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行政长官答问会开场发言(只有中文)(附短片)
**********************

  以下是行政长官梁振英今日(十月十七日)上午在立法会出席行政长官答问会的开场发言:

主席、各位议员、各位香港市民:

  很高兴再次出席立法会答问大会。政府重视行政立法关系,未来一年,政府和立法会要共同处理很多重大和迫切的政治、经济和民生议题。大家的工作是极其繁重的,香港市民对政府和立法会及时完成工作,是有期望的。

  过去一段时间,我和政府同事,分别与不同党派和不同政见人士会面,讨论政制发展问题。总的来说,虽然看法各有不同,但共同愿望是在二○一七年落实行政长官普选。要达致这个目标,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基本法》的规定,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相关解释和决定,要理性、务实、包容、互信互谅、求同存异,凝聚最大共识。

  下一步工作是展开正式谘询,我宣布即时成立由政务司司长领导的「政改谘询专责小组」,成员包括律政司司长和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争取在今年年底左右发表谘询文件,正式启动二○一七年行政长官和二○一六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公众谘询。就专责小组的工作方式、谘询时间表和其他详情,小组会在准备妥当后公布。

  香港的发展必须兼顾方方面面,不能挂一漏万。政制发展固然重要,民生和经济问题亦不应被忽略。

  楼市方面,新一届特区政府上任后采取的需求管理措施,即统称的「辣招」,遏止了楼价不断上升的势头。刚过去的周末,有地产商为开售的新盘提供优惠,抵销了部分「辣招」的作用。报章报道说有以千计的买家轮筹、抽签买楼。据报道,当中有两成是中国内地的买家,亦有炒家,结果是所有发售的单位卖清,地产商加价加推。这个现象明显说明,如果政府微调「减辣」,楼市会恢复到一个什么状态。在同一个周末,二手楼成交相当畅旺,是四个月来的新高,因为业主肯减价。这个经验告知我们:如果政府微调「减辣」,楼市很可能回复到政府实施「辣招」前的状态。所以我在这里重申:请立法会尽快通过有关的条例草案。

  房屋问题以外,要解决贫穷问题、老年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其他社会民生问题,都需要大量的私人和政府财政资源。本届政府上任后,确立了一个重要的施政理念,就是要通过持续和较高速度的经济发展,解决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

  世界在变,国家在发展,外围环境瞬息万变,而且越来越复杂。全球银根松动的利好因素不可能长期持续,量化宽松政策消减的后果,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面对外围变化,香港不应对新的挑战视而不见,要有所警惕、有所作为,要为香港重新定位,要在新形势下,认清香港的功能和角色,界定香港在国家和全球发展中的作用。政府正积极在这方面努力。

  我们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工作,目的是支持香港的工商专业界用好香港的优势和国家给予的机遇。

  国内国外,商机处处,香港不缺乏资金,不缺乏技术。近年来,香港人在国内外的投资和经营的金融、地产、工商专业服务,以至渔、农、矿业等,都为香港人创造了大量的事业发展和就业机会。

  香港和内地的经济关系发展得特别快:在地理上已经走出广东省,在产业范围上已经超越传统的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因此,新一届政府将过去的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改组,成为「香港与内地经贸合作谘询委员会」,就加强和扩大香港与整个内地的经贸及相关合作事宜,向特区政府提供建议。委员会的职能包括探讨南沙、横琴、前海和河套等地和香港未来发展的关系、机遇和合作模式。

  新一届政府成立的金融发展局,就如何进一步发展金融业,以推动经济的长远增长,进行研究,第一批报告的撰写工作将近完成,短期内向政府提交,亦会向社会公开。

  目前,香港经济有温和增长,失业率维持在极低水平,各行业经营状况大致良好,政府财政比较充实,使得大家在有能力改善自己生活的同时,也关心和照顾社会里的弱者。我们要知道:这种经济状态并非必然的,我们要共同珍惜眼前的经济环境。香港的经济若有任何闪失,所有改善民生的诉求都会落空。

  要发展经济,特区政府的工作有三方面:一、做好政府对政府的工作;二、特区政府向内地企业,推介香港作为他们融资或事业发展的平台,或「走出去」的伙伴,同时对外国企业推介香港作为进入内地发展的伙伴;三、协助香港人打入内地和外国的市场。

  我们重视国外经贸关系。最近,我在印尼韦里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提出香港作为中国的国际金融、贸易中心以及中国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可以为亚太各地构建他们十分关注的、长期稳健的金融平台,并促进区域贸易自由化。我亦与部分东盟国家的领导人进行双边会谈,争取香港和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动香港经济持续增长。

  我们也重视国内经贸关系。内地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是大势所趋。中国将持续高速发展,市场潜力巨大,香港有「一国」的优势,同时得益於「两制」的特色,这些都是世界的共识。得益的香港人,不仅限於老板。据政府统计处於二○一○年的统计调查,在统计前12个月内曾在内地工作的香港居民有约17万5千人,这数字尚未包括那些须长期逗留在内地工作而不回港的香港居民。

  香港和内地的关系是双边、双向的,有来有往,利大於弊。我们要用正面积极的态度看待「一国两制」下的频繁交往。在两地交往日益频繁之际,有部分人因为内地居民来港造成的竞争而产生怨气,我们可以理解,也应该想办法排解。但也有人长期炒作,小事化大,夸大香港人与内地人之间的矛盾,公开发表歧视外地人和排外的言论,这既不符合香港作为开放社会的本质,也不符合香港的利益。香港不应歧视少数族裔人士,也不应歧视内地同胞。我们不想见到内地人在香港被排斥,也不想见到香港人在内地被排斥。

  三个月后,我将发表第二份《施政报告》,一如以往,《施政报告》的谘询由今日展开,并且与《财政预算案》一并进行,我期望听取全社会的提点,齐心一意,用务实的行动,实现建设美好香港的理想。

  多谢主席。



2013年10月17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0时56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