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行政长官出席第五届「中大新闻奖」颁奖礼致辞全文(只有中文)(附图/短片)
******************************

  以下是行政长官曾荫权今日(十二月一日)下午出席第五届「中大新闻奖」颁奖礼的致辞全文 :

曾(立基)主席、沈(祖尧)校长、各位传媒界的朋友:

  下一个月,我将会踏进公务生涯的第四十五个年头。一直以来,我不断宣扬「自由」是香港赖以成功的基石。我所说的自由,除了资金和人才进出的自由之外,亦包括新闻和资讯的自由流通。

  香港这个蕞尔小岛,有十九份本地新闻日报、四个广播电台,五个电视台。这些传媒机构,每分每秒都在体现香港的新闻自由。

  我每天看大量新闻报道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报纸是我早餐的一部分,我会边吃边看其中六份。通常我都会看到「心跳加速」,接我会去教堂冷静一下。然后,再回到办公室翻阅其余报章。

  我亦有订阅部分报章和杂志的网上版。即使在外访的时候,我一有时间,都会惯性地上网阅读、收听、收看香港的即时新闻。最近,我经常iPad不离手,其中一个理由就是要随时随地接收即时的新闻信息。有些同事甚至说我是中了「新闻毒」。

  事实上,我和我的整个问责团队都十分重舆论对我们的监督,所以我和三司十二局的同事,星期一至五每朝九点,都会在特首办的会议室商议当天的事务,以及讨论相关的重点新闻。

  我以上所讲的,其实只想说明一点,就是作为公职人员,我们完全接受传媒监察我们的工作。作为受监察的对象,本来不应该对监察者指手划脚。然而,本「爱之深」的心情,我希望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作为长期受众之一的一点体会。

  英国浪漫诗人Samuel Taylor Coleridge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念,叫做: 「Willing suspension of disbelief」。他认为只要作家能够在文学创作中注入一些「人情趣味以及看似真相的假象」,读者便会心甘情愿的搁置怀疑的态度,投入本来是难以置信的故事情节之中。所以即使是鬼故、科幻小说等等幻想创作,亦能够吸引大量读者。

  有时我也要本这种「自愿搁置不入信」的态度,才能看完一则新闻。有一次,我读到一则关於英超台要额外收费,引起用户不满的报道。标题是:「有线英超另收费·三日收九万查询」。

  根据该报所载,「去年八月英超联赛开波首三天,有线电视便收到多达九万宗要额外付费才能够收看的查询。」我对此报道大有疑问,心想有什么客户服务系统可以在一日之内平均处理三万宗查询。假如真有这样的超级系统,政府部门也应该借镜学习。

  报道并没有说明此数字的消息来源,我於是请我的同事查问一下。根据他们说,可能是记者在向该台有关人士查询投诉数字时,对方有点不耐烦,随口说了一句晦气话:「有九万几个查询」。结果,便出现了这个大字标题。实情是否如此,各位可以发挥传媒工作者的本能,向有关人士查问一下。

  另一个例子涉及我本人。我以为电视新闻会较文字可靠,因为有画面、有声音的访问片段,乃直接出自被访者口中,被歪曲或者误解的机会应该较细。不过,有一次我到沙田做家访,结果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当天,在我去到沙角恏访问之前,有电视台已经访问了一位住在邻近(秦石恏)的八十三岁独居妇人。她在镜头前投诉我没有访问她的单位。据该台报道,她靠每月二千三百元的综援金过活。她诉苦说:「前日交了六百多元。煤气费五百多,电费百多元,共六百九十元……。」

  我听了之后,十分关注这位老人家的处境,脑里满是疑团。为何一位独居长者要交五百多元这么贵的煤气费。於是我又再引用「Willing suspension of disbelief」的态度,去处理这则报道。

  后来,煤气公司审视了婆婆的个案,发现她其实是受惠於「长者优惠计划」。她所说的五百多元原来是累积了一年的欠款,她每月煤气费实际是少於五十元。婆婆并没有说谎,但电视台主播不问因由,就可能误导了不少观众。

  我和大家分享这两次看新闻的小小体验,绝对不是投诉,而是藉此鼓励在座的新闻学者和从业员精益求精,减少新闻报道在基本事实方面出现问题的机会,为我们做好把关人的角色。

  我欣然接受「中大新闻奖」的邀请出任主礼嘉宾,亦都是希望可以亲身鼓励各位得奖者,继续努力为市民提供更多客观而有深度的报道。

  最后,这些年来我时刻紧记要「维护新闻自由」。七个月之后我便会退休,到时希望我能够以旁观者的身份,一尝「freedom from the press」的日子,但请不要误会,我并不是从此不会再见记者,而是尽量避免在离任后,对政府施政作太多评论,让下一届行政长官有更大空间。

  多谢各位!



2011年12月1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9时14分

图片 图片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