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发表《香港家书》(只有中文)
**********************

  以下为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张建宗今日(十二月十八日)在香港电台发表《香港家书》的全文:

俊伟兄:
 
  谢谢您的来信。您离开香港多年,仍然关心香港人,香港事,不时来信一抒己见,令我获益良多。
 
  您曾经说过香港的交通费占家庭开支的比重太大,十分关注这问题。我刚刚公布一个崭新的「鼓励就业交通津贴计划」,目的正正就是要减轻低收入家庭在职人士上下班的交通费负担,同时鼓励持续就业。
 
  记得两年前我跟您提过的「交通费支援计划」吗?那个试验计划是鼓励四个新界偏远地区的居民「走出去」找工作,资助期12个月。不少人拿这两个计划来比较,但其实两者的定位和目标很不同,新计划的对象、规模、津贴期限都扩大了,务求更切合低收入家庭的需要,确保公共资源用得其所。
 
  新计划的对象是全港低收入家庭的在职人士,不论是自雇还是受雇,只要每月工作不少於72小时,需要乘搭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不管是哪种交通工具,实际开支多少,通过经济审查就一律可获发每月600元,同一住户可以有多人同时受惠。津贴不设领取期限,合资格便可一直领取。换言之,新计划适用於全港十八区、受雇和自雇人士同样受惠,规模庞大得多,试验计划未能照顾的地方,例如其他十四区和自雇人士的需要,受惠人在12个月津贴期届满后的长远负担,新计划都一一顾及,足见政府的诚意和承担。
 
  新计划的经济审查以住户为基础,入息和资产限额相当宽松,不计自住物业。入息限额大约是相同人数住户入息中位数的60%;一人住户的限额较高,大约等同中位数。资产方面,按住户人数分六级;住户中年满60岁的家人每人有额外35,000元的限额,住户的整体资产上限会因而提高。这是考虑到长者有积蓄的习惯,也符合我们鼓励与老人家同住和敬老的精神。
 
  俊伟兄,很多人以为现在经济审查以住户为基础,是因为政府想省钱,减少受惠人数。事实上,采用住户经济审查受惠人数反而会较多。我们考虑的重点是如何聚焦最需要帮助的人。其实个人的收入和资产不一定反映他的真正需要,因为每个人的家庭负担都不一样。经济审查以住户为基础,可以全盘考虑住户的整体经济情况,比起只审查个人的做法更公平、合理。现时政府各项财政资助的经济审查都以住户为基础。
 
  让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以个人为审查基础,入息限额不可能定得太高。假设是维持在现行试验计划月入不超过6,500元的水平,那么那些过了限额,但一人扛起一家三口或四口的唯一经济支柱就不获资助。另一个中产家庭的青年,家境宽裕,只不过因为收入少於6,500元,就可以得到资助,那是否公道呢?是不是应该把对那位青年的资助放在更有需要的人身上呢?以住户为单位就可以有效处理这些问题。
 
  那么让申请人选择以个人或住户为基础接受经济审查,岂非两全其美?但是政府推行任何资助计划,必须定出合理的准则;计划不设期限,便更须审慎考虑长期的财政承担能否维持。若个人和住户审查双轨并行,那么设下的界限,依从的理据,就形同虚设,更可能出现滥用,例如将资产转到其他家人名下,以符合申请资格,计划的持续性会大受影响。
 
  若不计算资产,估计全港约有33万名低收入在职人士符合要求,假设当中一半,即16万5千人合资格并提出申请,未来三年,计划的开支约38亿8千万元。若申请人数超出预算,我一定会再申请拨款,我会确保合资格的人来者不拒。
 
  我和广大市民一样,很想新计划尽快实施。虽然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我和同事一定会「踩行油」,使计划可以在明年第三季正式推出。我们会尽量简化申请手续,务求做到利民便民;申请指引亦会尽量清晰,方便申请人清楚知道需要提供些什么资料。
      
  制订政策时,我常常提醒自己除了用心尽力去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人,急民之所急,亦要确保政策稳健和可以持续,公帑用得其所。
 
  俊伟兄,您对计划有什么看法?下次再谈。
 
建宗



2010年12月18日(星期六)
香港时间9时39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