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政务司司长、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行政长官办公室主任会见传媒谈话全文(附图/短片)
******************************

  以下是政务司司长林瑞麟、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谭志源、行政长官办公室主任梁卓伟教授今日(九月三十日)在添马行政长官办公室地下大堂会见传媒的谈话全文:

政务司司长:各位媒介的朋友,大家好。今日获得行政长官提名,并且获得中央政府委任为政务司司长,这是一个荣幸,亦是一个责任重大的任命。在这个新的岗位,我会尽心尽力、竭尽所能,为香港社会和市民来服务。在未来这九个月,有好几方面的工作,我需要努力推动。

  首先,我会致力按照行政长官的《施政报告》,落实一系列社会、经济、民生的事宜,亦会尽心竭力按照行政长官的参选纲领和以往多份的《施政报告》,落实当中的承诺。

  第二方面,作为政务司司长,我本身亦都有好几方面的工作要推动,这包括:西九、「十二五」规划、粤港合作、人口政策和关爱基金。特别是透过关爱基金,我希望可以关心香港的基层市民,以及为他们做一些实事。

  而第三方面,我会努力确保我们第三届的特区政府和第四届的特区政府,能够顺利过渡和衔接。

  香港特区已经成立了十四年,在过去这十多年,我们共同经历过一些很关键的时刻,包括在九七年的顺利回归,九七之后的亚洲金融风暴,其后的经济复苏,政改的讨论和去年就二○一二年的政改方案达到一人两票的共识。

  所有这些经历都显明,香港社会既有理想、有自信,而香港市民亦是实务和有决心、实事求是,让香港进步的。我很愿意继续为香港社会服务。

  在大约六个月之后,新一任的行政长官就会产生。而在新的一个五年任期,香港社会、我们大家就要共同努力,要将二○一七年普选行政长官的落实,变成一个事实,亦藉此为在二○二○年普选立法会铺路。

  在余下的九个月,我们第三届的特区政府,会努力将各场的选举办好,包括区议会、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的选举准备。我们总体的目标就是要为最终达致普选创造有利的条件,亦都让一国两制发展到一个新的、有盼望的阶段。

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各位传媒朋友、各位现时收看电视新闻的市民,大家好,早晨。

  我首先要衷心感谢中央政府和行政长官的信任。获任命为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我感到无比光荣。我同时深刻明白我将要处理的工作极具挑战性,难度和敏感度都极高。我更加提醒自己我今日所接任的不但是个职位,更是社会各界对我的交托和期望。我在未来的日子里会努力争取市民大众对我的信任。在这里我以大概两年前我所讲过的一句说话来表达我现时的心声,就是我会尽心、尽性、尽意、尽力,以谦卑的态度服务香港市民大众。

  我亦要借今日的机会多谢在过往两年多以来与我共同奋斗、合作无间的特首办团队的同事。今日我以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特首办。

  我会竭力完成本届政府余下任期需要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处理的工作。展望新的工作岗位,包括以下六方面的重点:

  第一,依法处理好区议会选举、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选举、行政长官选举,以及为明年九月举行的立法会选举做好准备工作,要确保这数场选举都会在公开、公平和诚实的原则下顺利举行;

  第二,我会与新选出的区议会和社会各界共同商讨跟进取消区议会委任议席的问题;

  第三,就立法会议席出缺安排相关的问题,我会仔细和谨慎地研究谘询期所收集到的各种意见。在适当的时候,我会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第四,跟进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CEPA、《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和发展前海等一系列有关促进香港和内地经济融合各方面的具体工作;

  第五,继续推进香港和台湾在经济、贸易、文化、旅游方面进一步的合作和交流;及

  第六,争取有关加强保障个人资料私隐的条例修订草案能够在本立法年度在立法会通过。

  要完成上述的工作殊不容易,但是我深信局内的同事一定会和我一起紧守岗位,全力以赴,争取市民大众和立法会议员就我们各方面的工作给予体谅、理解和支持。我更希望各位传媒朋友能给我多些鼓励、支持和指导。

行政长官办公室主任:传媒朋友,你们好。今日很荣幸接受任命,成为第五任行政长官办公室主任。我首先感谢行政长官给我的信任,亦明白到责任重大。我会秉承之前四位主任,为特首办工作,建立良好的基础,竭力协助行政长官施政,服务市民。

  行政长官办公室专业的团队,将会协助我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投入新的岗位。我们首要的任务,当然是未来两个星期将会发表的《施政报告》最后阶段的筹备工作,确保现届政府继续有效施政,并顺利过渡到新一任的政府。

  在新岗位上,我会继续虚心聆听社会各界的声音,更特别关注普罗市民对政府施政的意见,同时我亦热切期待继续与立法会、区议会、政党政团、公民社会,以及不同持分者加强合作,共同为广大市民谋福祉。

  最后,我要感谢周一岳局长的提携及指导,同时我要向食徖局、渔护署、食环署、徖生署、政府化验室和医管局,一直与我共事的同事致敬。他们每一天都克尽其分,以无私的精神去服务香港市民,亦共同协助香港克服了例如三聚氰胺、马尼拉人质事件、福岛地震、人类猪流感等引发的危机。我可以预见,未来的工作将会挑战重重,但是我可以承诺,无论面对逆境或顺境,我与行政长官办公室所有同事,都会紧守岗位,以服务市民为己任。

记者:因为唐英年辞职而你替补为司长,你觉得是否过渡的司长?

政务司司长:我们在《基本法》下,每一个的任期都是五年,而作为其中一位的主要官员,我们整体的责任是要确保我们对香港社会的承诺,对市民的服务得以延续下去。作为一个政治委任的官员,我们间或要走马上任,这是一个实际上要处理的情况。我深信行政长官作出这个提名和中央政府作出这个任命,他们已经通盘考虑过。在未来的九个月,我会竭尽所能为香港做完需要做的事。如果谈政治,一个星期已经是很长的时间;如果九个月,在政治上的发展,其实是以年计。

记者:(中央的使命)

政务司司长:我们作为政治委任的官员,做好当下的事,而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在这个五年任期,好好、完整地做完它。同时,我跟大家刚才已经说过,在未来这九个月,虽然时间比较短,但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是很关键的。有几场的选举要处理好,我们要确保第三任和第四任的政府要顺利交接和过渡。还有一系列行政长官在他的施政纲领,以及他各个的《施政报告》承诺了为香港社会努力推动的事。所有这些社会、经济、民生、政治的事宜,我们都要办妥,努力落实。

  同时,今次在二○一二年这一届,是第一次香港在九七回归之后,我们有一个正式的两任政府交接。因为大家记得,在二○○五年的时候,董建华特首退,而曾荫权特首上,那一次,我们的时间很短,同时我们整个主要官员的班子,基本上是延伸下去的。

  但是今次,因为行政长官曾荫权先生已经连任一次,所以在下年他退任之前,我们有这个第四任的行政长官选出,我们需要为他安排一个过渡办公室,就有些像我们在九七年的时候,顺利回归那一套的安排。但因为现时香港特区已经成立了,我相信这个第三任和第四任的过渡是会较容易安排的。

记者:......有没有信心扭转民望?抑或你视民望如浮云?

政务司司长:不论民望高与低,对我们主要官员、对我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提醒,就是要继续努力为香港社会、香港市民服务。在过去大约十年,我确实需要处理不少比较富争议性的问题,例如政改、选举等等。因为要处理这些比较富争议性的问题,我们自己要很坚定、很有决心地为香港解决问题。在未来这九个月,我会以同样的态度来服务香港社会,希望香港社会各方面有所进步。

记者:你之前做政制事务好像为你树了很多敌人;你现在做司长,那你会不会致力去改善与他们的关系,尤其是泛民,还是......

政务司司长:首先,香港社会是一个自由、开放、多元化的社会,所以在议会内外,我们与政党,大家有不同的意见,甚至间中有些争拗,这是很自然的,亦是在一个开放社会,我们要进步,是有必要的。但是争拗归争拗,我们依然是可以有进步的。大家会看到我们在二○○七年订了普选时间表,二○一七年普选行政长官,以及二○二○年普选立法会,大家整体上都接受。虽然有党派依然认为可以早些,但亦看到去年我们做二○一二年政改方案的时候,其实我们在议会内外,有一个跨党派的支持,亦不单是建制党派,泛民党派亦有支持。所以政见不同是一方面,但是我们求同存异的心态,不论在政府方面,或在政党方面,都已经慢慢在孕育成长,由现时跑到二○一七年、二○二○年,这个求同存异、为香港做实事的心态,我希望在政府方面,在党派方面,我们继续落实,继续让它成长。

记者:心脏方面?

政务司司长:其实在今年四月我接受了心脏的手术,通了一条血管。之前之后,我和亲戚朋友说,通常如果要通这些血管,一个支架数目不算多,有很多心脏有这状况都起码要三几个支架,我觉得是颇好,及早发现有这个情况。而通了这血管后,其实血气的运行好了,人精神了。我今后继续注意饮食,多跟太太一起去行山、做运动,我相信工作的压力是会应付得来的。还有,在政府已工作了三十多年,大体上每方面的政策和背景都认识,所以要「上手」希望不是太难。

记者:你的任期只有九个月,下任特首有权决定下任政务司司长的人选。假如他不选择你,你会否难堪和是否愿意做下一级的局长呢?

政务司司长:首先我们接受政治任命,我们是很明确的,是五年一任的,与提名我们作为主要官员那位行政长官是共进退的。既然接受政治委任,接受五年的任期,我们自己就完全有这个心理准备,服务完五年便告一段落。所以大家关心下一届那个行政长官的选举,以及他有什么班子呢,这是大家很合理的一个期望。这个问题,在未来的几个月,大家可以有很多机会问各位准候选人。而至於我们第三届的特区政府,我们的责任,就是要维系好这个制度,让这个一千二百人的选举委员会顺利诞生,和做好在明年二、三月期间,这个第四任行政长官的选举。所以,制度已经形成,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将来出现的候选人。

记者:(有关填补立法会议席空缺安排公众谘询)

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正如刚才我在开场发言提到,公众谘询刚在九月二十四日完结,现在局内同事正在梳理所收到的意见。据我初步的掌握,都有不少的意见,而这些意见也是各式各样的,需要一些时间整理,再把谘询报告尽快向公众交代。就我自己来说,我今日才开始就任,所以我需要一些时间仔细和谨慎地看各种各样的意见。我相信我会待适当的时候才就下一步的工作提出建议。

记者:就民望偏低,林司长提到与处理一些富争议性的问题有关。你处理这些政策的时候,手法和林司长会否有分别?还是你觉得做这些富争议性的问题都是会拖累民望?

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我认为这包括两方面。第一,政府一向的政策都是集体的决定,政策亦有其延续性。我相信市民都希望,政府的政策能够有一定的稳定性。我们的重大政策,包括刚才你所提到的事情,相信都要行政会议去决定。作为负责的主要官员,我们都有共同责任听取市民的意见,考虑最新的情况,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提出意见。

  第二,刚才你提到个人民望的事宜,我有一句说话经常用以勉励自己──以出任公职来说,这么多年来一定有起、有跌。在顺境的时候,我们要学懂感恩;在逆境的时候,我们要学懂忍耐。我相信这座右铭,会帮助我做好手头上的工作。

记者:(长处)

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第一,林司长的能力一定比我高。第二,不要「人比人」,刚才我也说过,政策是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个人风格或者有少少不同。我相信同一番说话,大家表达的方式说不定可以不同。各位传媒朋友认识我多年,知道我大概是怎样说话的。在做了两年特首办主任后,现时有多些机会跟大家见面。我相信日后有很多的机会,可以就譬如你关心的问题再详细谈,亦趁此机会可以听听你们给我的意见。

记者:林司长是这个替补机制的最大受益者,升职了。你接手做了局长后,会否再碰这个「烫手山芋」?还有,你的处事手法不同,一般都认为你是「柔」些,会否有助你处理这么敏感的政策工作?

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我在过往两年做行政长官办公室主任的工作,也曾协助行政长官处理几项政治争论比较大的议题,包括政改方案,以至今年年初的时候,譬如交通津贴的落实,甚至是财政预算案的修订等。在这过程中,我都与不同的党派沟通,希望在当中能够找到一些平衡的地方,令各方都接受:市民可以接受,在立法会亦能够通过。我会继续秉承这份精神和做事的手法。

  刚才我亦说过,接任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有不少的事情,特别是政制方面的事情,都是很敏感、难度亦很高的。我相信要成事的话,一定要有很大的耐性、很大的智慧、和很大的──如果容许我说──很大的恩典才能成事。我希望在这方面我能够帮助到行政长官做好这份工作。刚才你说九个月不是很长,但其实九个月是颇长的。

记者:做了特首办主任后,会继续在政坛发展?还是回大学教书?

行政长官办公室主任:刚才司长也好,局长也好,都说过九个月其实不是一段短的时间。我相信现在最重要的是做好未来九个月的事。我刚才也在开场稿向大家交代了,有很多事等要去做,希望现在专注做好余下任期,尤其是司长也说了,是我们回归以来第一次所谓「两任政府正式的交接」,所以在这方面,我相信工作会非常繁重。

记者:......

行政长官办公室主任:我在过去这三年多以来,在局里面和直辖的部门、医管局,和这么多位同事的感觉是,公务员团队是一个非常专业,大家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

  我相信在过去这三年,亦都见得到,尤其是在第一年上任,有不少的,所谓引发比较大的事件。从我上工第一天,我好记得是○八年九月十八日,我刚上工的那一早,就是这个三聚氰胺事件开始;至第一年尾,就是○九年的人类猪流感,全球的流感大流行。

  在这些事件里面,教懂我如何去和局内、局外和部门,不同的同事一起去做好,大家共同的一个目标,而那个目标也非常之简单,是希望可以把任何的危机减到最低,是把市民的福祉摆在第一位,以及保障市民的公众健康。

  我相信如果在特首办里,亦都有一队非常非常之优秀和专业的同事,我刚才已在开场稿交代了,我是非常有信心,他们会在最短的时间去协助我,去理解所有我应该要去理解的事情。而最近最近的就是未来这两星期,就是要做好最后阶段《施政报告》的准备工作,在这方面我是有信心的。

记者:你加入政府三年,就做到这个位,你会否觉得自己坐了白金升降机?还有当初副局长加入政府时都是给人骂的,现在会否有吐气扬眉的感觉?

行政长官办公室主任:我相信在当初任命的副局长里面,其实都有好几位同事,都是和初头的任命做副局长职位都已转职。所以我相信作为整个政治任命团队的其中一个成员,在不同岗位有不同需要。而在这个时刻,我们看到特区政府亦有一些人事变动,而得到行政长官的信任,觉得我可以帮到他,来到特首办。我希望不会令除了行政长官失望外,亦更加不会令市民失望。

(请同时参阅谈话全文的英文部分。)



2011年9月30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9时21分

图片 图片 图片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