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二题:房屋政策
**********

  以下为今日(五月十九日)立法会会议上李永达议员的提问和署理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邱诚武的回覆:

问题:

  政府於一九八七年提出首个长远房屋策略,於一九九七年推出《长远房屋策略评议谘询文件》,并於一九九八年二月公布《长远房屋策略白皮书》。在该策略下,政府透过评估房屋需要和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居屋计划)及其他房屋计划,协助有需要人士置业安居。然而,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在本年四月二十一日本会会议上表示,鼓励置业不是政府的政策目标。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是否已废除长远房屋策略;若已废除,原因为何,以及事前曾否就此进行广泛的公众谘询;若没有废除,现时的长远房屋策略的内容为何;

(二)自二○○三年以来,当局有否评估私人房屋的需求,并按照评估结果规划土地的供应;若有评估,结果为何;若没有评估,原因为何,以及如何就住宅单位的供应进行规划土地的工作;及

(三)当局将於未来五个月内就政府资助市民置业的议题进行的公众谘询的具体时间表及内容为何?

答覆:

主席:

  就问题第一部分,回覆如下∶

(一)政府在一九九七年一月发表了长远房屋策略评议文件,就一九八七年公布的长远房屋策略,征询公众意见。同年十月,政府宣布了多项与房屋有关的重要政策和新措施,并订下三项具体指标承诺:

(1)定下长远建屋目标,由一九九九至二○○○年度开始,每年兴建不少於85,000个公营和私营房屋单位;

(2)在二○○七年年底前,达到全港七成家庭拥有自置居所;以及

(3)在二○○五年年底前,将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缩短至三年。

  一九九八年二月,政府发表香港长远房屋策略白皮书,推行各项房屋策略,例如定期评估房屋需求;供应足够建屋土地及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缩短建屋程序;制定长远的建屋计划;推行资助房屋计划,协助指定入息范围内的市民自置居所等,以协助达到上述三项具体指标。

  政府在二○○二年时,有鉴於当时香港的整体楼价已由一九九七年下调超过六成,成交量大幅减少,私人住宅的净资产值下滑,阻碍经济复苏,而不少置业者手上的物业价值下降,变为负资产,为了振兴深受通缩打击的经济,当时的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在行政长官指示下,全面检讨特区的房屋政策,以期恢复市民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为房屋政策重新定位前,政府谘询了有关界别,包括学者、政党、房屋委员会、房屋协会、关注团体、居民代表等。

  检讨的结论,是政府在坚守一贯政策,为有需要家庭提供租住公屋,同时应退出作为发展商的角色,停止兴建和停止出售实物形式的资助公营房屋,以及大幅减少在整体房地产市场所占的供应比例。政府同时要针对房地产市场严重失衡的情况,对症下药,重建市民及投资者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为此,当时的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局长在二○○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发表了声明,提出措施以理顺政府政策目标,他亦重新厘清未来政府的角色和定位,不再坚持上述第(1)及第(2)项的指标,只保留了第三项有关维持公屋平均轮候时间为三年左右的指标,强调政府的角色是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他们可以负担的租住房屋,务求社会各界及广大市民能够清楚了解当时房屋政策的新方向。

  政府现时的房屋政策,与二○○二年的声明是一致的。简单来说,即包括三大方向:

一、政府的资助房屋政策,应重帮助没有能力租住私人楼宇的低收入家庭,为他们提供租住公屋;

二、政府的主要角色应集中於土地供应,并应尽量退出其他房屋资助计划,把干预市场的程度减至最低;以及

三、政府必须维持一个公平和稳定的环境,让房地产市场能够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应根据市场需求供应土地,并提供优良配套的基建设施。至於私人楼宇的建成量,则应由市场按需求决定。

  上述三个方向显示,公营房屋的作用应以满足基本住屋需求为主,置业方面则交由市场力量推动,政府不会与私人物业市场竞争。

  政府在二○○二年为房屋政策重新定位时,表示自一九九七至二○○二年,香港经济情况及房地产市场都经历了很大的转变。因此,政府之前制订的长远置业指标,即整体的百分之七十的自置居所比率,已无须再保留。市民置业与否,应以个人意愿和负担能力为依归。但我需要强调,这并不代表政府不重视市民的置业需要,政府的角色是针对供应,让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地发展。

(二)在回答问题的第二部分前,我想先阐述运输及房屋局和发展局在私营住宅市场方面的工作范畴∶

  运输及房屋局负责监察私营住宅市场的发展,就此,本局收集私营房屋市场的数据,包括私人住宅项目的动工及完工情况及涉及的单位,以及预计未来三至四年私人住宅楼宇的供应量,并定期公布有关数据,供公众及部门参考。发展局则负责透过有效土地规划和使用土地、提供稳定和足够的土地供应。

  就私营住宅市场的供求,回覆如下∶

  在私人市场对房屋的需求方面,我们征询了政府经济顾问的意见,过往的经验亦告诉我们,以任何推算模式所估计出来的硬数据,都不能准确地量化需求,尤其私人市场的房屋需求,是受众多因素影响,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例如市场气氛、资金的流动性及利率环境等的变化,往往影响需求。估算出来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极可能有大的差异,由於这个原因,在二○○二年我们需要为房屋策略重新定位。

  就土地规划和供应方面,我们征询了发展局的意见∶

  政府的政策是提供充足的土地以应付社会发展的需要,涉及长远的规划工作。

  根据在二○○七年发表的「香港2030研究─规划远景与策略」,现有发展区,包括市区及新市镇,预计可满足至二○三○年人口增长的土地需求百分之七十,其余百分之三十则主要透过两个新发展区提供,故房屋用地的整体供应可应付直至二○三○年预计人口增长的需要。

  政府已按上述发展方案开展的新界东北新发展区(包括古洞北、粉岭及坪鄚/打鼓岭)的研究,政府稍后亦会开展新界西北洪水桥新发展区。此外,政府会继续展开各项规划研究和检讨不同地区的土地用途以开拓发展适合作住宅用途的土地,应付社会需求。例如,刚完成的屯门东可发展房屋用地的规划及工程检讨─可行性研究和在今年下半年开展的安达臣道石矿场未来土地用途规划研究,应付未来人口的需求。

(三)就问题第三部分,回覆如下∶

  行政长官在二○一○年五月六日的立法会答问会上已经表示,政府的房地产政策,是顺应市场需求,从土地供应入手,以勾地表制度为主轴,辅以灵活的优化安排,不时推出土地拍卖,增加供应。但是政府清楚理解使用公帑以资助置业这议题极具争议性,而更改现行房屋政策需要凝聚共识。有见及此,政府计划在未来五个月期间会谘询有关持分者和市民大众,聆听大家对这项议题的意见。

  我们已展开有关工作。首先,政府已经於本星期一就活化居屋第二市场征询房委会资助房屋小组委员会的意见。此外,应否资助市民置业的课题,亦涉及几个方面的考虑。在未来数个月我们会透过研讨会、焦点小组及互联网等渠道,陆续广泛谘询有关持分者及市民大众。

  我们正草拟文件就这些重要议题作聚焦式探讨,预期在五月底至九月中进行谘询工作,并将谘询的结果呈交行政长官。



2010年5月19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4时31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