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发展局局长在公布经修订《蒥区重建策略》新闻发布会的发言(只有中文)(附短片)
******************************

  以下是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今日(十月十四日)在公布经修订的《蒥区重建策略》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多谢大家出席今天有关《市区重建策略》检讨的传媒简报会。为期两年的市区重建策略检讨工作已经完成。行政长官在他昨日发表的施政报告内亦有篇幅阐述新的《市区重建策略》。经修订的策略充分反映三个核心价值,就是「以人为先」、「地区为本」和「与民共议」。在施政报告里亦提出了配合新策略执行的另外三个措施,所以我今日会重点讲如何落实三个核心价值,亦会向大家介绍这三个新猷。

  我们昨天已发表了新的《市区重建策略》草稿,按《市区重建局条例》第20条第(2)款,我作为发展局局长需要就策略的文本谘询公众意见,谘询工作大概为期两个月,由现在开始至本年十二月十三日。期间,市民如对文本有任何意见,可向发展局提出,让我们考虑。

  首先第一个核心价值是「与民共议」,《市区重建策略》的检讨工作本身就是一个「与民共议」的体验。我们在二○○八年七月发出了一份谘询文件,当时题为「共议、共享」。在过去两年,我们尽量让持份者有充裕时间参与和公开讨论这些课题。发展局在不同阶段共七次,其实我本人曾七次征询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的意见。我们亦成立了一个由我担任主席,并由来自不同界别的十位非官方成员组成的督导委员会,负责带领和监察整个检讨过程,并提出他们的建议。期间,督导委员会委聘一间政策顾问公司,负责研究和建议不同方案供我们考虑。这次检讨共进行了七项专题研究。此外,督导委员会亦委聘了一间公关顾问公司,负责建议和举办多项活动搜集公众意见。活动除了聚焦小组讨论、公众论坛、巡回展览和电话问卷调查等传统方式外,还包括一些比较新颖的谘询手法,例如网上论坛、汇意坊、伙伴合作计划和电台节目,包括我本人在四个周末出席电台节目等新的途径,我们亦邀请了七个区议会积极参与,就它们所属地区进行地区更新愿景的研究,以配合这项检讨。

  今年五月,这个检讨进入了最后,亦是最关键的「建立共识」阶段,我们当时提出了相当详细的文件,胪列了当时《市区重建策略》检讨督导委员会因应过去两个阶段收到的公众意见、多个专题研究和香港实际的情况,归纳了市区重建的十项初步取向,希望和市民就这十项取向建立共识。

  我们在提出有关文件后,截至七月十日检讨结束,共收到190份不同持份者的意见。我们期间亦出席了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市区重建局(市建局)、土地发展委员会、香港房屋协会、古物谘询委员会等的会议,并举办了两次专业团体工作坊,总结了会议和与区议会主席会面,透过不同渠道,与社会各界讨论我刚才说的十个取向,务求在这个广泛的基础上与社会建立最大的共识。

  这种「与民共议」的取态将继续主导我们在经修订的市区更新策略下的更新工作。

  第二个核心价值是「地区为本」,透过在旧区成立由专业人士、地区人士、市建局和政府代表组成的「市区更新地区谘询平台」,我们往后会汇集意见,由下而上,务求为社会制定最适切、最平衡的更新方案。

  事实上,各区亦为此做了些「热身」的工夫。在检讨期间,我们邀请了七个属市建局重建区的区议会进行市区更新愿景研究,得到区议会主席和区议员的支持和积极参与,他们已做了些相当有价值的蓝本。这些研究得到专业顾问团队的协助和区内居民的参与,亦反映了当区的特色,例如在这些愿景研究里,中西区的愿景是以「保育活化」为主,而油尖旺区则指出区内有数条街旧楼林立,故此认为重建及复修在该区应较保育优先。

  第三个核心价值是「以人为先」,在「以人为先」方面,最切身的课题是补偿和安置。在维持同区七年楼龄的补偿基础上,策略要求市建局在其重建项目的工作里,为有兴趣进行自发性重建的业主提供「促进者」的服务,并为由市建局重建的项目内的自住业主提供「楼换楼」选择。此外,策略亦要求市建局协助在冻结人口调查时已登记的合资格租户,但这些租户其后被终止租约而无法受惠于市建局的安置措施。这是我们希望在「以人为先」的取态之下要处理的问题,以及另外一方面如何在评估业主应得的津贴时,从一个较为体恤的角度去评核有特殊情况的出租住宅业主,即是他们并非自住的业主,所以在他们取得的补偿方面,在今日的政策下是较为少的,这些特殊情况的业主例如依靠出租物业维持生计的长者业主,我们希望市建局能用一个更加体恤的角度,看这些有特殊情况,但非自住的住宅的业主可否得到更好水平的特惠金。稍后张主席会具体讲市建局的初步建议。
 
  接下来我想向大家介绍行政长官施政报告内公布的三项配合措施,以落实执行市区更新策略。这三个具体措施加上整个《市区重建策略》的新路向,均获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通过。

  第一个配合措施,是我们建议率先在九龙城区成立第一个「市区更新地区谘询平台」,主要的原因是九龙城区有为数不少保养欠妥善的旧楼。举例来说,九龙城区楼龄达50年或以上的旧楼总数为1,088幢,占全港约4,000多幢这类旧楼的27%,亦即超过四分一的旧楼位于九龙城。根据屋宇署在今年四月因为马头围塌楼事件后,署方完成了一个全港楼龄达50年以上的旧楼巡查,当时发现这4,000多幢旧楼中,可分为四个组别。属第I及第II组别,即需要即时维修或有明显欠妥的旧楼,一共1,032幢,其中320幢位处九龙城区。简单来说,九龙城区有最多的旧楼及最多失修的旧楼,所以选择以九龙城区作为首个「市区更新地区谘询平台」是有理据的。反之来说,市建局在九龙城区过往开展的重建项目并不多,规模亦不大。再加上九龙城区稍后会受惠于启德发展区,亦有沙中线这个完善的交通配套,所以相当适合在现在处理该区的更新蓝图。我们期望在九龙城区成立第一个由熟悉市区更新事宜的专业人士出任「市区更新地区谘询平台」的主席,并会邀请当区人士和其他机构如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以及市建局代表参与这个「谘询平台」,在规划署的专业及秘书处服务支援下,与当区居民勾划出一个以人为本的、新的地区市区更新蓝图。
 
  第二个配套措施是推出一个由市建局斥资5亿元成立,但运作会独立于市建局的「市区更新信托基金」。信托基金委员会由发展局局长委任,负责监察和处理基金的运作。基金可以拨款的范围有三方面。第一,基金会代替市建局,从基金直接出资聘用社工队负责协助受市建局重建项目影响的住户及商户。为何要这样做呢?因为我们在「建立共识」阶段听到社工界和其他非政府机构的意见,指由市建局直接出资聘用社工队或会影响同工协助受重建影响的居民时的独立性及独立身份。我们就此委托香港大学的团队提供意见。港大的研究报告结论大体上也赞成应设立一个较独立的社工队以增强同工的认受性,这是基金日后的第一个拨款用途。第二个用途是基金亦会支援在地区更新谘询平台为协助制定市区更新蓝图所进行的各项活动,例如社会影响评估、政策研究、公众参与活动等。第三方面,基金亦会接受由市建局以外的其他团体或机构,按市区更新的蓝图进行于当区,即市区更新范围内的文物保育及地区活化活动的资助申请。

  第三个配套措施,亦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已得到行政会议的同意,会利用启德用地开展「楼换楼」计划。在维持同区七年楼龄的补偿基础上,我们会请市建局推出「楼换楼」的安排,为受重建影响的自住业主提供另外一个选择,让重建户可继续在他们熟悉的环境生活,保持他们的社区网络。在原址推出「楼换楼」计划,即等收购拆卸重建后,才为自住业主提供「楼换楼」,每每需要六至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为了尽早实现「楼换楼」安排,亦由于我们有一个位处九龙相当中心地带的启德新发展区,我们建议利用启德用地作这工作。大家从幻灯片可见到,我们率先建议拨给市建局作「楼换楼」用途的用地,是属于启德前北面停机坪的用地,它的毗邻正兴建公屋,这用地的面积1.1公顷,是住宅用地,地段属于RB1,即是中密度的楼宇,地积比率是5倍,楼高不能够超过主水平基准80米,大约起20层高的楼宇,估计若交予市建局兴建面积40至60平方米的中小型单位,可提供1,000个单位以协助「楼换楼」的安排,目前来说,我们预计这地段的第一期工程最快可于二○一四年动工,二○一七年落成,但这两个日子,我们会争取缩短,大家都记得昨日行政长官已公布财政司司长会领导一个房屋用地供应督导委员会,有个督导小组,我们会在小组里研究如何将启德住宅用地,包括这块建议批给市建局的用地的流程加快。有了启德用地配合九龙旧区重建项目的「楼换楼」安排,日后在旧区做重建项目,亦会预留适当住宅单位,再配合另外一个重建项目的「楼换楼」,是一种可称作「滚动式」的运作安排,不是所有「楼换楼」的住宅单位都来自启德,会在不同重建项目分配。

  有关今次市建局为配合新的《市区重建策略》做了大量工作,我在此非常感谢张主席及市建局的董事局,今早我亦亲自向市建局董事局介绍了这工作,我亦趁机会多谢在我们市区重建策略检讨督导委员会的十位非官方成员。



2010年10月14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7时26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