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教育局局长就「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动议辩论的总结发言(只有中文)
******************************

  以下为教育局局长孙明扬今日(六月十六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动议辩论的总结发言全文:

主席:

  多谢各位发言的议员。

  我希望在此重申,在中、小学推行德育及国民教育科,是希望达到六个目的:

(一)配合社会发展  优化课程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和国家,个人的品德情操是作为良好公民及国民的关键。所以,德育及国民教育,是我们应当重视的课题。

  学习应当以人为本,所以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课程旨在提升个人品德及素质,这宗旨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自二○○一年起,德育及公民教育已列为课程改革的四个关键项目之一,《新修订德育及公民教育课程架构》亦已于二○○八年增润其内容,以生活事件培育学生的正面价值观及态度。

  自从香港回归,我们下一代与国家的发展已不可分割。由二○○七至二○一○四个年度的《施政报告》中,行政长官亦提及政府会加大力度推动国民教育。在回归14年后,我们相信现在是合适的时候进一步加强国民教育,提高年青人对国家的认识、认同,以及承担精神。

  学校向来重视德育及国民教育,并在这两方面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设立,是配合社会及课程发展,提供一个有系统、富弹性并具备延续性的课程,进一步优化课程,确保学生能获得均衡和充足的学习经历,培育学生的品德及国民素质,建立个人抱负和理想,对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作出承担及贡献。这学科的开设,并非由零开始,而是在现有基础上优化课程设计及推行策略,从而达致有效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及态度。

(二)重视核心价值及普世价值

  有议员担心,推行德育及国民教育科,与本港奉行的核心价值和普世价值,有所矛盾。我们可以清楚的表明,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课程理念,重视全人素质的培养,学习目标蕴含核心价值及普世价值,包括:「坚毅」、「尊重别人」、「责任感」、「国民身份认同」、「承担精神」、「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学生能藉讨论、反思和体验以培育价值观,并扩阔他们的视野及提升批判思维。

  刚才有不少发言的议员担心,推行「德育及国民教育科」,会出现「洗脑」的情形,其实有几位议员都已清楚解释为何这不是「洗脑」。我谨此再次申明,本科课程以培育学生的品德及国民素质为宗旨,并且着重培养多元多角思考,从不同观点以理解及分析问题,协助学生就相关事件或议题进行思考辨论,作出情理兼备的务实判断,并建立情怀,思考对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可作出承担及贡献。从本科的课程设计,已充分显示本科课程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并非以传授知识为主,更不存在「灌输思想」。不得不提的是,香港是一个资讯发达自由及多元社会,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每天都会从不同渠道接收不同资讯。我们不相信学生会被个别课堂「洗脑」,而老师亦有足够的专业能力促进学生多角度讨论。

  亦有议员担心,推行「德育及国民教育科」,会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选用的教学题材,加以限制。大家无须有此忧虑。本科重视培养学生正面思维、价值观及态度,教师可以自由选取合适的学习内容、材料及方式,例如采纳与个人、社会及国家相关的生活事件或时事议题作为学习材料,与学生自由讨论,提升思考及判断能力,照顾学生「情感」及「理性思考」的发展。总之,本科以达致本科的整体课程目标为主要考虑,教师不需回避任何教学题材或议题。

(三)与各学习领域及学科相辅相成

  有议员担心,德育及国民教育科,与中、小学个别学科的内容重叠。现实上,各学习领域及学科已提供相关知识基础,例如国家的历史发展、地理、文化艺术等等,可促进学生就相关议题或事件进行讨论和反思,并作出价值判断。此外,相关学习活动,例如:义工服务学习、内地参访交流,生活化和有趣味的学习活动等等,加深学生对不同生活范畴的认识及反思在不同生活范畴的身份认同,培育正面价值观及态度,以及理性思维,成为一个负责任、有承担的家庭成员、公民、国民及世界公民。因此,本科拥有其独特地位和特色,与其他学科相辅相成,达致整体课程目标,并不能单靠现行某一学科如通识教育科或其他学科可以完全取代。

  也有议员担心,推行本科,是否意味政府以国民教育,取代公民教育。事实上,在课程谘询文件已清楚说明,本科不会取代任何一科。正如刚才我在开场发言提及,课程应视作一个整体,各科之间互相扣连和配合。成立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能够进一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使能更有系统地培养学生的个人品德及国民素质,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因此,本科课程能配合学校推行的公民教育,加深学生对社会、国家和世界议题的了解,从而建立他们在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五个范畴的身份认同,并愿意承担责任和作出贡献。

  也有议员提出,教育局应规定中史为初中必修科目,透过学习历史,特别中国近代史,提高学生对国情的了解。教育局一向十分重视中国历史教育,回归前不少开设非主流课程的学校并没有开设中国历史科。有见及此,课程发展议会在二○○一年不但规定所有学校的初中必须修习中国历史及文化,也要求课时约占总课时的百分之五。现行的初中及高中中国历史课程,亦已把近现代史列为必修部分,强化国民教育所需现代国情的知识基础。我们就此已解说很多次,我在这议事堂也谈过很多次,希望各位紧记这点。

(四)课程富弹性 灵活的学与教

  也有议员提出,学校现时工作繁重,为何还要再推出一科,加重教师和学生的工作负担。希望大家可以理解,德育及公民教育是课程改革的四个关键项目之一,一直以来,香港中小学校已运用课时及以不同形式,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例如:德育及公民教育课、班主任课、生命教育课、宗教教育课等。本科乃建基于以往基础,为学生提供有系统并具备延续性的学习经历,学校可以按校本和生本的需要,善用已有资源及调适课程,提升学与教成效。本局亦会提供各类型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资源网站、生活事件事例、教师专业培训课程等,致力支援教师推行此科。在教授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课程时,我们鼓励教师灵活善用适切的教学策略,例如:价值讨论、个案分析、角色扮演、专题研习等,让师生以开放、理性的态度进行对话与讨论。此外,本科课程鼓励教师采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并可因应学校和学生的需要而作出调适,以促进学习成效。

  本科课程不会只限于让学生认识事情的一面,例如在国家范畴的学习目标,包括认识国家发展面对的困难、挣扎,以及值得关注及改善之处,包括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忧患、成果、挑战、可以改善之处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等等,藉此帮助学生以多元多角、不同观点,作出情理兼备及务实的判断,增进国民身份的认同,为推动社会及国家的发展而努力。

(五)持续专业支援 推动学科发展

  也有议员担心实施「德育及国民教育科」教师缺乏支援的问题,我们会就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课程,提供一系列支援措施。培训方面,我们会持续为各持分者(包括:学校领导、中层管理和前线教师)举办各类聚焦及系列式的专业培训,例如:学校领导、课程管理、学与教、学习评估、学与教资源运用、相关知识增益等,以提高教学团队的专业能力。

  学与教资源方面,我们会持续发展各种优质的学与教资源,包括教材套,以及多媒体资源(例如:资源网站、教育电视、影音光碟等),亦会提供一系列生活事件教案,以支援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成效。此外,我们亦会继续提供「德育及公民教育津贴」,协助教师规画有关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学习活动,提升学与教的成效。

(六)多元化评估 促进学与教成效

  有议员关心将来实行「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后,如何对学生在有关方面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估。我们不会为本科设立公开试的评估模式,也不会要求教师就学生在「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学习成果打分,而是着重为学生提供发展性的回馈,教师需要协助和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并使学生透过培养及实践正面的价值观及态度,建立积极人生的信念。此外,我们鼓励教师在学习不同阶段进行评估,并采纳多元化策略,为学生提供具描述性及方向性的评语,协助学生掌握改善的方向,自我完善。另外,我们亦鼓励各持分者共同参与,藉不同方式展示出来,彰显学生于本科的学习成就。同时,教育局会透过各种方法,例如:校访、学科视学、外评、相关研究等,评鉴本科推行的成效。

总结

  我刚才简介了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课程宗旨、理念及相关推行建议,我们会继续广泛谘询,从不同渠道收集各方的意见,然后交由课程发展议会辖下德育及国民教育专责委员会详细讨论及跟进,以便修订本科课程,拟订更适切的安排及支援措施。正如我于开场发言时指出,一个多月来谘询收集得来的意见显示学界及社会普遍支持开办「德育及国民教育科」。我们会就建议及关注的事项去优化推行本科的细节安排。

  主席,感谢各位发言的议员,为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课程提出宝贵的意见。多谢主席。



2011年6月16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7时34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