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香港艺术馆展出名家书法介绍中国「帖学」传统(附图)
*************************

  我们小时候经常写「习字帖」,然而,我们对「帖」有多少认识?原来这种临帖学书法的风气在中国已流行了逾千年,并形成了后世称为「帖学」的传统。

  香港艺术馆今日(八月十九日)起至明年六月三十日,举办「帖学的世代─馆藏书法作品选」展览,特别从馆藏中精选了逾四十幅历代名家的书法作品,让观众认识何谓「帖学」,并从中窥探千年以来临帖风气对中国书法发展的深远影响。

  「帖」原指用毛笔写在小绢帛上的文字,亦即书信、便笺,统称「尺牍」。东汉(二五至二二○年)后期,中国的书写工具发生革命性的改变,「纸」渐渐取代绢帛和竹简,成为主要书写物料。毛笔在纸上留下自由飞动的笔触,大大增强了书写的表现性。及至魏晋时代(二二○至四二○年),以行、草书体作尺牍风靡了当时的文人,书法亦成为艺术表现的方式。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及其儿子王献之所形成的「二王」书风经过历代流传后渐成主流,他们留下的书翰主要是信札及便笺。因此,晋人书迹可以说是帖学的源头。

  及后至北宋(九六○至一一二七年),太宗赵光义肆力搜求先贤名迹,并精选作品刻印成历史上首部皇家编定的书法帖本──《淳化阁帖》。《淳化阁帖》可说是刻印书法作品集的鼻祖,后世不论朝野所刻印的书法集,皆称「帖」,临帖亦成为往后千年书法学习的不二法门。

  是次展览包罗香港艺术馆虚白斋藏历代名家的书法作品,如赵孟俯的《行书庶子泉石篆诗》、文征明的《小楷落花诗》、董其昌的《行书大唐中兴颂》、王文治的《行书题湖楼请业图诗》等,以及倪元璐、王铎、刘墉、于右任及台静农等的真迹。此外,展览亦展出香港艺术馆其他相关馆藏,以加深观众对中国书法的认识。

  香港艺术馆位於九龙尖沙咀梳士巴利道十号。开放时间为星期日至三及星期五上午十时至下午六时,星期六上午十时至晚上八时,逢星期四(公众假期除外)休馆。入场费十元,全日制学生、高龄人士及残疾人士半价优惠,逢星期三免费入场。

  有关展览资料,欢迎浏览香港艺术馆网页www.lcsd.gov.hk/CE/Museum/Arts/chinese/exhibitions/exhibitions01_jul11_03.html,或致电二七二一 ○一一六查询。



2011年8月19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9时08分

图片 图片 图片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