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就「落实『十二五』规划」议案总结发言(只有中文)
******************************

  以下为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林瑞麟今日(三月三十一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叶国谦议员动议辩论「落实『十二五』规划」议案的总结发言全文:

主席:

  很感谢议会内不同党派和议员都关心「十二五」规划的工作,亦在过去数小时的辩论中出谋献计,我就此要作数方面的回应。

  首先,回应余若薇议员和数位议员提到新的口头禅─「被规划」这三字。我要严正声明:香港完全没有出现「被规划」这事,我们在香港进行基建、社会政策,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都是按照《基本法》赋予香港的「高度自治」范围来处理。

  正如刘秀成议员所说,规划署较早前才公布了二○三○年香港规划大纲,而议会内每天都在审议特区政府建议的基建项目及为香港未来五年、十年或更长远发展事宜所订的各项政策范畴。所以大家很清楚这是怎么样的一回事,不可以一顶帽子─「被规划」三个字─扣下来就抹杀了「十二五」规划中可以给予香港的机遇。

  我们在过去数年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和中央有关部委争取香港在「十二五」规划中的一些描述能够表达和体现出来,整体目标是很明确的:我们要为香港在内地发展争取更大、更有利的空间。

  现时中央在「十二五」规划中已订明数个方向,首先,继续支持和提升的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我们目前已有很好的基础,可以在香港发展人民币服务,今后可有更大的发展、有更好的条件可以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

  另一方面,中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港澳专章》表明,香港在广东的「先行先试」措施可以逐步拓展至其他地区。自二○○三年后,大家可看到《内地与香港关於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为香港带来很多新的机遇。举例说「自由行」,现时每年有三千六百万旅游人士到港,当中六成来自内地,即超过二千一百万名人次。如果CEPA下这些「先行先试」的措施可以拓展至更阔的领域,对香港是完全有利的。

  第三方面,中央也明确表示愿意继续支持香港与内地省市继续拓展区域合作,其中特别点题的就是前海发展。我们希望前海的发展让香港的金融行业、专业人士及服务提供者在约十五平方公里的前海领域内,为内地、为香港在内地的发展,开拓一个新的三十年。过去三十年,我们共同见证了在内地─特别在南中国和沿海地区─的工业化过程已基本完成,现时是最恰当和最有利的时刻继续努力推动内地发展第三产业,而香港要参与其中。所以香港不单没有「被规划」,反而是有更佳的条件在内地争取发展机遇,以更好地、更有力地养活香港的七百万人口。

  李永达议员质疑,香港社会到底有没有关心「十二五」规划和比较广阔的讨论。中央政策组在二○○九年九月举行了「全球及中国的经济形势与香港未来发展研讨会」;在二○一○年十二月我们亦举行了「国家『十二·五』规划与香港未来发展研讨会」;大珠三角商务委员在二○一○年九月亦举办了「香港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定位研讨会」。主席,除了我们经常邀请香港和内地有关部门、学者和不同业界的代表出席这些研讨会,让大家在过去数年有机会在这些平台就「十二五」规划讨论外,在立法会内亦多次由议员提出动议,支持特区政府积极配合国家制定「十二五」规划及拓展区域合作。所以,回应李永达议员,我们这次讨论和配合中央作「十二五」规划,是完全有社会上和议会内外的基础的。

  李永达议员的修正案提到要复建居屋,梁刘柔芬议员亦就此提出进一步的修正案。特区政府较早前已提出了「置安心」计划,现正计划在青衣、沙田、钻石山、大埔、屯门和其他地区预留土地,提供合共约五千个「置安心」单位,希望有一千个中小型单位可於二○一二年接受预租申请,并可於二○一四年落实。第二个项目将位於沙田,相信关心房屋政策的议员都知道,负责房屋事务政策的官员亦已向大家解释过这些计划。

  黄成智议员建议我们要增加二百亿元经常性开支,梁家杰议员虽没有提及银码,但亦特别提到要增加经常性开支。我想向各位议员重申,二○一一/一二年度的政府开支经调整后现时预计会达三千七百八十二亿元,相比二○一○/一一年度的修订预算增加了七百四十七亿元,亦即百分之二十五,比二○○七/○八年度增加了超过六成。所以,如果在这背景下再次增加今年财政预算的经常性开支二百亿元,会导致赤字递增,这会对整体的财政管理不利,所以特区政府方面不准备支持。

  张学明议员提出他对修正案的修正时特别提到应否设立公共交通收费的稳定基金。我们可以向各位议员重申,公帑需要用得其所,要考虑有关建议的目的、协助对象、预期的成效和带来的影响等方面的因素。特区政府需要公平对待不同的公共交通经营商,亦要避免提供错误的诱因,影响经营商的节流力度和服务效益。我相信相关的政策局届时会就这项建议作进一步的回应。
 
  除了这些就修正案方面的回应外,我亦希望就刘健仪议员的修正案当中涉猎的范围有些回应,她的修正案的涉猎范围较阔,所以我会多用三、两分钟作出回应。

  首先,刘健仪议员非常关心中小企的前景。对特区政府来说,中小企一向都是香港重要的经济支柱。香港现时约有二十九万家中小企,占本地企业的总数达百分之九十八,雇员的人数超过一百二十万人。因此,特区政府多年来都采纳不同的政策,支持中小企的发展。我们希望「中小企业信贷保证计划」的信贷保证总额由目前的二百亿元增加至三百亿元,亦希望可以透过「中小企业发展支援基金」及「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继续为中小企在市场作出推广,及在提升竞争力方面提供支援。

  刘议员亦提及创新科技。行政长官在二○○九年十月为香港六项优势产业定下发展方向和计划。在创新科技方面,科研第三期的发展将会在今年下半年动工,预计可以在二○一三年开始陆续落成。政府会全面检讨「创新及科技基金」,优化审批准则和申请的程序。政府去年推出「投资研发现金回赠计划」,就是要鼓励企业增加研发的投资。在这计划下,企业从事应用研发项目的开支可获百分之十的现金回赠,适用范围包括获「创新及科技基金」资助的项目,以及企业与指定本地研究机构合作进行的项目。

  财政司司长亦表明会出任「创新及科技督导委员会」主席,希望更有力地汇聚产、学、研各界别的力量。我们会继续努力推动创新科技的发展。

  刘议员亦提及要避免双重征税的问题。我重申税务局会定期与国家的税务总局举行会议,商讨执行内地和香港间避免双重征税安排时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改革的方案。我们会继续反映业界的意见。

  就第三条跑道方面,除了刘议员刚才提及外,其他议员亦有提及,包括梁家杰议员。政府如果要进行大型的发展,要动用的资本是可观的,亦要兼顾对环境方面的影响,但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要维持这个优势是必然的。因此,香港机场管理局将会在今年稍后提出谘询文件,我们希望大家继续提供意见。

  大家都十分关心六项优势产业,特别是王国兴议员。但他指称这是「无帅领军」的情况,是言过其实,亦绝对没有事实的根据。我们不同的政策局负责不同的优势产业的范畴,环保局当然是负责推动环保的行业。本地环保产业近年有可观的增长。环保产业在二○○九年的增幅达百分之十二点四,雇用人数亦上升了百分之三点六。而在粤港两地的合作─《珠三角规划纲要》及《框架协议》中,亦有包括优质生活圈的专项规划。

  另外的例子包括医疗服务方面,是由食物及徖生局局长周一岳及他的同事负责推动,而在CEPA下,香港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可在内地多个指定省市设置独资门诊部、医院和疗养院等。这项工作不单在香港推动,在内地也有的。

  第三个例子是教育服务方面。教育局致力推动香港成为区域教育枢纽,在粤港及其他区域合作下,我们也与内地合办高校课程和分支机构。虽然我不会详细谈及六项产业,但我可以用这些例子向大家解释,六大产业内的每一项都有不同的政策局负责推动,并不会出现没有人统筹的情况。

  谭伟豪议员呼应王国兴议员的意见,认为香港要有效地规划各项政策的发展,这是当然应该做的,我们不会让政策搁在一旁,不进行任何发展。虽然香港奉行自由经济,而内地奉行社会主义,但两地也有市场经济方面的各项互动。特区政府最重要是与中央政府沟通、协调,为香港不同的业界和行业争取最好的发展空间。

  因此,正如谭耀宗议员特别提到,政府的着眼点其实不单是最近的粤港合作或前海合作,政府的着眼点是十分广阔的。我刚才在开场发言时曾向大家提到,在内地最宏观的经济及发展政策,以至最微观的区域合作─微观至在前海十五平方公里上─我们都是着心着意地与内地中央和省市的各层政府来厘定政策,正正是希望香港与内地的政策可以相配合,让香港不同的行业可以有发展的空间。

  谭耀宗议员亦特别提到海西方面的发展。在过去这几年,我们都十分关心海西方面的发展。我们一方面与泛珠三角各省市相互配合,包括福建,另一方面亦与台湾当局建立了新的平台,在香港成立了「协进会」,在台湾成立了「策进会」。两地的当局透过这「两会」─我们称之为「小两会」的平台,可以商议香港与台湾共同关心的公共政策事宜及经济方面的合作,这让我们不单在海西方面,而是在海西对岸的台湾也有合作的关系。我们希望可以与台湾透过港台的合作,吸引他们的企业和资金来香港。

  透过继续拓阔香港在「十二五」规划下及CEPA下的各方面「先行先试」的措施,令香港可以在内地发展的行业蓬勃开展,有朝一日不论在内地的企业、或在台湾和香港的企业,都可以因「十二五」规划、CEPA、区域合作、港台合作等的政策平台,将香港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越做越大、越大越强。我们相信今次在「十二五」规划的《港澳专章》这项新的基础下,是可以拓展新的工作,为香港谋取更好的发展条件,不单是在未来这五年发展,而是在未来这五年开展一个新的三十年的发展篇章。

  主席,我谨此陈辞。



2011年3月31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5时45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