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就行政长官《施政报告》致谢议案辩论致辞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是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郑汝桦今日(十月二十八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行政长官《施政报告》致谢议案辩论的致辞全文∶

主席:

  首先,我很感谢各位议员就《施政报告》内有关运输和房屋的政策发表意见。我会就几个课题作一个综合的回应。

运输政策
----

  正如刚才发展局局长所说,我们在基建方面有一定的进展。过去一年,港珠澳大桥主体和高铁香港段已经动工,南港岛线(东段)和观塘线延线已刊宪,我们也争取于今年年底前将沙中线刊宪。

  在辩论中,有数位议员都提出,希望政府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区内的国际航空、航运和物流枢纽的地位。我们也会继续推行措施,保持物流业的持续发展,维持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确保香港在环球供应链的领导地位。

  至于三条过海隧道的问题,我们会尽快向立法会介绍顾问报告的建议,并且会展开公众谘询。

房屋政策
----

立法规管一手私人住宅销售

  在房屋方面,让我先谈谈有关《施政报告》内宣布由运输及房屋局成立督导委员会,具体讨论立法规管一手楼宇销售事宜的进展。我们已于本月二十日成立了督导委员会,由局方担任主席,成员包括多个相关的专业机构的代表、立法会议员、个别人士,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代表。督导委员会会就法例的涵盖面、主要规管事项,以及执法机制及罚则等事宜进行讨论。委员会下会成立三个小组,就物业资讯及示范单位、销售安排及方式,以及执法机制及罚则,进行详细讨论。委员会会在一年内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我们希望以白纸条例草案的形式,就委员会的建议进行谘询,以加快谘询公众意见及立法的过程。政府是有决心做好立法的工作。这阵子流行说「力场」,我看不到有什么「力场」阻碍我们的工作。

公屋三年上楼

  不少议员提出「居住」的问题。代主席女士,公屋是维持本港社会安定最重要的基石之一,行政长官已经在《施政报告》重申了公屋三年上楼的承诺。

置安心资助房屋计划

  就居屋的议题,大家都有发表意见。我们明白,居屋是市民一直以来比较熟悉的资助房屋计划。他们提出「复建居屋」背后的原因,是希望市场上有一些市民能够负担的单位,让他们「上车」,日后甚至有机会拾级而上。我们明白这些关注及期望,也认为政府在资助长远有供楼能力的市民置业方面,有一定角色。我们决定重新启动资助房屋计划,其实都是朝着同一个目标去做。大家会问,究竟应该纯粹沿用传统居屋的安排,还是应该加以适应、调节,才更有效地针对现时需要资助置业人士的诉求呢?我相信没有人会反对我们要适当地调节以往做法。

  居屋传统上的绿白表比例都是绿表一般占大多数,主要以公屋居民为受助群,一直以来都是以八比二(即公屋户占八成;其他人士占二成)的比例作分配基础;从早前出售剩余居屋的反应看到,其他人士申请者的比例却较高。在谘询期内,亦较多人提出应协助夹心阶层家庭。因此,我们认为新计划下大部分配额应给予非公屋户申请人,另外亦会有小部分配额分配予公屋户,保留了传统居屋能为提供绿表人士由公屋转为「上车」的渠道。此外,我们会特别为单身人士给予一定配额,这有别传统的做法。

  在入息和资产限额方面,以最新一期(即第六期)剩余居屋为例,家庭入息限额为27,000元,资产限额为530,000元,而过往六期剩余居屋的平均家庭入息限额为23,300元,资产限额为643,300元。在谘询期内比较多人提出协助夹心阶层置业或一些首次置业者,但应该是长远有供楼能力,需要的只是政府稍为帮一把才能「上车」的。因此,以前沿用的限额必须调节。我们的构思是把家庭入息限额提高至39,000元,资产限额调校至600,000元。另外,有很多意见认为应针对性帮助首次置业的人士,例如一段时间内从未有置业的人士。因此,新计划会在这方面有比以前24个月的安排更严谨的规定。

  在资助形式方面,传统居屋在发售时有折扣,但之后转售需要补价。新计划则没有传统居屋的补价要求,有助市民透过「上车屋」,将来按需要换区或换大一些,拾级而上便灵活得多。

  部分市民担心薪金升幅追不上楼价升幅,就算每月「供得起楼」,筹措买楼首期都有困难。同时,普遍舆论亦提醒政府,绝对不可以「好心做坏事」,要提防市民因心急获得资助而上错车或勉强上车。我们希望让参加者先租住计划下的单位,在五年租约、租金不变的稳定环境下,安心储蓄,加上他们在终止租约后两年内置业仍可获得置业资助,他们有充裕时间考虑,按部就班,配合自己的步伐及经济环境,作出是否置业的决定。

  在计划的执行机构方面,传统居屋由房委会兴建。新计划由房协负责,凭他们在租务及试行新的资助计划方面拥有丰富经验,相信可以更灵活、更好地推行计划,而房委会则可以专心为公屋居民服务。

  新计划提供有一定质素而简约实用的单位,有传统居屋的实效,也有私人物业的特质,比较符合夹心阶层的置业要求,会为市民在私营房屋市场提供多一类选择;还有充足的缓冲期给置业者储钱和选择合适上车时机,不用急于入市或他日后悔上错了车。

  综合以上的调整、适应,针对现时上车困难的问题,我们会和房协推出「置安心」计划,以「受助自助、按部就班、弹性缓冲」的方向协助市民置业。

  有议员认为「置安心」的单位数目杯水车薪,在时间上是「远水近火」,想我们兴建多些、做多些,以满足市民的置业需求。政府已经为计划在青衣、钻石山、沙田、大埔、屯门以及其他地区预留土地,提供合共约五千个单位。首个发展项目会在青衣,预计约在二○一二年接受预租申请,并于二○一四年提供约一千个单位,我们现正与房协研究加快这时间表的可能性。假如市民反应理想,政府会考虑为计划物色更多土地。我们会尽快推出「置安心」的单位,不过,大家都要明白,以现楼方式推行资助置业计划,始终需要一定时间筹备和兴建,房屋始终都要一砖一瓦兴建,任何计划也会有同样情况。

  至于提出「远水不能救近火」,希望计划可以影响或稳定楼价的议员,我必须强调,「置安心」是一个资助市民自置居所的途径,而不是一项遏抑楼价的措施。社会上,无论市民、学者、议员、评论员,都普遍认为面对楼价上升的问题,必须要对症下药,由供应入手。这方面,特首已在《施政报告》交代了。

优化「置安心」的建议

  很多谢有数位议员提出了一些优化「置安心」的建议。不过我们要小心考虑,例如会否涉及双重资助房屋优惠,亦要审慎运用公帑。另一方面,由于租户购买「置安心」单位时,已经不是新楼,再加上单位是简约、实而不华的,所以楼价不可以一般市价衡量,实际上是已经有进一步的缓冲。有议员提出疑问,他们会不会在该段时间便储足首期。我想指出,我听到议员计数的假设,但这计划是希望帮助一批已经为买业作出准备、已经开始为这项决定储蓄、有计划按部就班完成置业安排的市民,议员提出由零储蓄开始,这可能不是反映现实。

白表申请者在未补地价下购买二手居屋

  有议员提议,容许向符合居屋白表资格的人士,在居屋第二市场不需补地价购入二手居屋单位。

  居屋第二市场容许公屋租户及正轮候公屋的绿表人士参与,目的是为现有公屋住户和绿表人士提供一个自置居所的途径,腾出更多公屋,编配予有真正需要的人士。容许白表申请者在未补地价下购买二手居屋,等同以公帑资助更多人置业,须考虑有关建议是否可帮助真正有需要置业的人士,当中亦涉及公平的问题,譬如究竟哪一类人士应得到资助等;另外亦须考虑能否令居屋单位的需求和供应有效地配合,不是不研究,不过要小心研究。

活化居屋第二市场

  有议员提出,要提供不同的上车选择,这方面我是同意的。特别在二手资助房屋单位,其实可以成为一个可负担的中小型单位的重要供应来源。现时,有超过320,000个居屋单位,其中约65,000个已缴付补价可自由在公开市场出售,其余约255,000个仍未缴付补价,可在居屋第二市场出售,而缴付补价后,可在公开市场出售。这些居屋单位,有七成位于市区和扩展市区,促进这些单位的流转,有助增加中小型低价单位的供应,并满足部份市民置业的需要。

  为此,房委会提出了几项措施,包括∶

(1)由按揭证券公司提供补价贷款担保,方便居屋业主向房委会缴付补价并分期偿还补价贷款,有关计划已于今年九月中正式推出;

(2)简化行政安排及加强宣传,缩短申请买卖居屋所需证明书的时间,和评估补价的时间;以及

(3)延长房委会按揭还款保证期,把二十五年的按揭还款保证期延长至三十年,相信可有助准买家与财务机构商议更优惠的按揭条款,预计可在十二月生效。

出售公屋

  至于有议员提到「租置计划」,是在一九九八年初推出,协助政府达到在当时一九九七年《施政报告》中所订下十年内全港七成家庭置业的政策目标。经政府二○○二年全面检讨房屋政策后,置业比例的目标已不复存在,因此再无继续推行「租置计划」的理据。事实上,「租置计划」推出以来,一些屋邨管理上的问题变得复杂。此外,回收公屋单位是供应轮候册申请者的重要来源,把公屋单位售予租户,会影响公屋单位的供应,以及政府及房委会对于公屋轮候三年上楼的目标,因此政府暂时不会考虑恢复推出「租置计划」。

  现时「租置计划」其实涵盖三十九个屋邨,仍有六万多个「租置」单位尚未售出,居于上述单位的租户仍然可以购买这些单位。此外,公屋居民及市民亦可于居屋第二市场或私人市场购买「租置计划」下的二手单位。

结语

  代主席女士,最后我想谈谈所谓「买楼幸福论」。由始至终,政府都认为置业是个人的决定,要量力而为,我与一群学生真情对话时,强调我们这个资助计划不是用来遏抑楼价,亦不是鼓吹买楼才有幸福,是否有幸福是个人的取向,不过,置业自然会带来责任,是一个长远的承担,相信这一点大家是明白的。代主席女士,运输及房屋都与民生息息相关,我会就以上的课题继续与本局和各位议员紧密合作。多谢代主席女士,恳请议员支持《施政报告》。



2010年10月28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6时43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