普及体育的文化,增建体育设施,以至筹办国际级的体育盛事,都需要用时间持续坚定去推行。香港发展体育运动已经订立了清晰的策略目标,我们会根据情况的发展,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与时并进,按照实际需要适时调整具体的政策措施,但我们不认为对既定的发展策略要推倒重来,从头作漫无目的的检讨,使到推行政策徒添不稳定的因素。

  正如以上讲到,香港经过多年来形成的体育体制,存在多方面的持份者。各方面如果配合得好,发挥积极性,可以产生增益的协同效应。但是如果沟通不足,产生矛盾,就带来负面影响。一些人因此主张委任一个专人,把香港所有体育事务和相关资源全部统起来。这个期望我是理解的。

  设立「体育运动专员」是现任行政长官在其竞选政纲中的一项建议。我们为此进行审慎研究,并听取了部分体育界人士的意见。由於现行体育领域涉及政府和民间的众多持份者,要找到一位来自体育界的人士去统领各方,实际并不容易。即使真有这样一位人选,也很难把现行的种种组织、架构和资源都整合起来。而且即使能够成功整合,集中归一,又未必符合香港「一国两制」的特色。就这些难题,我们继续寻求解决。

  我们深明现行体育状况大有改善的空间。民政事务局会加强「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负起落实体育政策的责任。为提升体育总会的管治水平、运作效率和透明度,康文署向各体育总会提供额外的资源,鼓励提升管治,并透过举办工作坊和讲座,强化体育总会相关人员的行政和管理能力。廉政公署更於二○一一年为体育总会制定《防贪锦囊》,就良好管治和内部监控的原则和标准,提供完备的指引。

  我作出以上简介,希望有助议员讨论。我期待听取大家的意见,稍后再作回应。多谢主席。



2014年3月21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3时23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