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民政事务局局长出席港台文化合作论坛午餐会致辞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是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今日(九月二十六日)出席港台文化合作论坛午餐会致辞全文:

尊敬的两位召集人罗(智成)先生、毛(俊辉)先生、港台双方文化合作委员会成员、各位嘉宾:

  感谢各位出席第三届港台文化合作论坛,在早上的分组讨论中积极发表意见,为促进港、台两地的文化创意发展建言献策。从刚才各小组主持人的总结知道,讨论十分热烈。

  讨论热烈是预期之内的。自从港台双方三年前建立文化合作的正式关系以来,港台之间由来已久的文化交流得到彼此官方的大力推动和配合。两地不同文化领域的文化团体、企业和圈中人士,都在彼此市场的开拓、人员交流合作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助力。我们的文化往来更密切、更深入,层次更高。

  两年前在香港举行第一届文化合作论坛时,我们定下「建立文化合作平台,打造华人创意品牌」的主题,这是务实的,希望业界人士和两地民众能够得到实惠。经过两年实践,双方不同文化领域人士在大量互访合作中积累了不少宝贵和实际经验,对「建立文化合作平台,打造华人创意品牌」的信心增加。今天的讨论热烈,因此可期。

  还可以预期的是,我们的文化往来和合作,会进一步密切、进一步深入,进一步提升到高层次,有更多的创新。

  从刚才的小组总结中知道,大家讨论到「国际化」与「本地化」之间的平衡,讨论到传统中华文化传承、演绎和创新,讨论到按传统概念划分的文化产业之间的互动和融合。这都反映出,我们正处於一个迅速变化、重新整合的新环境之中,谁都躲不开这一变化,而只能因势利导。

  这个环境是由各方面因素形成的,技术、经济、政治上的发展都起重大作用。

  资讯科技迅猛发展,对文化产业影响之大,是有目共睹的。一些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产业甚至因此而催生。电影、设计、动漫、出版、印刷等固然受到重大激励,即使相当传统的艺术例如歌唱、演奏、舞蹈也不得不有所变革,因为传播手段在改变。这为跨界合作提供了新诱因。经济方面,我们虽然还在世界金融风暴的余波中波动,但我们所在地区继续有相对之下不错的经济发展,文化市场也在持续扩大。经济和政治上,世界权力格局继续向东移,而大中华地区局势持续稳定与缓和。这些因素加在一起,造就了一个迅速变化、重新整合的文化环境。

  还有文化本身的因素。刚才大家讨论到「国际化」与「本地化」的关系,这是近年在全球化趋势席卷之下出现的新问题,并形成了新词glocalisation,有人译为「全球在地化」。这本来是经济领域的用字,是指国际企业到了一个地方之后,汲取本地文化以便更好地融入本地社会的做法,是从外来者的角度来说的。从本地角度说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者「洋为我用」。这也发生在文化领域。

  对於香港和台湾来说,把外来艺术文化本地化,演变出富有地方色彩的新成品来,都有丰富的经验。与过往不同的,是在新的环境下,我们借鉴外来文化更方便了,这对我们的认知能力、消化能力、创新能力都是新的考验。究竟是我们的文化被「全球化」了,还是我们把外来文化「在地化」了,这是个新问题。

  「洋为我用」是横向出现的问题。还有是纵向的,在时间上是前后的问题,即「古为今用」的问题。香港与台湾都有深厚的中华文化积淀,这是我们文艺创新的深厚基础和丰富源泉。随便翻开两地艺团的作品目录,都可以看到这方面的作品,例如香港舞蹈团的《清明上河图》,香港话剧团的《德龄与慈禧》,云门舞集的《九歌》,优人神鼓的《天人合一》。这都不是简单的新瓶旧酒,而是在思想精神上有所传承、发掘和创新。在这方面,我相信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有待开发。

  这让我想起香港饶宗颐教授对中华文化复兴的见解。他二○○一年预期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艺复兴」的新时代。十年之后,当新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时,他重提这个预期,并说「我对此更加充满信心」。

  饶教授的根据来自中华古文明大量原材料的出土。他指出,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发轫於对古典的重新发掘与认识,通过对古代文明的研究,为人类智识带来极大的启迪,从而刷新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认知。而中国近半世纪以来地下出土文物的总和,比较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考古所得的成绩,可相匹敌。他说:「令人感觉到有另外一个地下的中国--一个文化上鲜活而又厚重的古国。」

  饶教授认为,对古老的中华文化,「应推陈出新,与现代接轨,把前人保留在历史记忆中的生命点滴和宝贵经历的膏腴,给以新的诠释。这正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在座各位是从事文艺创作和文化产业。从某些角度看,这有更强的文化生命力。

  这样的生命力,除了可以展现在我们共同开发的合作平台和品牌上,还可以展现在共同开发的市场上。我们的市场不应限於港台两地,我们的市场可以扩大到大中华地区、到东南亚、全球华人地区以至全球,全球化的发展为我们打开了这样的大门。

  我很高兴看到关於「国际化」与「本地化」的讨论。用西方的思维方式,这容易陷入二元对立的困境,但用中华文化「和」的智慧去看待,这是阴阳的统一。讨论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而又更清楚知道自己是谁,更清楚自己的文化根源。这必将有利於我们一起去迎接二十一世纪伟大的中国的「文艺复兴」。

  谢谢大家!



2013年9月26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7时28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