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十九题:推广本港纺织及时装业的措施
********************

  以下为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苏锦梁今日(四月十八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林大辉议员的提问的书面回覆:

问题:

  有本港纺织及时装业界人士向本人反映,该行业经过数十年来的蓬勃发展,在经验、技术、人才、国际视野及时装触觉等多方面已建立扎实基础,香港可以善用这些优势发展成为亚洲区以至全球性的时装中心。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现时本港从事纺织及时装业和相关业务的企业数目、雇员人数,以及该行业对本港经济的贡献为何;

(二)过去五年,本港纺织及时装业每年的进口、转口及出口贸易货量和货值为何,并按主要市场列出分项数字;以及该等数字占全球相关贸易总额的百分比为何;

(三)是否知悉,现时业界分别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及亚洲其他地区(例如柬埔寨、泰国及菲律宾等)开设厂房的数目为何;

(四)现时有否政策协助业界发展;如有,详情为何;如否,原因为何;

(五)有何措施培育业界人才;

(六)有否措施协助本港年青时装设计师发展个人事业;如有,详情为何;如否,原因为何;

(七)过去十年,有否措施推动业界投资研发和创新;如有,成效为何;

(八)有否评估现行的《税务条例》(第112章)第39E条和根据50:50比例分摊基础课税安排,对业界升级转型和持续发展的影响为何;如有,详情为何;如否,原因为何;

(九)鉴于内地工业和信息化部于本年一月发布《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内容包括品牌产品出口比重达到百分之二十五等,当局会否考虑仿效有关做法,订立香港品牌出口比重的目标,以及推出措施协助业界打造香港品牌;

(十)有否评估现时本港纺织及时装业在全球时装供应链上担当的角色及日后的发展空间;如有,详情为何;如否,会否计划进行评估;及

(十一)有否评估本港纺织及时装业发展成为亚洲区或全球性的时装中心的潜力;如有,详情为何;如否,原因为何?

答覆:

主席:

  就问题的(一)至(十一)项,现答覆如下:

(一)根据政府统计处的资料显示,截至二○一一年十二月为止,香港有一千八百间纺织及成衣制造商,总就业人数为一万七千一百六十二人。至于制造业以外的相关业务,例如出入口及零售业务的企业数目及雇员人数,统计处则没有相关资料。

  纺织及成衣业一直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为香港的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二○一一年,纺织及成衣业的整体出口货值约为二千七百八十四亿港元(包括本地出口及转口货品,货值分别约为四十四亿及二千七百四十亿港元),占本港整体出口约百分之八点三。

(二)二○○七年至二○一一年的香港纺织及成衣进出口相关数据见附件。

(三)我们了解部分业界基于生产成本及其他商业考虑,近年已将生产逐渐转移至内地以至亚洲其他地区,但统计处并无相关的厂房数字。

(四)政府的一贯政策,是在自由市场的前提下,尽量为业界提供支援,务求缔造有利的营商条件,让业界发挥所长。香港产业的发展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已从低成本的劳工密集生产形式转向至以知识为本及高增值的生产活动。因应此发展趋势,政府及支援机构推行了多项措施及服务,以推动高增值和以科技为本的行业发展,并鼓励工业界加强研发工作,提升产品设计及品质。

  政府为协助业界而推出的相关措施包括:

(甲)工业贸易署及各驻外经济贸易办事处一直密切监察国际纺织品贸易的最新动态,并向港商发放最新资讯,以协助他们作出适当的商业策略和部署;

(乙)工业贸易署推行的「中小企业信贷保证计划」、「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及「中小企业发展支援基金」,协助业界(包括纺织及时装业界)向贷款机构取得贷款;鼓励业界参与出口推广活动,以拓展出口市场;以及提升业界的整体竞争力;

(丙)创意香港的「设计智优计划」及创新科技署的「创新及科技基金」也为纺织及时装业界在设计与科技升级方面提供支援;及

(丁)自二○○四年起,业界可于《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下以零关税优惠出口港产服装制品往内地。零关税优惠增加了港产服装的市场吸引力,并有助业界发展本港品牌和高增值制品,以打进内地中高档次蒥场。截至一○一二年三月三十一日,受惠于零关税的纺织及成衣制品超过四十五点三亿港元。

(五)现时,多家院校均有提供课程,以培育纺织及时装业的人才,装备他们晋身相关行业,以及推动在职人士终身学习,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当中包括香港理工大学、职业训练局(职训局)、制衣业训练局(训练局)、明爱白英奇专业学校、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香港公开大学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及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保良局社区书院等。这些课程内容涵盖业内不同范畴,如时装及纺织品设计及科技、时装市场推广、营销采购及零售、时装物料分析及技术、品牌策划、产品开发等。

  职训局辖下设有纺织及制衣业训练委员会,就业界的培训需求提供意见,并制定有关技能标准。训练委员会每两年进行行业人力调查,并会公开发表其人力调查报告,供业界和教育培训机构参考。

  训练局为高中离校生及文凭课程毕业生提供一系列有关纺织、时装、设计、营销实务等范畴的全日制课程,其中包括文凭及学士学位课程。训练局亦为业内从业员安排兼读课程、研讨会及工作坊,藉以提升他们的技能。

  香港设计中心(设计中心)作为政府推广设计的主要伙伴,为本地在职设计师举办不同的海外大师班,以便他们向国际顶尖设计师学习。例如,设计中心在二○○九年为本地设计师举办以时装配饰为主题的大师班,学员有机会到意大利多姆斯设计学院体验创新的设计手法。

  设计中心主办的「设计营商周」及「设计智识周」活动,包括以时装设计为主题的会议及工作坊,由业界人士主讲,促进本地设计人才之间的交流。

(六)政府资助香港科技园自二○○六年起推出设计创业培育计划(设计培育计划),旨在培育新成立的设计公司,包括时装设计公司,为本港培养设计人才和企业家。该计划向参与的培育公司提供资助和其他支援服务,协助他们应付发展初期关键阶段的挑战。每间培育公司可以实报实销方式,在为期两年的培育期内获发最高达五十万港元的资助,用以支付办公室租金,以及一般营运、推广和发展、管理和培训课程、技术和管理支援等开支。培育公司亦有机会与其他工业组织、学术机构、专业团体及准业务伙伴建立联系。截至二○一二年三月三十一日,获选参与计划的培育公司共有一百零四家,当中约百分之二十为新成立的时装设计公司。政府将资助设计中心推行新一期设计培育计划,由本年五月一日起的三年内取录额外约六十家新进设计公司。

  此外,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创意香港辖下的设计智优计划及创意智优计划,为有助本地创意产业(包括时装设计业)发展的项目提供资助。透过有关资助计划支持的项目,本地年青时装设计师获得不少曝光机会。这些项目包括在二○○九年举办的「时装世界精英大奖」、横跨二○一一和二○一二年的「时装·视野展览」,以及二○一一年和二○一二年的「衣酷适再生时尚设计─香港」。

  创意香港亦与香港贸易发展局合作,自二○○九年起,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省及福建省举办「香港.创意.品牌」研讨会系列,透过研讨会、小型展览会、商业配对活动等,向内地企业推广香港的设计及品牌服务。有关系列吸引不少时装设计师及时装企业参与,有助本地时装设计师开拓内地市场。

(七)政府在一九九九年成立创新及科技基金,为有助提升制造业及服务业创新和科技水平的项目提供财政资助。截至二○一二年三月三十一日,基金已资助超过一千七百个研发项目,其中涉及纺织及成衣科技范畴的项目约一百一十个,基金总资助额达四亿港元。

  另外,政府在二○○六年成立研发中心,以推动及统筹五个重点范畴的研发和促进研发成果商品化。其中的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在过去六年进行了六十五个研发项目,其中四十一个已经完成。中心亦已积极就有关项目成果推动商品化工作,例如高支扭妥棉纱生产技术和快速检测纺织品残留甲醛的感测器等。

  政府亦在二○一○年四月推出「投资研发现金回赠计划」,旨在提升企业的科研文化,并鼓励它们与本地科研机构加强合作。为鼓励更多企业参加计划,我们于二○一二年二月起,把现金回赠水平由百分之十增加至百分之三十。

(八)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已多次向议员解释,与其他香港企业一样,税务局计算在内地从事加工贸易的香港企业的利得税时,是根据「地域来源征税」和「税务对称」的原则来征税。而《税务条例》第39E条的规定及50:50比例分摊基础课税安排亦是以上述的税务原则作为依归。个别企业因升级转型和持续发展而采用的经营模式乃商业决定,而税务局则根据事实依法征税。

(九)政府一直透过不同的措施协助本地企业发展和推广香港品牌产品,包括提供不同形式的资助计划,例如「中小企业发展支援基金」、「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创新及科技基金」及「投资研发现金回赠计划」等,协助香港企业建立及推广品牌。

  为进一步支持香港企业(包括纺织及时装业界),行政长官于二○一一至一二年《施政报告》中建议拨款十亿港元,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业界朝高增值方面发展,透过发展品牌、升级转型和拓展内销,开拓及发展内地市场。

  「专项基金」分为两部分,包括向个别香港企业提供资助,协助他们推行有关发展品牌、升级转型和拓展内销的项目;以及向非分配利润的机构提供资助,以便他们在相关范畴推行一些大型及有利香港整体或个别行业企业的项目。

  我们已就「专项基金」的运作细节谘询了业界及工商事务委员会。我们计划于二○一二年五月向财务委员会提交拨款申请,以期在上半年内推出基金。

(十)及(十一)香港有良好的地理及营商环境,加上业界多年来所累积的经验及采购网络,业界可以有效回应客户对快速提供产品和对不同产品的生产需求,在统筹整体生产上具有相当的优势。这些有利的因素吸引了不少国际时装品牌在香港设立采购中心。长远而言,业界将继续发挥其「纺织品供应管理中心」的功能,巩固香港作为海外买家进行采购活动的枢纽位置。

  此外,本地业界的产品设计新颖、品质上乘,在亚州以至全球市场已从低成本的劳工密集生产形式转为建立了优质产品的形象。只要业界继续开发创新及高增值产品,甚或长远转型至自创品牌生产模式,将可保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加发展空间。



2012年4月18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7时28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