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政务司司长就「促请政府撤回『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课程指引及要求教育局局长吴克俭先生下台」动议辩论发言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是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今日(十月十七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促请政府撤回『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课程指引及要求教育局局长吴克俭先生下台」动议辩论的发言全文:

主席:

  教育局局长在前后两次发言中,已经详细回应各位议员有关德育及国民教育的问题和意见。我的发言主要是回应原动议中对吴克俭局长处理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质疑和对行政长官的批评。我认为这些指控与事实不符,对过去两个月认真聆听各持分者意见,很努力化解这场纷争的行政长官和教育局局长亦有欠公允。

  首先,德育、国民和公民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而更有系统地在中小学推行德育及国民教育,正如几位发言的议员指出,不是一件突发事件。上届政府于二○一○年十月提出开设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目的是要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品德及国民素质。该科的课程指引谘询稿于去年五月公布后,随即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课程谘询,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到今年四月公布的课程指引定稿,已吸纳社会各界的主要意见,并作出了重大修订。教育局亦回应学界的关注事项,公布了一系列的支援措施,而这些措施所需的资源亦纳入了本财政年度经核准的开支预算。

  主席,我简单引述了这背景,不是要为本届政府作一个辩解,我亦同意每一届政府是应该有审时度势的能力,并在需要时要有从善如流的勇气。但要公道地评估一位主事官员的工作表现,又不可以完全抹煞整件事件的过程。

  吴局长于今年七月一日接任教育局局长,在首两星期便知悉部分社会人士对于德育及国民教育科仍有忧虑。吴局长以问责官员应有的承担精神,向不同的大众传媒,亦包括与学生、家长对话,解释政策。相信大家都记得,针对公众对《中国模式--国情专题教学手册》的关注,吴局长是第一时间公开指出该手册偏颇之处。

  在过去的两、三个月,吴局长透过各种途径,包括在网上发表多篇文章、出席研讨会、与传媒会面等,不断就社会各界、传媒、办学团体、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对于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误解作出公开澄清,包括再三强调我刚才提到的这本手册并非该科的教材;一再说明该科重视普世价值,绝非只谈光明面或回避敏感议题,绝无洗脑或政治灌输意图;清楚指出该科重视多元化评估,不建议给学生「打分」,亦不会影响学生派位升学,亦不设立公开考试,以释除市民大众的误解。

  与此同时,吴局长与我及各相关同事,一直同心协力分析形势,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支持成立由胡红玉女士担任主席的「开展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委员会」及提供所需支援,期望透过有广泛参与的委员会,能够求同存异、平息争拗,并释除公众对推行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疑虑。吴局长亦参与制订在九月八日由行政长官亲身公布的政策修订。其后,吴局长领导教育局同事修订已发出的教育局通函,清楚解释修订后的「德育及国民教育科」政策,包括取消该科原来的开展期安排,让办学团体及学校,可以依据其办学理念和方针、学校准备情况及专业判断,自行决定如何处理有关德育及国民教育的事宜。局方同时强调办学团体及学校亦可在现有基础上,优化其德育及国民教育。这些都充分表现吴局长乐于听取社会的意见,并审时度势,完善政策。

  吴局长积极配合「开展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委员会」在十月八日提出的建议,宣布正式搁置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课程指引,不会要求学校使用该课程指引,亦不会以该指引作为视学的依据,而且政府也不再为德育及国民教育科提供任何规定性或官方的课程指引。我希望各位议员了解,上述安排正是政府释出最大善意,并为社会各方进行理性沟通创造条件。毕竟在这件事上,政府面对的是有一定分歧的意见,这从本会议员刚才发言中也可见一斑。政府同时亦有责任维护办学团体和学校在教与学方面的自主。

  有关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争议已经持续多个月,很不幸由一个教育议题演变成一场社会运动,过程中对社会造成分化和带来冲击,更对学校运作和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这一点我是有深刻感受,因为我陪同行政长官会见过一个办学团体,深深体会得到校长和老师感觉到他们正常的教学工作受到影响的困扰。在过去这段艰辛的日子,吴局长在巨大的压力下,领导教育局的公务员同事致力解开这个结。而整个政府团队,包括行政长官和我本人,都是本着群策群力、互相支援的精神,支持吴局长的工作。

  行政长官本人在这段期间,一直关注各方对开展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多元而纷纭的意见,也曾亲自与办学团体及校长和家长代表会面,了解他们的想法,并在此基础上督导整体策略。行政长官分别在九月八日宣布修改有关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政策,以及在十月八日接受「开展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委员会」的建议,正式搁置课程指引。社会普遍欢迎和支持由胡红玉女士领导的委员会为化解这件事而作出的努力。事实上,正如胡红玉女士在十月八日会见传媒时表示,我在这里引述:她感谢「特首在一些很关键的时刻,提出一些很果断的引导及作出一些很果断的决定」,引述完毕。因此,叶建源议员在动议中指出行政长官在事件中「处理不当」这说法与事实并不相符。至于冯检基议员在修正案中对行政长官极为严厉的批评更是无的放矢。

  主席,这次引起社会争议的事件,令我们深刻体会到政府的谘询和沟通方式是有改善的空间。香港社会越来越重视开放、自由、进取及包容,对政府政策有不同意见,甚至持对抗立场亦可能无可避免,而面对这些挑战,政府官员要有洞察多变的形势、化解纷争、谋求共识的能耐。忽略这些施政的现实环境,而断言官员出错而需引咎下台,实在并非社会乐见。

  主席,正如行政长官今早在本会发言表示,特区政府问责团队在这三个月的工作表现,有得有失。我们会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继续做好内部磨合的工作。市民对政府和政府官员,尤其是主要官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务必言行一致,务实前进,以市民的福祉和香港的整体利益为依归,服务社会,满足公众的诉求。

  我恳请各位议员反对原动议和各修正案。多谢主席。



2012年10月17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20时40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