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发展局局长介绍二○一三年《施政报告》中发展局措施(附短片)
*****************************

  以下是发展局局长陈茂波今日(一月十七日)在介绍二○一三年《施政报告》中发展局措施的记者会上的开场发言:

  《施政报告》中就土地供应这方面由我向大家介绍。大家看到《施政报告》在房屋土地的篇幅,有理念、有愿景、有目标,清楚交代了现届政府未来在增加土地供应、解决房屋问题方面的整体施政蓝图。

  《施政报告》明确提出了增加土地供应,以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理念,并且以改善香港市民居住空间为愿景。为让政府能适时提供足够土地应付社会需求,《施政报告》确立了大规模开发新地、建立充裕「土地储备」的目标。这工作是持续的,不应停顿的。政府会多管齐下、加大力度,善用现有已开发土地,同时开发可供发展用途的新增土地,增加短、中和长期的土地供应,满足住屋和各种需求。

  《施政报告》提出了十项增加短、中期房屋土地供应的措施。第一项是将36幅「政府、机构或社区」(GIC)及其他政府用地改作房屋用途,预计可兴建约11 900个住宅单位。规划署会继续检视其他GIC用途的土地及其他政府用地,寻求将更多土地改作住宅用途。

  第二项措施是将13幅合共57公顷没有植被、荒废或已平整的「绿化地带」,改作住宅用途,合共可供兴建23 000个单位。规划署正着手下一阶段「绿化地带」检讨,以求可释放更多土地作房屋发展。

  第三项是工业用地的检讨。规划署上一轮的检讨结果是释出60公顷用地作非工业用途,其中16幅合共30公顷会改作住宅,估计可提供20 400个单位。规划署会在短期内展开下一轮工业用地检讨,增加房屋供应。

  第四项是适度提高未批出或拨用的住宅土地的发展密度。此外,在处理私人住宅项目提高发展密度申请时,政府亦会采取同样积极的态度,以求增加单位供应。地政总署亦正检讨土地行政程序,以及批地和补地价的流程,以求加快土地供应。

  第五项措施是各决策局会将原来用途未能落实的土地尽快交出,改作房屋和其他社会有更逼切需要的用途。

  第六项是研究放宽甚至解除现时适用于港岛薄扶林和半山区,限制出售新土地或修订契约的行政措施,解除该两区发展的限制,释放该两区土地的发展潜力,用以兴建公私营房屋。

  第七项是落实在锦田南西铁锦上路站和八乡维修中心合共约33公顷土地,发展约8 700个住宅单位,并对周边约110公顷土地进行工程研究,以备发展公私营房屋。此外,政府亦会积极探讨现有及未来铁路沿线的情况,以求发展更多住宅物业。

  第八项是市区重建局(市建局)的物业发展项目,未来四年合共可提供约4.9公顷的土地,主要作房屋发展用途,预计可提供约4 700个单位。市建局亦会全力推展「需求主导」重建计划,积极回应业主诉求,加快市区重建更新步伐。此外,市建局已在去年十月以先导计划形式,开始了工厦重建,其中亦包括作住宅用途。

  第九项是政府会加快行政审批程序和作出其他配合,使已获规划许可的住宅项目能尽早推出。过去三年,城市规划委员会共批准了57宗拟作住宅发展的规划申请,预计共可提供45 000个单位。

  最后一项措施是加快前钻石山大戛村寮屋区、前茶果岭高岭土矿场、前南丫岛石矿场,以及安达臣道石矿场这四个不涉及收地的发展项目,我们会积极考虑利用私人发展商的开发能力,提供基建及配套设施,兴建公私营住宅。这四个项目合共可提供约27公顷住宅用地,预计可供兴建约15 000个单位。

  各位朋友,我上述介绍的十项措施并不涵盖所有土地来源。房屋土地供应主要来源有政府出售的土地、拨作公营房屋的土地、公营房屋重建项目、私人物业重建项目、市建局物业发展项目,以及铁路物业发展项目。

  我们相信上述十项措施有助增加和加快房屋土地供应。其中七项,现时已知短、中期可提供作房屋用途的土地已超过300公顷。

  上述数字是基于现有资料和已知的项目所作出的估计,并不代表短、中期的全部房屋土地供应,例如市区重建项目,刚才提到只是未来四年,市建局会继续推进重建工作。另外铁路物业发展亦在探讨中,亦未包括在内。此外,私人物业重建、更改土地用途、增加地积比率、放宽或取消薄扶林和中区的行政限制的效果亦未包括在内。此外,我们勾地表上还有土地。但由于土地房屋的发展和供应过程牵涉很多法定和行政程序,这些估算数字会包括处于不同阶段的项目,因此不可以与其他例如运房局局长刚才提及的未来房屋供应数字直接比较或相加。

  接着我想谈谈长远土地供应,新发展区是长远土地供应的主要来源。新界东北新发展区按第三阶段公众参与时提出的规划,可提供约533公顷可发展土地,其中房屋土地可建53 800个单位,是未来公私营房屋供应的重要来源。我们正积极研究适度提高发展密度和公营房屋的比例,亦会在新界东北新发展区选址兴建新居屋,以及适当引入「港人港地」。

  第二个新发展区是洪水桥新发展区,研究范围有790公顷,初步估计可提供超过400公顷可发展土地。我们会尽快制订「初步发展大纲图」,并进行下一阶段的公众参与。

  除了新界东北及洪水桥新发展区外,新界北部地区仍有不少从禁区释放出来及未发展的土地,部分具有高生态价值,不适合作发展之用,但区内其他土地,有一定的发展潜力。规划署将会探讨在新界北进行一个规划研究,目标是建设一个规模与粉岭/上水新市镇相若的新市镇,看看其可行性。

  此外,规划署亦会加快检讨北区和元朗主要用作工业用途、临时仓库或荒废的农地,希望可以将257公顷研究范围内的合适土地,尽快释放作房屋发展用途。

  由于珠江三角洲西岸、前海、南沙、横琴等地区高速发展,加上港珠澳大桥及其他基建亦陆续上马,香港的西北方将是发展重点。大屿山特别是东涌占地利之优,有利物流、旅游等产业发展,更有利当地居民的当区就业。我们现正进行《东涌新市镇扩展研究》,探讨将东涌扩展为一个更具规模、更全面的新市镇的潜力。我们亦会继续积极探讨大屿山及新界西沿交通干线地带的发展潜力。

  市民普遍认同香港需要更多土地供应、「多管齐下」的土地供应策略是必须的,其中包括维港以外填海及岩洞发展,以求建立土地储备以应付不时之需。

  我们会在尽量减少对环境和海洋生态影响的大前提下,积极于维港以外填海,纳入土地储备。我们提出五个近岸填海地点,包括大屿山北有两个地点、屯门的龙鼓滩、青衣西南和马料水近城门河河口一带,土地面积共约600公顷。此外,我们认为港岛与大屿山之间的中部水域具兴建较大规模人工岛的潜力。若中部水域人工岛辅以便捷的交通运输,可望作为远期扩展现有市区的新发展区。人工岛方案有潜力提供总面积约1 400至2 400公顷的土地供应,联同近岸填海地点,合共可提供总面积约2 000至3 000公顷的土地。

  我们将于今年第一季展开第二阶段公众参与活动,就近岸填海地点及人工岛概念谘询公众,并选择适当的填海地点,进行技术研究,以便尽快展开有关工程。

  发展岩洞以腾空地面用地是增加土地供应的辅助方法。我们将会研究建议迁往岩洞的三项设施,腾出共约6公顷的市区用地,这三个地点是钻石山食水及海水配水库、西贡污水处理厂及深井污水处理厂。渠务署已在二○一二年五月展开了搬迁沙田污水处理厂往岩洞的可行性研究,预计二○一四年年中完成。搬迁工程完成后亦可另外提供28公顷土地作房屋及其他用途。

  此外,我们会进一步探讨在香港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的潜力,包括研究发展在市区内连接现有或将建的建筑物及设施的地下空间,以回应在市区庞大的社区及商业设施需求,更有效地利用现时经济效益极高的土地。

  土地开发需要很长时间,但社会对土地的需求量经常出现不可预见的变化。如果供应量不能及时作出调节,就会出现市场波动和其他社会后果。所以我们要建立充裕的「土地储备」,储备量须超出短期的土地需要,以便更灵活地于日后回应社会对土地需要的变化。政府决心大规模开发新地,以便日后及时提取,回应需求。

  最后我要交代一下商业用地。在商业用地方面,我们会联同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和运输及房屋局,推动和协调将现有中环及湾仔政府办公楼及GIC用地转为商业用地的工作,及加快推动赤鱲角机场岛北面商业区发展。

  九龙东是香港另一个核心商业区,有潜力供应400万平方米新增办公室楼面面积。为加快释放潜力,我们正研究搬迁九龙东两个行动区内现有的政府设施,预计两个行动区可共提供约50万平方米的楼面面积。

  此外,启德发展区的工程进展顺利,启德邮轮码头首个泊位和码头大楼会在今年年中启用,公共房屋亦于今年陆续入伙。为用好机遇,配合九龙东的转型,我们会检视启德发展区内用地的规划,研究增加写字楼及房屋供应,但以不影响未来五年土地供应为前提,并就研究结果进行谘询。

  活化工厦政策实施近三年以来,已经有13宗重建和49宗整幢改装申请获得批准,可提供约68万平方米楼面面积作非工业用途。政府准备进一步放宽改装整幢工厦的工程限制,增加商业及住宅用地供应。

  各位记者朋友,除了刚才所述的多项增加土地供应的措施以外,财政司司长领导的「房屋用地供应督导小组」将改组为「土地供应督导委员会」,全面统筹全港所有不同用途土地的开发和供应的计划,调动供应,以应对需求变化,并定时向行政长官汇报。

  通过善用现有土地和开发新增土地,增加短、中、长期土地供应,会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大规模开发新地,建立充裕的「土地储备」,更灵活地回应社会对土地的需求,以改善香港市民生活和居住空间。我们会继续务实进取地在开发土地工作方面迎难而上。

(请同时参阅开场发言的英文部分。)



2013年1月17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7时16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