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就「加强推动基层医疗发展,改善长者医疗服务」议案总结发言(只有中文)
******************************

  以下为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昨日(十二月十一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加强推动基层医疗发展,改善长者医疗服务」议案的总结发言:

主席:

  我再次多谢各位议员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事实上,香港人口老龄化令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加,长远来说,我们同意推动基层医疗的发展,有助减轻第二及第三层医疗服务的压力。

  在基层医疗方面,基层医疗是整个医疗系统的第一个层次,亦是市民在持续医护过程中的首个接触点。家庭医生在医疗体系中肩负检查和评估病人病情的重任,以决定可否在基层医疗层面接受诊治或须予进一步治疗,即是在有需要时,转介病人到合适的专科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跟进。当局在二○一○年发表的基层医疗发展政策文件,提出多方面措施推动基层医疗发展,包括第一,为指定疾病及人口组别制订基层医疗概念模式和参考概览;第二,建立《基层医疗指南》,透过推广家庭医生的概念和采用跨专业医疗团队的模式,加强基层医疗;以及设计可行的服务模式,透过合适的试验计划,提供以社区为本的基层医疗服务,包括设立社区健康中心及网络。

  医院管理局(医管局)亦在近年积极推动家庭医生的培训,不过在这方面,医管局很多家庭医生诊所,其实近年也需要接收很多有长期和慢性(疾病)的病人,所以减低了他们能接收患轻微病症(病人)的能力。卫生署辖下的基层医疗统筹处亦于同年成立,即是二○一○年,以支援和统筹本港基层医疗发展,推行基层医疗发展的策略及行动。

  我刚才细心听取所有议员的发言后,大家可能也会同意,议员的发言围绕长者医疗及基层医疗的服务,提出各方面的意见,几乎涵盖整个医疗系统上所有的服务。因此,我在此必须指出,正如部分议员提出,我们一定要明白整个问题的根源,为何公私营(医疗体系)会出现一个失衡的情况。

  政府在过去二十年一直关注公私营医疗体系的可持续性问题,在一九九三年至今,至少提出了五次的公众谘询,就整个医疗体系的医疗融资问题谘询公众意见,但在二○○八年及二○一○年(进行)两次最后的谘询后,基本上已接受现实,就是市民对所有全面的医疗改革建议,包括提供整体强制性的社会(私人)医疗保障,或一些个人储蓄的(私人)医疗保障等建议,全部也不支持。剩下予政府的选择,只能就现有的公私营双轨医疗(体系),建立一些不同的机制,调节公私营(医疗)的平衡。当然,过去数年上届政府已先后落实的,包括为公立医疗体系定位,亦即是不论到公立医院的专科门诊或急症求诊,也需要有优先次序的安排,即是分流的安排,确保在有限的资源下,能为危重的病人安排优先就诊,其他较不紧急(的病人),需要面对稍长的等候。

  另外,(我们)也需要小心平衡公立及私营(医疗体系)的发展。就此,我在数个月前已向立法会卫生事务委员会提交长远面对人口老化、医疗需求上升的情况,整体公立医院发展的蓝图。另一方面,私家医院亦有些计划增加其(服务)容量。较早前有议员提出,我们预留了四幅土地(发展私家医院),为何只有一幅招标,其他数幅则没有?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必须小心平衡,若在短时间内过度膨胀任何一个系统,也会造成人手不足及失衡。在私家医院方面,我们与现有的私家医院及有兴趣发展新私家医院的团体紧密联络,确保在未来五、六年,其实也有可观的私家医院病床的增长。另一方面可让我们调节公私营的失衡,就是公私营的合作,政府在这方面已先后为一些轮候太久的白内障病人,推出了「耀眼行动」计划。这些(计划)稍后会扩展至有部分议员提及的长期病症,例如血压高及糖尿病等,我们也有计划在医管局内推出更大规模的公私营合作计划,令数量较多的病人能透过这方法向私家医生求诊。他们一方面可得到更适合的照顾;另一方面亦令公立医疗体系腾出容量,可照顾其他更紧急及有需要的病人。

  至于中医药发展,亦是这届政府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我也同意有部分议员指出,若我们能发展更多的中医服务,可能能够纾缓现有公立医疗体系的服务。但我在此必须指出,若要求政府由公立医院满足所有市民就中医药,尤其是在门诊方面的需求,亦是很困难的。因此,政府有需要与一些志愿团体合作,所以除了政府现时发展的17间公立中医门诊外,还有为数很多的志愿团体发展的中医药服务,也可帮助满足市民就这方面的需求。

  最后一个手段,就是自愿性医疗保险计划。当然,部分议员未必同意其细节,但我想指出,这亦是其中一个让政府能更有力度调节公私营失衡的手段,稍后政府会提出一个较具体的方案,谘询立法会及市民,希望届时就其中的细节(作出)更有意义的讨论,最终在推出这方案时,再加上我刚才提到的一些调节机制,令政府能在不同时间,透过这些机制调节公私营双轨医疗制度,可维持平衡(发展)。若可做到,能加强我们在其他方面腾空一些资源,满足议员在各方面提出改善的需求。以下我尽量回应议员刚才辩论时提及所有希望能改善的地方,但由于时间所限,我未必能够全部回应,特别一些在地区层面的议题,我未必可以在此回应。

  关于长者医疗券方面,大家已说过,我亦不详细介绍其历史。在这阶段,我们认为尽管有些议员指出其使用率不是太高,就这点我希望大家明白,长者医疗券对七十岁以上的长者,基本上没有资格审查,向每位也会提供,所以我不认为百分之六十六的使用率是太低,因为实际上有部分长者,他们有能力透过其他途径获得所需的医疗服务,他们并不一定需要使用医疗券。

  在优化医疗券计划方面,我留意到议员有数方面的诉求,一方面是降低年龄门槛,另一方面是增加资助水平,另外是提供另一种形式的医疗券,以满足其他方面,例如牙科服务的需要。我在此只可说,政府会积极考虑继续优化医疗券的计划。

  至于长者健康中心方面,现时为了缩短长者轮候成为会员的时间,卫生署其实已精简进行健康评估的程序及流程,更灵活运用现有人手及资源,满足轮候长者的需要。为缩窄各区中心轮候时间,亦提供了一些资料予长者,让他们可跨区申请成为会员。当然,议员亦希望我们能满足全香港长者在这方面的需要,在这方面相信我们只可就资源的能力,循序渐进地改善。在长者健康方面,亦有议员提到,我们能否进行预防性(的措施),例如帮助市民,特别是长者进行身体检查。我想大家也知道,政府在今年七月已推出为期两年的先导计划,通过九间非牟利的非政府机构,资助约一万名年满七十岁的长者接受健康评估。非政府机构会以独居、未接受过健康评估,以及没有被医疗服务提供者跟进的隐蔽长者为优先的服务对象。截至十一月底,已有超过300名长者接受健康检查。若有能力,长远来说我们也会考虑增加资源,加强长者健康中心及其他长者健康检查的服务。

  在牙科护理方面,也是议员集中较多提到的。我必须在此指出,就政府政策而言,是较难全面为公众提供所有的牙科服务。因此,在这方面亦可指出,世界其他各国亦并非有很多政府纯粹用公共资源,能满足所有市民对牙科服务的需求,因为这方面的资源需求较大。若指不同国家,基本上以私人的服务或私人医疗保险能同时满足牙科服务,当然是有可能的,但大家要留意,在这些国家的医疗系统中,每人要承担的医疗保险费用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就这方面,政府只有能力集中聚焦在一些特别有需要,相信大家也同意是长者,特别是有经济困难的长者。我必须指出,部分议员未必明白,现时年满六十岁,可申请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综援)的长者,其实在这计划内,已向他们提供牙科治疗费用的津贴。这些治疗服务包括脱牙,补牙及镶假牙。此外,政府的长者医疗券也适用于牙科服务。就此,我亦留意到不同的意见,尤其是有议员提出曾进行调查,显示长者较倾向医疗券有弹性,比起一方面限制他们只可使用其他服务;另一方面的医疗券只限于使用牙科服务为好。

  较早前政府针对一些居于院舍的长者的外展服务先导计划,相信是较被大众接受,相对的服务量亦较高,也是较成功的,我们会考虑把它恒常化。另外,(大家)亦特别关注没有在院舍居住的长者,较早前在「关爱基金长者牙科服务资助项目」推出时,能接受这服务的长者数目较少,就这方面有两个原因。第一,在社区内的私家牙科医生需要自愿接受参与这计划才可,若参与这计划,由于政府会限制他们的收费,因此这些牙科医生未必愿意使用他们全部的时间,进行政府提出的计划,故此有这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仍有另一个限制,就是现有的资格。由于现时的确规定了长者要符合,例如一些现时已接受社会福利署外展家居服务的长者才符合资格。不过在这方面,关爱基金的专责小组现正非常积极地考虑进一步扩大这项目的受惠资格,放松(资格),令更多在经济上有困难、非领取综援的长者能够受惠。

  在医管局服务方面,特别是普通科门诊,也有很多议员提出轮候及预约时间较长。特别在预约方面,我留意到很多议员提出电话预约的困难。在这方面,我一直非常积极与医管局沟通,希望能改善电话预约的服务。另外,在普通科门诊能提供的名额方面,虽然大家提出有很多意见,指我们暂时未能很满足市民的需求,但大家也应该知道在二○一二/一三年度,其实医管局已增加约30万个普通科门诊诊症名额,这方面的需求一直很大,我亦有怀疑我们能否纯粹以公共资源,满足所有在这方面的需求。不过无论如何,在本年度,医管局起码会进一步增加85,000个诊症名额。因此就下一步而言,可能需要透过我刚才提及的公私营合作计划,进一步让一些病情稳定的长期病患者到私家医疗系统,接受持续的跟进服务,我们才会看看下一步是否有机会再增加公立医院普通科门诊的(诊症)名额。

  在老人精神科方面,亦有议员提出一些需求,主要一方面是长者自杀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失智症,即是有很多其他名字,例如认知障碍症等问题。在这方面,我简单说说,由于时间所限,我们在较早前成立了精神健康检讨委员会,我们近日在(委员会)辖下成立有关认知障碍症的专家小组。专家小组现正紧密工作,希望稍后能向政府提出一个较全面的策略性建议,让我们可以慢慢改善在长者认知障碍症方面的服务。

  至于中医服务,刚才我已提及门诊方面,在此我作出补充,现届政府成立了「中医中药发展委员会」,其辖下的中医业小组,已展开研究香港未来的中医服务发展方向,并已首先就在本港发展中医医院进行探讨,亦向委员会提出一个建议,建议在香港成立一间中医院,在这方面,政府现正积极考虑这建议,一旦有决定,我们会尽快通知大家。

  关于扩大药物资助范围方面,我需指出,任何一个国家其实也一定有一份药物名册,在这方面,我们建立药物名册的同时,亦有一个专家委员会,不时就一些新药物评估其效益,若这些药物获评估为具有效益,便会获纳入医管局的药物名册,或是获纳入撒玛利亚基金那个安全网当中。

  在挽留及增聘人手以应付医疗服务需求方面,亦有议员提到我们需要增聘多些人手。在这方面,议员也知道,医管局在未来数年会面对一个较严峻的人手问题,可能需到二○一八年左右,随着医学院增加医科学生名额,有关的学生开始毕业,才能慢慢地纾缓医生人手问题。在这段期间,医管局会加强增聘无论是在私营体系执业或刚退休的医生作为兼职人手,在这方面,我会继续与医管局密切合作,并督促医管局尽量推出一些较具吸引力的条件,希望能够聘请更多兼职医生,在这数年间,能协助我们过渡这个人手较紧张的时期。

  有议员提到有关妇女健康的意见,目前卫生署家庭健康服务辖下的3间妇女健康中心及10间母婴健康院,为64岁或以下的妇女提供妇女健康服务,而卫生署家庭健康服务辖下32间母婴健康院亦可以为64岁或以下的妇女提供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以及照顾不同人生阶段的妇女的需要。当然,若要求我们纯粹以政府资源,全部满足所有妇女在这方面的健康及医疗服务的需要,亦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在很多方面也需与一些非政府机构和志愿机构合作。很多妇女健康服务也是由非政府机构提供。

  至于有议员特别提到一些预防性的措施,例如疫苗计划或癌症普查计划,其实我在上任后,已较积极地在这方面探讨,即政府是否可能就一些比较预防性或例如疫苗这类的计划进行探讨,当然这亦要我们在资源方面能作出配合,才能够逐渐推行。有些是有组织服务上的困难,譬如即使我们真的推行,医管局亦要配合进行这方面检查后所引发的一些个案,会增加其服务压力。但无论如何,我在这方面是持有一个非常积极的态度,看看未来有没有能力在这方面做多些工作。尤其是若不是说妇女,而是整体而言,一些癌症普查方面,我现在正非常积极研究一些例如大肠癌这类病症的检查计划,看看是否有办法推动,开始时未必能覆盖全民,但一些先导计划的可行性,我们也会研究。

  有议员亦提出一些「照顾者津贴」方面的问题,让长者在社区中得到适切支援。劳工及福利局指出,安老事务委员会其实已初步讨论「护老者津贴」的构想,并同意透过关爱基金研究以试点形式推行护老者津贴试验计划,扶贫委员会辖下的关爱基金专责小组除了探讨以先导计划形式为护老者提供津贴的可行性外,亦会考虑相应的措施是否适用于严重残疾人士。

  主席,我相信我要在此稍停,再整体解释,因为综观今日议员提出的各方面诉求,的确正如我刚才所说,涵盖了我们的医疗服务,甚至有些是超乎了医疗服务范围的各方面,在这些诉求方面,我十分认同其大原则,即我们应该提供多些基层医疗服务或预防性医疗服务,长远来说,令医疗体系的负担不会那么重。不过,与此同时,大家亦要留意,我们现有的医疗体系内,由于资源限制,我们不能提供百分百的基层医疗服务,现时来说,有议员指出我们只提供了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的基层医疗服务。因此,若我们能逐步扩展,即以循序渐进的形式去增加各方面的医疗服务,我相信我会很积极,但若要求我们以现有的医疗架构和医疗筹资的模式,并没有一个改革式的方法,所谓total solution,我相信我未必能够符合大家的希望,即能够满足百分百市民在各方面的医疗需求,这个诉求。长远来说,我非常着重如何建立一个各方面的调节机制,让我们能够确保长远而言,香港的公私营双轨医疗制度能够持续,一方面降低公营体系的负担,令我们能腾出更多资源,满足更多长者,特别是有需要人士的服务需要。我回应至此。多谢主席。



2013年12月12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2时34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