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致辞全文(只有中文)(附图)
************************

  以下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今日(六月十日)出席华人会计师公会午餐会致辞全文:

陈(美宝)会长、各位嘉宾:

  我记得几个月前我在华人会计师公会的春茗上和大家见过面。当日我向华师会多年来对香港的贡献,表示了欣赏及感谢。

  事实上,多年来,你们都很支持政府的政策发展,我们很多谘询文件,你们都会给予意见。

  今日,我会谈到数个话题。最主要的是金融业发展的方向。首先,我觉得香港现时的金融业发展势头很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今次金融风暴之后,香港的金融体系所受的创伤远比其他地方为小;再加上我们在中国经济的势头甚好之下,金融业的前景在香港来说,是非常值得我们支持,我觉得其甚有发展空间。

  但说到金融发展就不可不提监管,尤其是现时在西方国家,出现一个情况就是监管政策愈来愈多改变,这些改变当然是冲金融海啸而来,这些改变很多还未落实的,还有很多变化。

  在金融市场的竞争来说,我觉得监管政策是重要的一环,除了法制、资金流通、人才之外,香港能给予投资者及市场怎样的监管环境呢?这是我们竞争的一个重要元素。在金融海啸期间,其实香港有一项是做得不错的,除了说金融体系受创很小之外,我们在监管方面,是令到国际认同及看高我们一线的。我举一例子,在金融海啸发生时,全球市场都很快地临时禁止沽空,香港在沽空政策方面并没有改变,因为我们本身的沽空政策已是相当不错的,所以在一个全球金融市场开始动荡,很多国家急於想方法禁止沽空时,我们回顾自己市场的情形,就决定没有改变沽空政策。这件事给予市场的信息是很好的。我们不会朝令夕改而是有一个一致性的做法,譬如说沽空,我们一直都有监管的,但当有慌乱的情况出现时,我们不会临时去改变政策,当然这方面背后有小心的研究和决定,可给予国际一个正面的信息。

  香港的金融市场发展是多方面的,我们资产管理的行业会有很好的前景,人民币会一个新的商机。在我们的监管政策来说,有些事情是需要改变的,但在监管时,不应该外国怎样做,我们一定要照做,我觉得这并不是太适当的,因为有时可能会混乱,我们应该看香港本身的制度如何,过往的经验如何,要在小心论证的情况下,决定我们监管的方向。而市场要求高的透明度,以及一个可以预期的政策。所以,在这方面应该小心去抓平衡。

  最近我们正在做一个关於股价敏感资料的谘询,其实这个课题,说了多年,以往的做法和想法是想把上市公司的条例法律化,我们兜兜转转的这方面做了多年,结果发觉这样是做不成的。因为要将上市条例法律化会窒碍市场发展,因为上市条例本身不是语言,法律化的话,令上市条例过於僵化,难以适应市场的改变。若要法律化的话,事实上需要写很多条文,有时会令举证及调查方面有困难。兜转多年,我们最近的做法,是把一些香港熟悉的观念,譬如何谓内幕消息的观念,套用在股价敏感资料的披露要求上;这个好处是什么呢?就是香港这么多年来一向习惯内幕消息的定义,我们有现成的案例,市场知道什么是内幕消息。现时我们新的谘询中,就是上市公司除了不可以用内幕消息做买卖外,若果你有内幕消息的话,需要即时披露,这些我们都是回顾香港过去的法律环境,以我们自己市场认识的东西来提出这个观点,这观点亦与欧盟的观点不谋而合的;所以,我们现时看最后的法律定案,订定出这套谘询文件的内容,我相信能够反映了业界的意见,以及在监管和市场的灵活性方面找到一个平衡。

  如果我们思考所有的监管政策时,我有几个原则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的。第一,我觉得我们的监管措施必须一致和明确,刚才我已说过,譬如是沽空的例子,或是内幕消息用来做内幕披露的例子,其实都是要维持一致性的,即是我们的监管措施要一致性和明确性。

  第二,我们必须在一个合规成本和执行成效之间取得平衡,因为市场的监管在平衡方面是重要的,如果我们监管而令到市场不能发展的话,会对投资者不利,所以要把握这方面的平衡。

  第三、就是金融政策本身可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所以,我们要寻求市场成效、监管成效、监管效力之间的平衡,我们要多听市场的声音和解释政策。市场才能够明白。

  第四,就是在很多监管政策推出时,总会有不同的持份者有各样的看法。很多时监管的目标是很理想化,但现实应该怎样做是很考工夫的。所以一定要在监管政策推出时,在不同的持份者中,找一个最大的共同目标 (common ground),这是在推行监管政策时一定要考虑的。

  除了我刚才所说的,关於上市的要求,令到股价敏感资料要公开要求之外,还有两方面我要谈论的,第一,就是关於一些行业的监管问题。我们很快便会进行一个谘询,就是关於保险业界的监管。

  我们现时保险业,基本上当然是有一个很大的行业自我监管,亦有政府的保监处,作为一个政策和监管者。虽然我们已经说了几年,目前来说,关於保险业监管的顾问谘询已经完成了,希望大约在年中,开始向公众谘询。第一,我们希望成立一个独立的保险业监管处,不是政府部门,是一个独立的监管者。同时在行业的自我监管方面,保险业监管是要拿出来研究,怎样把一些适当的监管工作,给予独立的监管者,我们觉得这个方向是要做的。因为除了对投资者有保障,监管方面是和国际接轨。如果不能与国际接轨的话,会令到我们的业界在竞争时遇到困难。

  另一点要说的是关於会计界,会计界的情形,刚才陈会长亦谈及,记得较早前,媒体曾报道有关於会计监管架构改革,引起公众与业界的谈论。香港的会计专业,多年来都是遵行一个自我监管的制度。但这个自我监管制度,其实一直顺本地情况和国际趋势去改变的。譬如近年因应本地发展需要,增强了行业的监管元素,透过修订《专业会计师条例》,香港会计师公会理事会已加入了非会计师的委员,而公会的纪律和调查小组,现时均由非会计师的委员担任召集人,并以非会计师委员为多数。

  除此之外,大家都记得,因为这个安隆(ENRON)事件之后,令到国际对於会计,尤其是上市公司会计方面监管的关注。我们在二○○七年成立了财务汇报局,负责调查上市公司的审计不当行为,以及财务报告违规的事宜。由此可见,我们虽然有行业自我监管,但一直都有一些新措施与时并进以及和国际接轨的。

  以今日来说,我觉得这个话题是未完结的,如果以我们的会计监管制度与国际比较,我觉得还是有个空间可以发展的。为何监管是那么重要呢?因为我们所说的是上市公司的监管,譬如我们会计师做上市公司的审计,需要得到国际方面的认可,才能令到认受性提高。现时这个行业基本上是自我监管,虽有财务汇报局做一些调查,但这个架构究竟是否达到国际方面认同的水平,而我们香港会计师签署的报告可否在国际得到认同等等,都是要顾及的。

  所以我们循序渐进到现在,还可行多一些步骤。我们亦了解香港会计师公会已表示会进行研究。我们亦很乐意与会计师公会商讨,令会计界的监管达到国际趋势。

  最后,如果回到我刚才所说的四个原则,我希望的做法是多些聆听业界的意见。同时,最主要是我们怎样令到监管和市场发展之间,做到一个彼此互利互惠的情况,我很希望听到华师会的意见。

  依照我们目前的想法,若然需要考虑一些措施的话,就是该等涉及上市公司的核数程序,其他的暂时不作优先考虑,我欢迎听取各位对这方面的意见。

  我想在余下时间谈论另一个问题。我今天带了一些「起锚」的襟章来这里,我很多谢各位会员支持,襟章已经全部派发完。为什么我们要不断讲这个问题?为什么政府官员也要落区,派传单,派襟章?因为我们觉得这个政改方案是重要的,与我们大家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

  我们知道促进民主发展是香港市民共同愿望,而我想不到从特区成立到现在,有哪一件事比这个更重要呢?以及有哪一件事比政改更加引起讨论,所以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一个议题。当然,二○○五年当时的政改方案被否决,令政制停滞不前,对於整体社会来说,对於我们政府来说,都是很大的失望。

  香港特区成立快十三年而已,如何处理一些争议性大而社会上的共识未必完全一致的议题,这是政制成熟的过程中应该要经过的阶段。其实我们很多民生问题、经济发展的问题,都是很富争议性,都需要我们政治的体系发挥其政治能力来协助香港解决,我觉得这个问题如果能够解决的话,会令到政府在处理所有民生、经济问题时,更加能够专注,能够发挥政治能力。

  为什么我们今次要谈论这个问题呢?为的是希望给予市民看到这个事实,就是我们现时这个政改方案与现行的选举安排比较,有明显的进步,明显增加了民主的成分,以及为将来的普选创造有利的条件。

  我们所讲的二○一七年行政长官的选举和二○二○年普选立法会,已经是中央给予我们的一个时间表,这个政改方案会否获得通过,当然完全是我们的选择。今日我们看政改能够通过的机会可能不高,但虽如此,我们也要不断努力令到政制可以向前走,达到目标。

  我们是否希望在政制这么重要议题中,香港能够有进展,而不是再次原地踏步。刚才我所说有关对金融监管改革的一些看法,其实每一次改革都是循序渐进的,在社会上寻求共识的,听取意见,然后找一个空间,找一个共同目标。政制是一个这么重要的议题,当然是一样的,为什么我们现时的政治体制不可以在这方面找寻空间?寻求一个大多数的共同目标?所以我觉得大家应该要决定的是寻求一个共同基础,而不是去坚持己见。

  我们每一个人,或者每一个香港人应该问,我们是否要为香港最佳的利益一同努力,而不是追求自身狭隘的好处?所以自从这个「起锚」行动开始后,我们一直向市民介绍这个建议方案,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我相信市民是希望见到进展,以及政治的体制能够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而市民希望见到我们透过政制建立共同基础,坐言起行,而不是停滞不前。所以有机会的话,希望各位能够表达你们的想法,告诉你们的立法会议员,请他们「起锚」。多谢各位。



2010年6月10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22时36分

图片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