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在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会议开场发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教授今日(二月二十八日)出席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会议,就过海隧道交通流量分布的开场发言全文:

主席:

  去年初,政府根据二○一一年顾问研究的建议,提出透过调低东区海底隧道(东隧)收费和调高红戛海底隧道(红隧)收费的构思,即「东减红加」,以达致把部分红隧车流引往东隧,以纾缓红隧的挤逼情况。

  当时的目标,是把红隧繁忙时段的车龙缩减约三至四成,每日减少约4 000架次,以求过海车龙不再阻碍非过海交通。

  当时我们提出三个不同程度的「东减红加」收费调整方案谘询公众,包括(A)根据资源管理为本的原则调整两条隧道收费的方案、(B)按东隧和红隧各自原有的收费结构调整收费的方案,以及(C)维持公共交通车辆收费不变的方案。

  其后三个月公众谘询期的结果显示,公众普遍认为,透过调整隧道费的方式,以促进过海隧道交通合理分流,是可接受的方向。不过,社会上对政府提出「东减红加」,以及三个调整方案持不同的意见,未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主流看法。

  不少回应者关注东隧和附近道路能否容纳「东减红加」调整收费下新增的车流,以及会否导致区内交通挤塞比预期严重。相关的区议会尤其忧虑。

  也有部分业界及社会人士对在目前条件下推行「东减红加」的实质效力存疑。更有人提出应纳入西隧作三隧分流考虑。

  因应公徏的关注,并由於交通情况在不断变化,我们进行了最新的交通流量调查评估。结果显示,东隧的平均每日行车量在去年(二○一三年)已增至约72 000架次。若再加上「东减红加」下分流的约5 000架次的车辆,估计东隧的行车量会增至达77 000架次,相当贴近东隧的设计容车量,即78 000架次。有关增长趋势可能会持续。

  另一方面,最新数据显示,红隧二○一三年的交通流量与二○一一年比较,下跌了平均每日超过3 000架次;我们估计当中有些原本使用红隧的车辆可能转用了东隧或西隧。

  鉴於红隧和东隧最新的行车量此消彼长,又经全盘考虑公众的意见和相关地区的关注,以及东隧一带的最新交通状况后,政府决定暂缓试行收费调整方案。

  在这里我必须强调,政府今次的决定,是暂缓试行提出的「东减红加」方案,而非放弃透过隧道收费调整去促进过海隧道分流的政策方向。关键只在於选择较佳的时机和配套安排,去推出落实措施。我们绝非认为红隧车流有所减少,便等如塞车问题已得到纾缓而不用分流过海隧道的交通。相反地,如何合理分布三隧的交通流量仍是我们面对的实在课题。

  政府初步考虑,以二○一七年中环湾仔绕道开通为目标时期,届时西隧连接道路的挤塞问题可望得到纾缓,让我们在制订过海隧道交通合理分流整体计划时,把西隧的因素一并考虑在内。同时,东隧拥有权亦会於二○一六年八月移交政府,届时更有利於我们作全盘三隧分流的策略构思,令分流效果更为到位。

  由现在至二○一七年,政府在两方面会进行工作,以回应社会对交通挤塞的关注。在过海交通方面,运输署会继续密切监察三条过海隧道及其附近一带的交通情况,并会视乎需要采取进一步的交通管理措施,包括运输署会继续发展智能运输系统,以提高本地道路网络的效率,更有效地发放交通运输资讯。政府亦会研究提升过海巴士网络的效率,以及鼓励营办商提供转乘优惠。

  另外,由於中环湾仔绕道的落成会影响三隧交通流量的分布,建基於今次谘询所得到的回应,我们会适时更新交通流量模型数据,以尽快提出适用於届时交通情况并且包括西隧的隧道收费调整方案。

  主席,除了过海交通外,我们会全港性地、整体地检视和纾缓香港的交通挤塞问题,稍后会进行有关道路挤塞问题的研究,以寻求短、中期的解决方法。

  我们亦会研究在中区试行电子道路收费的可行安排。由於中环湾仔绕道会为目的地并非中区的驾驶者提供替代路线,以选择绕过收费区,令政府有基础初步考虑在港岛中区作试点。在推行电子道路收费计划之前,政府会就收费水平、时段、应否豁免某类车种,以及技术等具体细节作评估。运输署近期曾派员赴海外考察电子道路收费计划的推行模式,吸纳其他地区实施后的经验。

  此外,政府会继续发展以公共交通为本及以铁路为骨干的运输系统,减少道路使用及纾缓道路挤塞情况。

  主席,鉴於公共交通在香港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性,今年稍后,当运输及房屋局完成二○二○年以后的铁路发展策略后,会筹备有关长远公共交通规划发展的检讨,当中会涵盖不同公共交通工具,以优化未来的公共交通策略。

  政府会以多管齐下的方式,去处理路面及过海隧道挤塞的情况。多谢主席。



2014年2月28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0时59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