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香港四项传统活动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今日(六月三日)表示,很高兴得悉本港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龙舟游涌、大坑舞火龙和香港潮人盂兰胜会,成功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特区政府将与活动的主办团体密切联系,落实具体措施,以保护、推广和承传这些文化遗产。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于二○○九年九月向国家申请将该四项目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是次申报的四个项目,皆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界定的「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类别。

  曾德成说:「有关项目都具有鲜明特色和文化价值,在现代化都市中,仍能在地区社群内世代传承,并继续发挥凝聚社区的功能,实在难能可贵。该四个项目成功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显示它们的文化价值得到肯定和认同。」

  「特区政府会继续致力保存和推广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鼓励民间参与,令香港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

  曾德成续说,特区政府现正就全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预计于二○一二年完成,届时可根据普查资料制订香港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有助制订更全面的具体保护措施。

  成功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四个香港项目如下:

(一)长洲太平清醮

  活动已传承了百多年。据岛民相传,清代晚期,长洲曾发生瘟疫,岛民死亡枕藉。为求消灾,居民延请高僧喃呒,在北帝庙前设坛拜忏,超渡水陆孤魂,更奉北帝神像绥靖游行街道,之后,瘟疫果然停止。自此以后,岛民每年皆举办太平清醮,酬谢北帝神恩,保境平安。百多年来,长洲岛居民为驱瘟逐疫,保境安民,一年一度举办太平清醮,从未间断。节庆的丰富传统内涵,在居民持续多年的参与中,得以传承发展。

(二)大澳端午龙舟游涌

  每年端午节,大澳三个传统渔业行会,即扒艇行、鲜鱼行和合心堂,均举办传统「龙舟游涌」宗教活动。三个行会成员于农历五月初四早上划着龙舟、拖着神艇,到大澳四间庙宇「接神」,请出代表杨侯、天后、关帝、洪圣的小神像,接返各行会供奉祭祀,并于翌日端午节进行游神活动。仪式活动过后,会把小神像送返各庙宇。这项独特的祭祀活动已传承了超过一百年。

(三)大坑舞火龙

  活动亦有百多年历史。大坑本来是一条客家村,据传于一八八○年,大坑曾发生瘟疫,为消灾灭瘟,村民扎作一条龙,上面插满香枝,在中秋前后,即农历八月十四、十五、十六三个晚上,舞动着火龙绕村游行,以及燃烧爆竹,之后,瘟疫果然停止。此后,村民每年都进行三天的舞火龙活动,以保大坑合境平安。

(四)香港潮人盂兰胜会

  香港的潮籍人士约一百二十多万,他们积极传承潮汕的人文风俗。每年一度历时一个月的中元节,旅港潮人均举办盂兰胜会,于农历七月初一起举行,直至七月底止,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活动是祭祀祖先及阴曹无祀孤鬼,包括鬼门关、烧街衣、盂兰节忌讳、盂兰节神功戏、大士王、平安米、福物竞投等。



2011年6月3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7时34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