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环境局局长在「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13-2022」记者会开场发言
******************************

  以下是环境局局长黄锦星今日(五月二十日)在「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13-2022」记者会的开场发言:

  大家午安,今日是环境局正式公布「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13-2022」,一个十年的废物管理蓝图。相信大家都明白,香港在废物管理方面,面对着相当严峻的状况。我们香港人每日人均生产的垃圾较其他亚洲先进城市多出几成,而我们在废物管理方面的设施尚未完备,所以这份蓝图希望提出整全的策略,从源头减废,以至末端处理都有一套整全计划,希望与香港市民在这十年的关键时刻一起做到更加环保、惜物、减废的文化。

  整份蓝图的愿景是提出一个「惜物、减废」的重点,希望大家珍惜资源,减少浪费。我们拟定这份蓝图基本上是要了解香港的核心问题所在,譬如说我们每人每日所产生的废物量较其他先进城市为多,同时我们基建的设备是未臻完备;我们亦看见一个机遇,就是一些亚洲相近的城市,例如南韩及台北市,它们过往都曾经有类似的危机,它们都能转危为机,建设一个更加环保的城市。所以我们会借鉴邻近城市的经验,希望可以转危为机。蓝图讲述了几方面的重要挑战,我们特别强调香港的废物量较其他城市为多。香港人均每日的家居垃圾量是一点多公斤,相比东京都、首尔市和台北市,高出几成,因此源头减废是资源循环蓝图的重中之重。同时,我们的废物量中分析得出,与厨余相关的垃圾是相当多,占四成以上,所以我们要处理本地的垃圾,我们重点是针对厨余方面的挑战。

  第二个重要的挑战,是我们的基础建设未臻完备。比较日本、新加坡、台湾以至南韩,它们重视废物回收的比例外,亦重视转废为能这科技上的先进配套。以南韩为例,它们有六成的回收比率,剩余的四成,一半是透过转废为能,另一半是透过堆埋,所以在不同城市,堆埋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有不同的废物是不能够以其他方法处理和回收,一定要透过堆埋去处理。如何加大转废为能的比例,是众多先进国家、城市的必然方向。反观香港,我们现在约有百分之四十八的回收率,剩余的废物全是堆埋,似乎是落后于其他先进城市的形势和状况,我们需要改变。

  我们刚才谈及台北市以至南韩等相近的亚洲城市的成功经验,其实在差不多二十年前,比较台北市,香港与当地的状况是不遑多让,大家的人均垃圾量相若。但这两个城市或地方主要透过新的法规,重点透过废物按量征费的经济手段,改变整个城市的面貌,包括台北市和南韩,它们透过废物按量征费将人均垃圾量大减几成。香港如何在这方面追回这二十年的差距,正正是这份蓝图的重点之一。

  台北市和南韩有不同的法规和基建,以至回收上动员社会的措施,整全地改变资源循环的面貌。基本上他们的其中一个重要策略是透过废物按量收费,当然按量收费的政策和其他设施,例如转废为能,俗称焚化炉,但现在主要的先进国家都会称之为转废为能的设施。其实它们在时间上没有必然的先后关系,但任何城市都要透过这些有效的措施才能做到惜物、减废的文化以至处理。

  今次蓝图其中一个亮点是希望在十年内,即二○一三至二○二二年之间,订立一个清晰的目标,减废比率对于都市固体废物弃置量由现在二○一一年的1.27公斤逐步减少到0.8公斤;中期目标是到二○一七年左右,减少两成;到二○二二年,减少四成。我们认为这目标是进取而可行的,希望透过三大政策方向,包括社会动员,即是说与市民一起透过环保文化的培养,配合政策法规及基础建设两大方面,希望达到十年内减废四成的目标。

  这行动纲领是透过国际惯用的比重,即是说源头减废一定是重中之重,同时亦透过重用、回收、循环再造、转废为能,以至最后的堆埋处理这五个层次逐步去推展。基本上蓝图列出了详细的行动纲领,就是说透过法规去配合以上五个不同的层次,逐步去落实我们的计划。有关蓝图的详细内容,大家可以参考我们的文件。基本上,有关法规方面,都市固体废物按量收费是基于外地最成功和有效的方法,这是香港值得借鉴的地方。另外,透过不同的生产者责任制计划,例如最近推出的「饮品玻璃樽生产者责任计划」,都是属于类似的例子。

  第二方面,就是社会动员,这是一个重要的行动。我们刚于上星期六推出了「惜食香港运动」,正正是针对香港在厨余方面的量很大,希望透过动员能够减少厨余量一个重要比例。

  第三方面是基础建设,暂时来说,香港只单靠堆埋是不可以持续发展的,当然堆填区的扩建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任何城市都不可以没有堆埋的设施;同时,我们希望透过更加整全的设施兴建,包括社区环保站、建立更完整的废物源头分类的地方、透过污泥处理的设施、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的建立,以至转废为能的综合废物管理设施等等,希望建立更加整全的基建设施给香港。行动蓝图基本上是针对避免产生、回收再造,以至弃置各方面的重点;更加重点的是,我们有这样的目标和行动纲领;更加重要就是整全的行动时间表,所以我们的蓝图基本上是划分了短期、中期及长期这十年内三大时间的范畴,透过法规、社会动员,以至基建设施,逐步能够接近我们的目标。

  二○一三至二○一五年这几年是关键的时刻,我们希望透过立法、社会动员,以至基建,希望能够把握时间,尽快建立减废的文化,同时亦配合一些基建的设施。另外,大家可以留意二○一九至二○二二年是一个长期目标,当中提及包括综合废物管理设施的基建,即是俗称焚化炉,这项设施就算我们现在可以解决当前法律上的问题,有关项目的兴建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差不多要八年时间才可以落实,所以我们要了解不同的设施是需要不同的时间去预先安排。

  我可以强调多几点,第一方面是废物按量收费的公众参与过程,我们正在密锣紧鼓地推展,我们透过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希望能够与民共议,落实废物按量征费的细节,有关文件希望大约会在年中推出,与社会讨论相关细节。第二方面,就是「惜食香港运动」,刚刚在星期六已经展开了,希望透过大家改变饮食文化,可以在源头减少厨余的浪费。第三,就是其他的基建设施,譬如社区环保站,我们有五个先导的环保站,第一及第二个希望可以在今年内以至明年初逐步建立,配合香港在回收方面的比率继续提升。另外,刚才提到厨余方面是香港问题的重点所在,所以我们会加紧兴建有机资源回收中心,处理转废为能以至堆肥的产生。另外在回收方面,也有转废为能的设施,包括在屯门的污泥处理设施,将会在今年底投产,将污水处理厂产生有气味的污泥都可以集中在这项设施中转废为能,同时可以带来减少堆填区臭味产生的好处,令到我们三个堆填区可以减少附近对气味的关注。至于有关综合废物处理设施这项转废为能的设施,就会在官司之后,我们希望尽快展开,因为任何先进的城市都需要转废为能的比份令废物量可以大幅减少。

  我们预计,如果各方面能够配合,包括社会动员、立法,以至设施的兴建,我们觉得在十年之后,我们可以有一个相当环保的新面貌。未来的成效包括几方面,第一方面可以减少废物,以至增加转废为能的比份,例如污泥处理的设施,每日至少可以处理一千吨污泥;另外,有机资源回收中心同时投产的话,每日可以处理五百吨厨余,转废为能;此外,我们透过不同措施,包括垃圾按量征费,以及各方面的社会动员,能避免到三千九百、近四千吨的都市固体废物落入堆填区。另外在焚化设施,即转废为能的设施能够投产后,每日可处理三千吨的废物,化成清洁、绿色能源。

  第二方面,我们现在有不少的社会资源投放在废物管理方面,包括四亿元投放在废物收集、四亿元投放在转运方面,六亿元投放在营运堆填区,其实每一吨(废物)的平均成本是五百多港元。我们透过一个更环保的方法,可更加制造多些绿色就业机会,同时造到更环保的文化。

  第三方面,我们希望建设更完备的设施,更完备的分布,令整体的运输和处理都能减少途中的碳排放,以至减少污染。例如三个堆填区的扩建在香港东面、北面和西面,能平均照顾到香港在不同地区产生的废物,减少途中的污染,大家能平均地分配和分担香港废物处理的承担。

  第四是成效,这差不多是最后一张幻灯片,这是一个重要的显示,即是说透过各方面的努力,可以将我们整体的废物量,减少四成弃置之余,可以令我们废物管理的比例由现时只有回收至堆埋,演变成回收加大比份,加上新的转废为能的新思维,减少堆填区的压力,这方面是一个进步社会应该要面向的方向。我们希望大家透过全民努力,大家能逐步迈向减废目标,落实行动蓝图,希望把握这十年的机遇,能制造一个令香港更环保的文化。

(请同时参阅英文开场发言全文。)



2013年5月20日(星期一)
香港时间20时18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