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行政长官《施政报告》记者会谈话全文(二)
********************

记者:想问有关复建居屋的细节,《施政报告》提及,家庭月入上限为三万元,其实有否定下限?如果收入比较低的家庭都可以买的话,可能每个月供款会超过家庭月入的四成;在定价与供楼能力挂恥方面,会否出现一个情况,就是同一层楼、同一款单位会出现不同售价?

行政长官: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最基层的市民,我们有公屋资助,这是政府最大的补贴,(让)他们有安定,亦无须紧张没有安居之所。我相信,现在要应付的,如果是三人家庭的话,每个月入息达到一万五千元至一万六千元。现在我们所说的居屋计划,虽然没有下限,但我们目标的市民就是现时不能住在公屋那些,或者公屋绿表者,他们生活已经有所改善,购买能力有所提高,家庭收入提高而可以买。我主要针对的是(月入)一万五、六千元至三万元的市民。他们现在的确是可以做到租屋,不过颇为辛苦;但要买楼时,市场根本没有合适的选择。我想,这就是我们的方法。

记者:曾生,想问在○九年的《施政报告》,你就提到《施政报告》是一个谈政策方向,而不是一个「派糖」的场合。可是,回看今次《施政报告》,也有不少糖派了,包括免租、综援双粮等等。其实会不会是有个心态:都去到最后一份功课,会想无论做什么,都没有什么包袱,想多一点掌声,好看一点呢?

行政长官:我想最重要的是面对现时的情况。一个是政策上的改变,一个是现在经济上的需要。我们以往发觉到,香港市民以为《施政报告》是一个政策上的宣布,而《财政预算案》是另一个政策上的宣布,他们不会了解到两件事都是同一个工程。每一年政策的宣布根据《施政报告》,而预算案开支部分则落实了《施政报告》所作的承诺,两者成一体。所以今年我们谘询时,大家都知道,故意一次过告诉别人:我们除了做《施政报告》谘询外,也很想一起谘询市民对《财政预算案》支出部分的意见。这是这次《施政报告》的特别安排。

  第二,是实际上的需要。我们现时看到一个很恶劣的环境──经济环境。我们看到欧洲,现时他们国债的大问题,美国的复苏是如此缓慢和不叫人有信心。我觉得,我们很有机会面临第二次的全球性衰退。所以我也在《施政报告》提及。今年可能面对通胀问题,不过没多久,明年经济衰退,可能出现通缩情况。无论如何,我们发觉今年做了足够的工夫,给予基层市民和中小企充分本钱,应付今年的问题。

  但明年又如何呢?我们觉得需要传达(这样的)信息:我们是关顾他们的,知道他们可能会辛苦。所以有几项规划,特别针对最基层的市民,领取综援的、住公屋的,都有特别安排。但细节上,最后如做呢?如何具体化呢?税务上对中产又应如何呢?对中小企又如何做呢?仍要等财政司司长在预算案再提出。特别他会谘询各位关於税收的部分,以能够掌握到最后在年底的资料时会一并公布。

  但我觉得现时是一个危险的时间。我们出口的幅度突然大幅减少,虽然仍在升。我觉得今个月,可能下个月,出口会有负数字。这情况的影响性颇大。所以我每天不只看市场上的波动,(还看)有何对策,我更看中小企,(思考)如何协助他们处理。所有我有一段故意说出来,我们一定要小心,提防和保护我们中小企的活力。基层市民方面,我们一定要给予信心,所以我提出来。我相信这个方法是对的,我想以后也是。关於预算案开支部分,特别有需要的话,应该可在《施政报告》同时宣布。不是(因为)今次是最后一届政府、最后一次《施政报告》的特别措施。

记者:曾先生,之前有两位记者已经问过你,但你始终没有解答,其实复建居屋的要求,在两三年前很多政党都有共识,立法会已通过动议。但你在前一年的《施政报告》、上一年的《施政报告》亦无做到,只做了「置安心」,而政党的反应也很差。到现在你快走了,才说复建「新居屋」。究竟你过往,你在接受电台访问时也说过,房屋政策是有缺失的,但你又说到好像是(因为)金融风暴,是上一届政府的事。究竟你在任内是否在房屋问题内,有没有应可以做的没有做到?可以复建居屋的又没有复建呢?去到现在最后才说复建,但几年后才做,但其实楼市已开始下跌,你是否后知后觉?现在才做,希望任内最后大家总结你的时候记得你复建了居屋?

行政长官:我想大家要知道,房屋政策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政策,不能朝令夕改。当某些评论员、某些人提出要改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行事,看看实质的要求。现在我们所说的是二○○八年底开始,经过雷曼事件、第二个低谷、又再升级之后,看见楼价再次升温,距离现在大约是一年多的时间。但我觉得一个重要的政策,好像房屋的政策,不能说今天有事发生便立即改政策。这样做对於很多事情、对於市场的信心是不够和负面的。我们要照顾想买楼的人,尽量帮忙,好像我们现在所说,每年兴建五千个居屋。但最好不要忘记,香港有百多万的业主,一定要照顾他们的问题。如果将政府的政策朝令夕改,使市场价钱突然波动,对他们的负面影响更大。当然,现时我们的市场已趋於稳定,因为我们做了一连串政策,由那时开始,关於按揭、制止炒卖措施,已使市场安定下来。我觉得,在冷静的期间提出政策,是适当的做法。当然你可以说,六个月前做会否更好呢?一年前会否更好呢?现在回想,可能是也说不定。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这些重要政策,特别是房屋政策,(经历过)二○○二年、二○○三年,如果没有充分心理准备,影响会很大。负资产大家记得,情况很厉害,所以我们一定要小心行事,使各方面利益得到平衡。一方面照顾想买上车盘的人,让他们得以安心;照顾香港百多万的业主也同样重要。

记者:居屋方面,未来几年平均,每年都不会超过五千,第一年只有二千五百,还好像要到二○一六年才可以供应,但你有没有计算合资格的申请者有多少?这样的需求够不够?还要多等多少年?还有相关的问题,明明复建居屋就复建居屋,你又要改名为「新居屋」,是不是当年你叫停居屋仍有心魔、有阴影?

行政长官:居屋就是居屋,但今次的居屋计划是有修订条件,特别是在订价方面和转售方面有新的限制和制度。要这样做的理由,亦详细说明,所以很明显是居屋的制度,但跟以往居屋的条件有所不同,分别就在这里。

记者:供应的问题?

行政长官:供应多少才够呢?香港以往长期在市场的新楼吸纳量都是二万多,这么多年来都可以见得到。现在我们所讲的,起码私人屋宇有二万,另外居屋内有五千,我觉得是一个中肯的数字。根据我们目前估计,可以适应市场的要求。那为什么我们开始时说二万多,然后去到六万多,原因是我们土地的安排,短期间内不能大量生产土地,但我觉得平均来说,五年是足够的。每年五千,将来几年我们是做得到的。

  首先我们香港人需要什么呢?是需要信心,需要一个清晰的政策,知道怎样做,知道怎样去投资。买楼不是今天买,明天卖,像菜一样,不是这样的。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生人中最重要的投资,不是等待一个月、两个月就有很大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一个好的政策,让我们可以安定,安心去做。另外,你不要忘记,居屋方面我们已加快程序,在五年内生产出来,「置安心」计划亦会出台。我们逐步见到市场内帮助不同的中产,应付他们房屋上的需求。

记者:想请问一下,刚才你对於贫富悬殊好像很有感慨,但我们看回实质,以往不多受惠的三无人士,很想政府帮助那些,是继续没有什么受惠的。其实是否这些人士你觉得不值得帮呢,还是因为其实贫富悬殊,你无什么策略,所以没有什么新的政策推出呢?

行政长官:贫富悬殊是我们资本主义必然的产品,我说了很多次。香港处理这问题,已经以多元化的方法去做。首先我们有一个很健全的安全网,有综援制度。另外,我们要照顾基层市民的衣、食、住、行。但你见得到,我们在居住方面,今次的房屋政策有充分对基层的照顾。食方面,我们在供应方面,食物银行亦有补助。行方面,我们的交通津贴亦已经实行。在医疗方面,我们亦有很大的进步,保障到基层市民的需要。教育方面,我觉得是最重要的,培训能够提升基层市民的生活。我们每一年总开支百分之二十二点五,都是投放在教育培训方面,就是为促进我们香港市民的流动,使今天的穷人不是明日的穷人。再培训方面,你见到我们再培训局所做的工夫已经不少。我们现时有十三万个学额在再培训里面,九百多种的课程,三十几个行业都可以照顾得到。换句说话,我们香港基层的工人,可以透过这些计划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每一方面,我们都照顾基层市民的需要。我们现时做的工夫,譬如经常性开支,(只要)有空位,我们将资源全部放在基层的福利和医疗上。我觉得,我们在资本主义下,可以照顾到基层市民的需要。我所谓的感慨,就是在这方面一定要继续努力,知道这些永远都不会足够。因为奉行资本主义,一定会有贫富差距的问题出现。我们容许最能干的人来香港,另一方面,我们每天有一百五十人单程来香港,这个贫富差距一定会继续存在。最重要是,刚才我所说的,就是今天的穷人,我们要想尽办法,不要变了明天的穷人,不要隔代贫穷。这个做得到便最好。这个是我们现时做得到的,社会的流升率还是够的。我们现时投放在教育及再培训方面,是见到成效的。

记者:在你民望低迷兼之前也为房屋上的缺失「认衰」之时,你有两位曾班子的成员,唐英年及梁振英先生先后在《施政报告》前「跳船」备选。有些评论觉得他们不肯为你「执手尾」。作为现任特首,你自己觉得他们这两位有可能有机会接班的人会否不够义气?无甚承担?譬如他们没有你奋斗到最后一刻的精神的人,会否不是你心目中接班的人选呢?

行政长官:我已说了很多次,不好意思,我作为行政长官,对於任何参选行政长官的候选人或备选人,都不应该作任何的评论。对公众不公道,对有关人士亦不公道。我只想说两句话,我认识梁先生及唐先生很多年,他们两位也是对社会有承担的人,我很相信他们是真正想投身社会服务。

记者∶不谈他人,不如谈谈你。对於任内的表现,你多番说要留给市民去评价。但其实你与香港人度过了七个年头,香港人很想听听你怎样看你自己的施政,你有没有做好这份工,你觉得任内的代表作或有什么失误是你比较深刻的,以及接下来的八个月你还想为香港做些什么?

行政长官∶我今日勾划出来的工作,短期的、中期的、长期的,会在我余下的任期内,不单止我,我所领导的班子亦会很忙,一定会完成这件事。事实上,短期政策要落实,中期政策要具体化,长期政策一定要做好准备工夫,我相信我们会忙到最后一分钟,亦不会忘记这件事。但是正如我刚才所说,我做公务四十多年,尽量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对得住自己,对得住香港人。我未曾试过做过一件违背良心、违背香港人利益的事。当然评价不在我,是香港人的事。有时觉得自己做得好,市民未必觉得你做得好。但每一次我都是「有则改之,无则勉之」。每一次对我的评价,我都会反思发生什么事。这几年我都这样做,直至现时都是这样。我很相信香港人。这几十年最大的动力是参与公务员工作,以及公职人员的工作,最后未曾有一次气馁的原因,是我信任香港人,我爱香港人,亦爱这个地方。

记者:其实今次见到你的《施政报告》,都有不少的篇幅谈到未来挑战,你亦抛下了一堆的问题,说到未来都要探索,包括行政改革、福利可携性,甚至乎其他如政府在经济角色上面的。你对於这些可否分享自己的看法,有没有什么见解是可以解决你抛出来的问题?

行政长官:我想要留待下一次再讨论。我觉得今日要讲的已经很够。今日的演辞是两小时,说得快才可以两小时说完,到一时才完结。另外,我要说的已经在后面几段很精简的说出来。

  这些虽然不是我在○七年对香港人的承诺,但经过这四年多的洗礼,觉得这些问题真要以长远解决。特别是你说到福利可携性的问题,我们今次已经做了一些,但我很希望可以做得更多。

  但是里面要牵涉的东西不少,有法例、资料分配的问题,很多实际问题和监察问题。但不能阻止我们面对,一定要长远来看待。

  我还有几个月,离开时再谈吧。

记者:想问一个跟广东有关的问题,是人口政策方面的。你提及跨境学童主要是广东的,会过来补充香港的新血液,亦有提及广东计划支持长者回广东养老,这两个政策加在一起,有否从广东输入新血,之后将老年人口输出去广东的动机和嫌疑?

行政长官:最重要的是这并不是政府的行为,这是市民的行为。他们作出自己的选择,好像内地有些夫妇来港产子,因为有特别的诉求,喜爱香港的设施,但(根据)香港的法律,这些小孩是香港的小孩,我们必须想想如何照顾他们。现时根据我们的调查,这些父母对於这些孩子日后回港就学或就业,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说十多岁会回来,有的会较迟回来,在这方面我们要深入研究。人口政策委员会一定会作出检讨,我们有什么结论,一定会与广东省一起协商处理。

  我们与广东省的关系十分好,在多个基建和政策范畴,都可以轻易解决。但这些出於市民自愿,政府只能尽量配合。老人家回乡养老也一样,是香港老人家的选择,如果他们认为那里的生活更好,因为环境更好,住的地方更宽裕,而现时粤港合作的交通网这么发达,他们的家人前往探望,到广州和到粉岭探望都差不多,动身可以即日来回,我觉得这亦要方便老人家。这是自然流动,两地政府的区域发展,特别是粤港合作,会有许多流动。货物会流动,资金会流动,人口也会流动,而且流动是双向的。我们两地政府的领导都必须为这件事详细计划筹备,但这必须要适应个别人士的需要和选择。

记者:之前中产说,你一直在帮那些基层是不公道。今年也是,帮很多基层拉近贫富悬殊,或帮了他们之后,中产的声音都开始大,因为有报章也说,其实有些基层整体可用的开支还多於中产。其实这方面你看法如何呢?或者有些什么可以给下届政府?

行政长官:我们每一次的《施政报告》、财政司司长做的《财政预算案》,都针对最艰苦的市民,也就是基层市民。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如果我们需要一个和谐的社会,要各人做出本身的贡献,就一定要应付到最急切的需要,往往最急切的需要是集中於最基层的市民。所以,我希望香港其他的市民不论富有或是中产,都要明白我们在同一社会生活。同一条船行驶时,应照顾其他乘客,使各人能够安全、安稳过活。所以,我亦相信中产亦都能照顾到这件事。我相信大部分中产都明白这道理。但这个都不是香港的特别现象。每一个社会,都会面对同样情况。还有,今次我说过,如果来年真的有问题的话,财政司司长会在《财政预算案》中,特别在税收部分,(看看)采取何种策略。这个特别是针对中产的人士,包括中小企及中产人士,在税收方面是否需要纾缓呢?我很相信财政司司长会用心做的,我们一定会多些交代。

记者:很多市民都好关注下届特首的问题,看看你有何接班人选。我想问问,你作为现届特首,你如何看待辞职考虑参选的前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先生的绯闻呢?你觉得如果他有婚外情,是否适合做政务司司长、甚至是参选下届特首呢?

行政长官:我刚才已经说过,对於任何参选人,我作为现届行政长官是不适宜评论的。这样对任何人都不公道,对选民不公道,对香港人不公道,对有份的都不公道。关於唐先生的事,唐先生已对各位交代了。好吗?

  多谢各位。

  我特别想说一句,今日早上我去圣堂时,正是滂沱大雨。我见到新闻界的前线工作者,有些不怕淋雨,全程守候,明知我在圣堂里一定不会说什么,但还是来了。

  还有,见到几位负责拍摄的新闻界同事,下雨时没有遮挡的,给淋得湿透,我心里很感动。这是香港人的专业精神。很多谢你们对我这份《施政报告》的重视。我佩服你们的专业精神,你们也反映出香港人拼搏的精神。多谢。

(请同时参阅谈话全文英文部分。)



2011年10月12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21时18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