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民政事务局局长就「推动长远体育发展」议案的开场发言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为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今日(一月六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推动长远体育发展」议案的开场发言全文:
 
代主席女士:

  我感谢立法会再次讨论「推动体育长远发展」这一议题,感谢议员对香港体育发展的关注。

  大家记得,去年一月,立法会也曾就发展香港的体育运动进行了动议辩论,原动议里,包括建议政府积极考虑支持申办2019年亚运会,这是推动体育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去年的动议经过立法会多数通过。过去一年,政府稳步落实发展体育的各项政策、策略的同时,亦为酝酿支持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港协暨奥委会)申办亚运做了工作,包括开展公众谘询。我们已定於本月14日向财务委员会申请原则性的支持,以便支持港协暨奥委会於2月15日之前向亚奥理事会提交正式申办文书。我希望通过今日的辩论,可以让公众更加了解特区政府发展体育运动的策略方向,以及支持申办2023年亚运会的政策意图。

  自从回归祖国以来,香港体育运动的发展揭开了新一页。特区政府经过详细检讨,於2002年发表题为《生命在於运动》的报告,列出整体策略目标,即「在社区建立热爱体育的文化,鼓励精英运动员追求卓越,以及提升香港在国际体坛的地位」。为落实发展策略,政府成立了体育委员会和辖下的社区体育事务委员会、精英体育事务委员会、及大型体育活动盛事委员会,根据本港实际情况分别研究提出政策措施,并逐步增加投入资源,推动体育运动长远发展。

  在普及体育方面,康文署每年举办多种康体活动,鼓励市民参与,今个年度参加的人数预计接近200万人次。由2007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全港运动会,吸引来自18区的运动员和市民参与。今年2011年第三届港运会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我们相信参赛及参与人数将创出新高。在学校层面,康文署推行的「学校体育推广计划」,本年度资助各体育总会举办约7,800项活动,供1,000多间学校的学生参与。

  在培育运动员方面,民政事务局每年给予香港体育学院约1.6亿元的经常拨款,全面支援精英运动员,包括直接财政资助、培训计划、住宿安排、及各种辅导等。目前获香港体育学院培训及支援的精英及具潜质运动员,包括残疾运动员,接近1,000人,这个数字不断上升。最高水平的精英选手每月可获得接近三万元的财政资助。

  政府又透过「体育资助计划」,推广各种体育运动和发掘、培育运动员。这个计划的资助额度逐年向上调整,在2010-11财政年度,康文署一共向58个体育总会及22个体育团体提供2.13亿元的资助,用作比赛、训练、培训工作人员等活动。

  为了确保运动员的承传,香港体院自从去年起获增加300万元经常拨款,加强培训青少年运动员。我们亦透过与体育总会,包括两个残疾人士体育总会,的协作,建立更有系塻的运动员梯队培训系统,提拔更多有潜质的青少年投身体育事业。2010年香港体院推出了优才发展计划,为学生进行体育专项测试,发掘更多年轻精英运动员。

  去年7月,我们得到财务委员会通过,向艺术及体育发展基金注资30亿元作为种子基金,每年的投资回报,一半用於推动体育发展。新增资源将用来更好支持精英运动员参与大型国际体育比赛,亦用以推广队际运动、以及举办更多学校和地区层面的体育活动和支援本地足球发展。

  体育运动历来包括比赛竞技,举办运动会是推动体育发展题中应有之义。相信大家对香港举办的东亚运动会的盛况仍记忆犹新。为鼓励本地体育团体举办更多大型国际体育活动,政府设立了「M」品牌制度及支援计划。自2004年至今,获颁「M」品牌的大型体育活动包括香港马拉松、七人榄球赛、世界女排大奖赛、香港羽毛球超级赛及香港哥尔夫球公开赛等共46项,当中不少都获得赞助商大力支持,政府拨出的等额资助款项达3,200多万元。体育委员会最近通过强化对大型体育活动的等额拨款资助,将每项活动最多可获的资助年期及额度,分别由六年增加至八年及由900万元增加至1,150万元。

  从以上列举的数字可以计算得到,即使不包括场地建设等硬件开支,在未来十年,按已定计划投放於普及体育、精英运动及体育盛事这几方面发展的预算,已经超过60亿元。

  我以上说的包括去年一年来,我们采取的一些新措施及新进展。

  我们十分重视运动员的升学及就业问题。自2008年起,香港体院推行「运动员教育及职业发展计划」,为运动员提供教育及职业发展支援,包括如学校转介,学业指引、谘询、补习等,又有个人发展培训课程,帮助运动员提升时间管理、财务管理、公开演讲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现时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院校都接受香港体院或港协暨奥委会推荐运动员的入学申请。这些大专院校容许获得取录的运动员暂时推迟入学;批准他们於需要受训及比赛时休学;并接纳他们延长课程修读时间之申请。香港体院与北京体育大学合办一个运动训练教育的兼读学士学位课程,至今已有50位学员完成课程。

  香港体育学院并且为准备退役的运动员提供职业辅导,又透过「精英教练工作体验计划」,让准备退役的精英运动员接受兼职教练培训,他们亦可以参与「教练培训课程」获得资助,报读课程,考取教练资格。至今已有接近850名运动员接受了相关的训练及辅导。

  政府又向港协暨奥委会资助1,100多万元,推出「香港运动员就业及教育计划」,为现役以至退役后四年的运动员提供支援,包括职业训练、师徒计划、体育大使计划、职业发展谘询服务及就业和实习机会。退役运动员可按照特别条件入读大学、及领取奖助学金。现役运动员亦可获财政支援报读兼读课程、参加教育及职业发展的工作坊等。该计划成立至今,已获得10多间商业机构支持,并有30多个体育总会及130多位运动员受惠。

  特区政府持续推行发展体育的策略目标,已经渐见成效,在最近的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香港运动员分别取得8金、15银、17铜及5金、9银、14铜的空前佳绩。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轻选手崭露头角,表现出斗志与技术,赢得香港市民以至神州大地民众的广泛赞赏。

  在体育设施方面,过去10年,政府兴建了9座位於各区的体育馆。2005年以来,完成了超过35亿元的体育场地及设施兴建或改善工程。目前,18项体育场地及设施正在施工,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在先前发表的讨论申办亚运谘询文件中,我们列举了未来将持续规划及兴建的体育设施,例如启德发展区的多用途体育馆,以及多个地区的场馆设施。这些可以用於举办亚运会,平日则可以满足市民和运动员的需求。在足球场方面,现在有15个第三代人造草足球场,未来五年会多建21个,令到总数达至36个。

  至於原议案里谓10年前香港申办2006年亚运会失败后没有兑现兴建场馆的承诺,这指控是以讹传讹,不符事实。其实报道所指的「承诺设施」,是1999年申办亚运时,当局委聘的顾问提出的初步建议。所提的场馆计划并未经过具体规划,亦没有得到立法会拨款支持。经过当局考虑后,部份拟议设施最后亦没有包括在香港递交的2006年亚运会申办文件中。不过,正如以上所说,过去十年全港有多个新建场地建成或经过提升水平的设施。

  政府在推行体育政策时,一直有谘询有关的持分者,包括不同的体育机构,并且听取各界的意见,例如「运动员教育及职业发展计划」及「香港运动员就业及教育计划」在2008年推出之前,是详细听取了体育界,包括退役运动员的意见。体育委员会及辖下三个事务委员会亦有现任及退役运动员。王国兴议员强调要广泛谘询及发动公众参与,这我是认同的。

  政府鼓励体育运动的政策是一贯的,支援的包括健全运动员与残疾运动员。对於在不同运动会上获奖选手所发奖金数额会有所不同,这是惯常现象,源於不同运动会的参与范围和竞争程度的差别。例如,在北京奥运会上,男子一百米短跑的金牌就只是一面。北京残奥会男子一百米短跑则按残疾程度分为十三个级别。所以两个运动会的参与度及竞争性是不同的。不同性质的运动会对於选手的奖金并无必要强求划一。像美国、澳洲等地,对於健全与残疾选手所发奖金也并非是「一刀切」,这普遍为体育界所理解,不必拉扯到公平与否的问题。

  主席,我们应该看到香港体育事业的进步,充分肯定体育界和运动员持续努力的成果。事实上,香港体育并非一事无成,特区政府亦早已订有发展体育的长远策略和目标。提出支持申办2023年亚运会,正是落实长远体育政策目标的一个重要契机。如果申办成功,亚运会将成为香港各界共同奋斗的目标及争取登上新台阶的强大动力。

  我期待听取议员的意见。稍后我会再作回应。

  多谢主席。



2011年1月6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20时19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