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环境局局长在新界东南堆填区视察后会见传媒的开场发言(只有中文)
******************************

  以下为环境局局长邱腾华今日(十月三日)在新界东南堆填区实地视察后会见传媒的开场发言:

  首先多谢大家在星期日的下午仍与我们一起来到将军澳堆填区,看看一个全港性的问题,一个废物处理的问题。当然,将军澳区的居民特别关心。

  今日我特别邀请新闻界前来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很多时听到有关垃圾处理问题,虽然可能是个别的问题,但全港市民是否有机会了解整个废物处理,即看到整个废物处理的程序呢?因此,我藉着今日下午与新闻界在将军澳区行了一圈的机会,可以让市民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稍后我会简单地分三个部分讲解,第一部分是全港性的问题,今日香港社会整体处理都市废物的做法如何?有何成效?我们的成功的地方在哪方面,以及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强?

  第二部分是将军澳区所提出的具体问题?我们怎样面对?

  第三部分是讲解为何要在将军澳区内腾出占地甚少的五公顷土地,协助堆填区能够得以扩展。

  第一部分中,有不少市民提到全港废物量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我们一直以来强调要减少废物,循环再用的情况成效如何?或许我以一张简单的图表给大家看。香港本身拥有的七百万市民,再加上每年前来香港旅游的人士,我们每年产生的废物共有六百多万公吨。在过去十年来,我们产生的废物是与年俱增,这是由于人口增加,而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制造不少废物。

  但若以过往十年的数字显示,社会整体上废物需运往堆填区的数量,十年内保持平稳,尤其是在近五年更开始出现下降。若以二○○五年及二○○九年比较,二○○五年运往堆填区的废物约有三百四十二万公吨,而二○○九年的最新数字为三百二十七万公吨,废物量约减少了百分之五至六。

  换言之,我们每年在堆填区的垃圾正逐步减少。为何废物有增加,但运往堆填区的量却有减少,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每年回收的垃圾有所增加。

  在图表最上层的统计线显示,我们由二○○五年约有刚超过四成的垃圾可作回收,而至二○○九年则有超过一半的垃圾作出回收。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能够将新增的垃圾,透过各项回收的工作循环再用,这方面在近几年是十分明显的。

  我们将垃圾分为两个类别,其中一个为工商业垃圾,而另一类为家居垃圾。在过去,家居垃圾较多,约占总垃圾量的六至七成。但我们回顾过去五年内,同样以二○○五年及二○○九年比较,运往堆填区的家居垃圾数量下降幅度较为明显,由二○○五年达到的二百四十九万吨,至二○○九年时不足二百二十万吨,减幅超过一成。

  我们能够达到这个减幅,亦是因为在家居方面回收废物的数量增加。若我们重看二○○五至○六年时,当时家居废物回收的安排较差,约只有百分之十六的家居废物可获回收循环再用,余下的废物大部分被运往堆填区。至二○○九年,我们有百分之三十五的家居废物因推行的分层、屋苑或三色废物回收计划而逐步增加,有关的增幅较工商业废物回收循环再用为大。

  因此,虽然现时家居垃圾占总垃圾量刚逾一半,但被运往堆填区数量方面却减少,其中回收量是有所增加。

  若大家记得,在二○○八年时,政府订定法例,要求新建楼宇中,每一楼层都必须设有三色垃圾分类回收箱。现时全港约有七成半的住户,在屋苑内已设有三色垃圾分类回收箱。因此,居民十分明白在本身居住的地方是有设施可以做到三色垃圾分类回收,从而减少垃圾。因此在这方面,香港的市民大众都做得十分好,亦应该继续下去。

  若我们不能继续减少垃圾,以及加强回收时,结果只得一个,就是我们将所有垃圾都运往堆填区,

  虽然社会整体在这方面做得好,甚至乎工商业废物能够达到百分之六十五的回收循环再用,亦是一个好的数字。但这也告诉我们,即使运往堆填区的垃圾不会与日俱增,我们每日都有九千吨垃圾,或是每年超过三百万吨垃圾仍要作出处理。这个问题并不能转过头去,不看问题便可解决,而是整个香港,不论政府还是市民本身必须共同承担及面对。

  大家或许会问到,究竟香港处理垃圾的方式是怎样?我刚才提到,香港的废物回收循环再用的工作,在国际城市间不是属于差的数目。因为若以百分之四十九废物回收率来说,较新加坡、台北、纽约、东京及伦敦等都为高,代表我们约有一半垃圾可回收循环再用。

  但若谈到处理余下来垃圾的方式,十分可惜的是,我们只能采用单一的方法。因为绝大部分,超过百分之九十九的垃圾,我们都是以堆填方式处理,即是以填埋方式处理,正如刚才大家所看到的一样,将垃圾埋在泥土之下。

  其他的地方,例如我们早前经常联同议员前去视察的东京,当地绝大部分垃圾是透过焚化的方式处理。新加坡亦是一样,大部分垃圾由焚化方式处理,而伦敦以焚化方式处理垃圾也占着相当大的份额。

  至于香港,我们仍然依赖堆填。现时来说,我们三个堆填区会分别于未来约三至七年溢满。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我们谈到的时间并不是十年或八年后,而是未来数年之间发生的。现时三个堆填区无论作出怎样良好的管理,都将会逐步堆满。

  在数年前,我们已开始着手规划一篮子的方案,第一,就是这些堆填区遇有可用的面积,即是在现有堆填区上作出适度的扩展,便可以增加容量。若以将军澳堆填区为例,在我们设计时希望可以容纳四千五百万公吨废物,或是四千五百万立方米的容量。若能透过扩展计划,将军澳堆填区便可增加一千七百万立方米的容量,以应付新增的垃圾,可继续运作约六年时间。

  至于其他两个堆填区,亦需要逐步作出扩展。但扩展堆填区并非处理废物的唯一方法。大家也知道,我们现时正就废物综合处理中心进行最后的环境评估。因为在香港,我们必须要重新兴建一个合符世界标准的焚化设施。由于焚化设施可以将垃圾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面积缩小,同时亦能转废为能,所产生的电力可以供应居民使用。因此,除了扩展堆填区外,我们亦考虑兴建焚化设施,一个现代化的废物综合处理中心。

  另一方面,正本归源,每名市民都可提供协助,减少制造垃圾,以及增加回收。在前年订立的生产者责任制,我们逐步开展对不同废物作出不同处理。

  胶袋征费是第一项措施,而电器回收计划刚完成谘询阶段,我们将设计方案,然后订立法例。此外,公众教育等亦是必须做的工作。但在这一篮子的方案内有一个十分清晰的信息,若香港只单靠一种方法来处理香港未来十年或二十年所产生的废物,我认为这无疑是不切实际。简单来说,现有的方式,包括堆填区在合理范围内扩展,这是必须的。同时,我们亦必须有一些现代化和新的方法来处理与日俱增的垃圾,包括现代化的焚化设施,亦包括我们即将兴建的处理厨余的设施等。

  我们亦要继续与公众讨论,共同承担,一起减废,以及如何在已具成效的回收工作上做得更好。这方面是有关整体策略,而近数年亦已定下工作方向。因此,大家也可见到,在最近数年,无论是订定法例、堆填区扩展或焚化设施选址工作等都已开展。我亦十分高兴看到市民大众对这关乎香港社会整体的问题上,与我们一起合作。

  在每个堆填区扩展方面,当区的居民难免担忧。所以在第二部分,我想指出,由于将军澳区内的堆填区需要扩展,因此市民提出的问题,我们都会面对。

  今日我与大家一起视察了数个地点,其中一处是有居民投诉,表示所身处的地方因接近堆填区,往往产生一些臭味,因而对他们做成滋扰。

  在过去三年,我们与区议会进行了多次的合作,包括在接获投诉较多的地点进行长时间的监察,安排就读大专院校修读环保课程的学生,连续两星期,每日二十四小时测试有否出现类似情况。

  此外,我们每次接获市民投诉后,都会调派人员处理及跟进。另一方面,在本年较早时,我们因应市民的要求,使用市面上的电子感应器,以量度投诉地区内是否出现气味问题。刚才我亦与大家一起前去一处接近维景湾畔的地方视察,该处是其中一个有建议需要处理气味问题的地点。

  我们亦进行了一些分析和研究,若大家有兴趣知道的话,稍后我的同事会作出解释。我们透过该电子感应器,可以看到相关地方的气味样办,是否与堆填区的气味样办是否一样?若然是一样的话,我们当然要正视有关问题。但纵然是不一样的话,显示并非由堆填区产生,我们亦要看可否找出源头,对正下药。在这方面,我们会作出跟进。

  我们亦针对将军澳区的问题,除在堆填区进行一些工作外,亦在堆填区以外进行多项工作。例如有居民投诉垃圾车驶往堆填区沿途经过时处理得不好,有垃圾掉下来,或是有来自垃圾的液体流下。

  有见及此,由本月开始,每日除食环署每日两次街道清洁外,环保署特别安排本身的承办商安排多六次的街道清洁。整条环保大道直至坑口回旋处,每日共有八次的街道清洁,工作除清洗路面外,亦包括道路上的其他污渍等。若在这方面有需要的话,我们更可进一步加强。

  居民也曾投诉垃圾车在区内泊车至天明,因而做成近距离的气味问题。大家刚才也可看到,而我们亦已因应议员的要求,在堆填区内划出数十个车位,如垃圾车司机的需要的话,可在堆填区内停泊,而堆填区距离民居相对较远。在这方面,我们已开始进行工作。

  另一方面,近年政府的垃圾车,或是由政府批出合约承办商拥有的垃圾车都已更新,车身较清洁和美观。但有个别私人营运的垃圾车,其清洁工作或做得不足,因此刚才我与大家一同视察时亦已指出,在堆填区内已划出地方,若日后我们发现垃圾车过于污秽,便会进行刚才所看到的清洗工作。我们亦可僻出土地,让清洗车辆的工作可以增加,而在数月后,我们将有一个新的设施,就是当每辆垃圾车要离开垃圾堆填区时,都必须进行全车的清洗才获准离开堆填区。

  其实,在过去数年,我们在堆填区内做了很多工作。大家刚才看到,在堆填区内铺上的一层绿色胶膜,目的都是阻止气味外泄。此外,刚才大家亦在堆填区内近距离嗅到的堆填气味,有部分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回收安排。

  大家也知道,在另一个堆填区内,我们成功与煤气公司合作,将有关气体收集以作为生产煤气之用。在将军澳堆填区内,我们亦已近乎达成协议的阶段,而这地区的气体亦会作出收集作为生产煤气用途。

  此外,我们亦特别就一些如处理污泥的垃圾车辆,当要倾倒时,便会特别在倾倒范围内加设一个流动装置,避免气味外泄。这些工作均是过去数年应区议会的要求,亦有联同区议员前来视察,希望可以在各方面做得更好。

  最后的部分,我们明白在将军澳堆填区扩展过程中除了尽力去做外,难免涉及要取用五公顷郊野公园的土地。刚才我与新闻界前去视察这五公顷的土地,其实是在现有郊野公园边旁的一个较为陡峭的山坡上。我这里有一张这个五公里山坡的图片,其实是位于郊野公园的边陲,现时并不是很多居民可以使用的地方,因为该处靠近堆填区。

  此外,我们亦做了一个环境评估,该处并非高生态价值的地区。若我们没有该五公顷土地的话,整个堆填区的扩展计划,不论是容量,以至可以容纳垃圾的年份中,都会减少超过一半。

  若没有这五公顷土地作为依靠的话,整个堆填区的增新,会由现时计划中的一千七百万立方米,减至只得七百万立方米,容量减少超过一半,而堆填区可用的年份亦会相对减少。

  当然,作为生态保育的主管部门,我们其实是十分紧张每个郊野公园。过往两、三年,大家也可看到,政府在郊野公园的面积及扩展上做了很多工作。就以二○○八年北大屿山郊野公园增新部分来说,已经增加了二千三百六十公顷土地。相对现时取用的五公顷土地,不论是面积及生态价值方面,其实是有很大的分别。

  这五公顷的土地,我们希望在不违反和不影响市民前去享受郊野公园的大前提下,希望可以「借出来」。在未来的日子,若区内有一些地方,而我们早前亦提到在大坳门的地方,有新增的地方可加入郊野公园的话,我们都会接受考虑。

  整体来说,我们希望可给予公众全盘的认识,处理香港废物问题,其实是要社会共同承担。我们首要的任务,若对区内居民有任何影响,政府当然是必须要将所有工作做得更加好。因此,无论是在堆填区内,或是堆填区以外的道路,以至民居内,或是可释除市民的疑虑,如装设电子感应器是可行的话,我们乐意在其他屋苑内安装。

  这部分工作做好的同时,亦希望大家明白,我们不能单方面依靠某一方来工作。堆填区的扩展是因为要处理一个迫在眉睫的都市废物问题。我们亦有其他措施,其他法案同时推出。因此,我们希望市民能够谅解,以及支持这方面的工作。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相信大家有很多不同问题,欢迎提问。



2010年10月3日(星期日)
香港时间21时49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