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政务司司长出席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2010经济论坛午餐会致辞全文(只有中文)(附图/短片)
******************************

  以下为政务司司长唐英年今日(六月十七日)在湾仔会展广场皇朝会出席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2010经济论坛午餐会的致辞全文:

林树哲会长、方铿副会长、各位嘉宾、各位政协委员:

  大家好。

  首先,要感谢「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经济委员会邀请我出席午餐会。上一次与大家交流是去年三月,当日讨论的是刚出炉的珠三角规划纲要。时隔一年多,粤港双方已签署了落实规划纲要的框架协议。很高兴今天与大家再度聚首一堂,探讨框架协议下香港经济发展前景这个重要课题。

  在座各位政协委员一直担当着联系内地和香港的桥梁角色,你们当中不少人在内地投资或者与内地有密切的业务往来,相信对于两地经济融合的战略意义深有体会;对于香港因此而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也有独特的见解。今天有这个难得的机会,在谈谈自己一些想法之余,更期望听听各位的高见。

  谈到香港的经济发展,我在不同场合都强调我们最大的优势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听上去好像有点老生常谈,但这正是香港得天独厚的地方,是许多其他国家地区都想得到的优势。关键是我们如何从这八个字中不断发掘新的内涵,寻找新的机遇。而粤港合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共同发展,正是值得我们大做文章的新突破点。

  接下来我试从服务业、制造业、开拓内销三个方面,分析香港经济在粤港不断深化合作的大格局下的发展前景。

  框架协议中关于粤港产业合作的发展定位有两点:一是建设以香港金融体系为龙头,珠三角金融资源和服务为支撑的金融合作区域;二是发挥香港服务业和广东制造业优势,形成国际一流的现代产业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协议十一章当中,有一章专讲服务业,还有一章是关于制造业和科技创新,其中包括转型升级和内销问题。

  先讲服务业。目前珠三角的第三产业占GDP不足50%,而环顾其他已发展经济体系,普遍而言第三产业一般都占GDP的70%以上,香港比较特别,达到92%。换言之,珠三角与已发展经济体系比较,第三产业有20-30%的差距。珠三角经济结构要日趋成熟合理,服务业的发展是刻不容缓。这意味着巨大的空间和潜质,也是香港服务业大举进军珠三角的最佳时机。

  服务业并非一套又一套刻板、可以简单复制的程序,而是特别注重人的因素。过去一年多,我多次访问珠三角,与当地官员和企业家交流,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他们对于加强与香港服务业合作,抱着极大的期望和热情。原因不外乎:
一. 香港的服务业与国际接轨,处于先进水平;
二. 借助香港的服务业,可以令广东的制造业更具竞争力;
三. 香港服务业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珠三角的经济发展而起飞,所以业界对珠三角非常熟悉,彼此的合作也有很好的基础;
四. 地域相邻,语言、文化、风俗相通,沟通合作事半功倍。

  我认为,两地服务业合作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有人担心,会否「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我认为这是过虑的。原因非常简单:一是饼越来越大,二是分工。

  饼大,试想像一个超过五千万人口的地区,如果以整个广东省计算更有近一亿人,GDP三万多亿元,并且持续高速增长,而服务业缺口占GDP的20-30%。将这些数据放在一起,似乎我们更应该担心的不是此消彼长的问题,而是消化的问题。

  其次是分工,无论是规划纲要还是框架协议,粤港合作所要避免的是恶性竞争,所强调的是互利共赢。稍有接触经济学的朋友都会知道「比较优势」,只有通过分工互补,双方的利益才有可能最大化。全球化浪潮是无情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无法食老本,香港服务业的发展必须走高增值的路,不断自我提升,部分工序可以迁往珠三角,神经中枢保留在香港,令香港服务业在规模上做大,质量上做强,形成与广东分工合作的良性互动。

  第二方面我想谈制造业。香港服务业占GDP超过90%,其实并不表示我们没有工业,我们的生产基地在内地,珠三角的一千万工人就是香港的制造业大军。更重要的是,港资制造业是香港服务业发展所依赖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当我们推动粤港产业合作时,制造业绝对不能缺位。

  近日发生在广东的工人待遇问题,突显了珠三角地区传统加工制造业附加值偏低,依赖劳力密集和低成本的经济发展模式,长远而言需要有根本的改变。除了工资上涨的压力,外围经济波动、邻近地区的竞争,以及减排放、减耗能的趋势,也不利珠三角的出口制造业以目前的形式持续发展。

  因此,珠三角未来的发展要走升级转型的路。事实上,框架协议已为珠三角的升级转型提供了路向,包括要大力发展高新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目的就是要将珠三角的产业发展重点由「制造」提升至「创造」。

  我很高兴注意到,一些有远见的香港企业家,已逐渐认同升级转型的意义,寻求在这方面有更多的突破。事实上,香港有世界顶尖的大学和科研人员,在应用科技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加上我们完善的知识产权保障以及一流的基础建设,香港有条件作为珠三角的研发基地之一,并通过做好产业化,将科研成果在广东投产。最近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杜邦」(Du Pont),就是在我们的科技园做研发,然后在广东作生产。透过协调发展,珠三角可以打造研发、融资、量产、市场推广、销售一个完整的高新科技产业生态。

  在政策层面,两地政府一直透过不同措施,协助港资企业升级转型。过去两年,广东省推出多项具体便利措施,包括简化转型和搬迁及内销的手续、实施「不停产转型、不作价结转」及「内销集中办理征税」等。

  另一方面,特区政府的「创新及科技基金」、「设计业与商界合作计划」、「中小企业资助计划」、「特别信贷保证计划」,以及「投资研发现金回赠计划」,都为港资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或融资支援。

  最后,是开拓内销市场。香港在品牌形象、质量测试、市场推广和销售方面累积多年经验,而不少香港品牌已成功在内地市场立足,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信任。面对扩大内需的国策,以及内地居民消费力不断上升的趋势,香港企业在内地建立供应和销售网络,推广香港品牌方面是大有可为。

  展望未来,特区政府将全力落实框架协议的内容,并通过CEPA,广东「先行先试」,不断强化粤港合作。我衷心希望各位能支持我们的工作,也期望与你们就这个重要的课题继续交流,令粤港合作真正做到利民便商。

  各位政协委会,除了香港的经济发展,相信你们也同样关心政改问题。香港社会已就政改讨论多年,如今人大常委会已就普选订下明确的时间表,我们要切切实实的踏出民主的第一步,为普选铺路,让社会的精力和资源重新聚焦到经济民生问题上。

  立法会将在下星期表决二○一二年政改方案。这个方案是中央和特区政府抱最大诚意,广泛谘询、反覆论证的成果,是在《基本法》和人大常委会决定框架下最有机会取得普遍市民支持和立法会通过的方案。特区政府会继续争取方案获得通过。我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谢谢。



2010年6月17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6时20分

图片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