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署理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就「促请政府采取措施缓和通货膨胀及减轻市民生活压力」动议辩论总结发言(只有中文)
******************************

  以下为署理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梁凤仪今日(一月六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促请政府采取措施缓和通货膨胀及减轻市民生活压力」动议辩论的总结发言全文:

主席:

  我感谢各位议员就「缓和通胀、减轻市民生活压力」这项议案发表了很多意见。

  这项议案以及刚才多位议员所提出的建议措施,都是关乎民生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其中有短期的、一次性的纾困措施,例如电费补贴、差饷宽免、代缴公屋租金、冻结政府各项收费等,亦有较长期和制度性的,以针对结构性的问题,这包括增加综援、抗通胀债券、长者医疗券、失业补助金、公共交通收费稳定基金、增加房屋津贴和税制改革。我相信今日的讨论更加彰显了市民对通胀的关注和担忧,以及需要处理这些问题的迫切性。

  议员今日发言时提及的各项建议及纾困措施,以及各位议员较早时与财政司司长在谘询会面上提出的建议,政府会在制定财政预算案时详加考虑,我在此不一一回应。以下,我希望可以简单说明公共财政的原则和理念。

  政府一直恪守审慎理财的原则,我们也会以同样的准则审视每一项政策建议,小心研究它们对政府财政的整体影响。我们亦要善用资源,决定有限的资源如何分配,衡量各项目的重要性和急切性,厘定优先次序,确保公帑能用得其所。再者,我们要做到未雨绸缪,目光长远,除了考虑迫切需要和短期的经济情况,亦要顾及政府中长期的财政状况。

  政府的财政资源并非无限。按照刚才议员的讨论,就如李卓人议员所言,应使则使的地方很多,所以我们要经过讨论订出优先次序。事实上,政府过去在有需要时从来没有吝啬。在本届政府任内,政府开支已由约2,300亿元,至二○一○至一一年度预算的3,100多亿元,合共增加了800多亿元,增幅超过百分之三十五,大幅高於同期本地生产总值百分之九点一的名义增长。

  很多议员认为政府坐拥5,000多亿元的巨大财政盈余。然而,我们必须留意,香港是规模小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十分容易受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政府的数个主要收入来源,例如利得税、地价收入等亦因而常常大幅波动。

  财政储备可说是我们的应急钱,不但帮助我们应付突发事件,还在经济和财政困难时发挥保护作用和提供缓冲。例如在一九九八/九九年度起的六年内,我们五度运用储备填补财政赤字,共耗用了约2,000亿元的储备。如果当时没有储起这笔钱,我们如何在有需要时应付不时之需?这笔储备亦让我们在面对金融海啸的冲击时,仍有能力制定赤字预算,满足市民所需,并投资基建。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助稳住了经济。

  长远而言,财政储备必须能应付日常需要,并给予我们足够资源以应付未有拨备的负债,以及由於经济周期起落和突发事件,或社会结构转变而对政府财政带来的压力。

  在制定下一年度的财政预算案时,我们会本三个基本信念。

  第一是务实稳健。我们要维持香港得来不易的良好经济基调和发展势头。政府面对不同的经济和社会情况,需要以不同的措施应对。过去数年政府曾推出多项利民纾困、创造就业和刺激经济措施。自二○○八年起,我们已动用接近1,100亿元推出这些措施,顾及民生和经济的需要。目前香港的经济已大致重回增长正轨,因应通胀压力逐渐上升的势头,我们必须务实审慎地审视各项建议,尽可能针对社会上较有迫切需要、负担较大的阶层,纾缓通胀对他们构成的压力,同时小心避免为通胀升温。这点刚才汤(家骅)议员是同意「派糖」应该是针对性的,并瞄准有需要的阶层。

  第二是发展根基。金融海啸改变了全球的经济格局。在现时金融海啸危机渐退、经济复苏之际,我们在巩固传统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余,亦要抓紧新的机遇,提升香港的竞争力。刚才林大辉议员发言时提到,要对抗通胀压力最主要是提升我们的竞争力和生产力。政府提出发展六项优势产业,可以提升香港的软实力,有助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提高生产力。

  第三是社会责任。作为有社会承担的政府,除了要纾解市民当前面对的困难,亦要为香港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包括建设有关爱的社会。在这方面,我们需要集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即是我们常常说的民、商、官合作,才能够有效地应付挑战,解决民生问题。

  因应今日的讨论,政府会继续密切留意通胀走势,尤其关注它对低收入家庭日常生活的影响。我们会按应使则使的原则,因时制宜作出相应的对策纾解民困。

  最后,我再次感谢嬾成智议员和其他议员提出的各项意见。我会将今天讨论的重点,转达财政司司长,并继续跟有关的政策局和执行部门深入考虑大家提出的各项建议。如果建议符合有关政策的目标,我们会考虑是否有需要在预算案作出适当的配合,以纾缓有需要人士面对的困难。我们亦会不时检讨现行政策,务求建立一个更和谐及充满关爱的社会。

  主席,我谨此陈辞。



2011年1月6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8时58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