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环境局局长答问全文
*********

  以下为环境局局长邱腾华今日(三月三日)於「仁爱堂环保园塑胶资源再生中心」开幕典礼后与新闻界答问全文(中文部分):

环境局局长:这个环保园塑胶资源再生中心是我们环保工作内的一个里程碑,因为环保园成立目的是希望有些环保再造工业可以在香港落地生根。香港很多废物在收集后,其实在再造的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将这些废物收集、清洁、处理,然后再将它们投入在循环的生产线内。

  以塑胶为例,现时塑胶在回收方面透过我们的三色桶覆盖全香港近七成的楼宇,已可收集回来。但将这些塑胶料变成可循环再造,中间还有一个过程,以往可能因没有这个工序,这些胶可能被整批打包出口,可是价钱不高;另外在处理的时候亦可能不太环保。另外当出口价格低的时候,对做回收工作的来说亦不是太好,所以能将它们收集后再进行一个叫拉粒的工程,即将它们转为一些初步、增值的塑胶原料,有助将它们重新投入循环工业链中。所以我们开心的地方是能透过与一间社企,和仁爱堂合作,能将这项工序在环保园内开始确立。

  在这个过程里是要几方面一起合作,政府在这工作里透过基金投资了大约一千万元,透过三年合约与这个慈善团体一起合作,希望能将这个工序在香港逐步确立。

  第二方面当然是合作机构,仁爱堂作为一个社福机构,透过我们的招标程序,他们给我们的建议,及他们的营运合作能达到我们的要求,因此我们拣选了他们,在未来三年一起做这项工作。

  第三方面亦要透过收集方式与业界,以及在源头分类等方面进行工作,因为要在不同屋苑或仁爱堂本身单位内收集塑胶废料,然后进行拉粒工作,然后再联络相关的业界将这些原料提供予他们,以填补这个在生产链内的环节。

  最后一项额外的好处是透过这项在环保园内的工序,透过社会企业的形式,这个单位大概会招聘约一百个员工,而绝大部分会从屯门区里招聘。这亦是当初成立环保园时我们向区议会的承诺,所以我相信能将这计划付诸实行是一个好的开端。主席及黄教授有没有其他特别的补充?

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黄焕忠教授:香港的环保工业发展时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在找寻源头的材料时常常出现问题。这次政府投入基金,这笔钱能帮助我们不停地找到这些胶瓶,因在价钱不好的时候很多人不会回收胶瓶,於是工业没有来料供应,很难做下去的。今次这笔钱能令我们在未来三年内看看这个模式能否运作得好,如能运作得到亦可作为一个基础,支持未来的环保工业发展,所以我们完全支持这个项目。

仁爱堂董事局主席卓欧静美女士:仁爱堂身为一个NGO(非政府组织),这次能与政府一起携手进行环保事业,我们觉得很开心,同时亦是仁爱堂一个新的里程碑,亦能让广大市民能够一起推动环保事业。我们很多谢,亦欣然接受这个工作项目。

记者:每日能处理废塑胶二十吨,占香港整体的百分比有多少?现时暂时只有一间,其实是否足够?

环境局局长:如我们单看这个中心,当然现有的生产能力可说是很少。因为整个塑胶再造是一个工业,在香港亦有其他人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但如何由生产链起承转合将这些废塑胶,特别是胶樽,这些日常生活用的胶樽,将它们变成可能作为生产过程中的原料,这个工序现在香港做得比较少。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工序,这些废料很可能出口或落入堆填区。怎样将它增值,以及证明这个工序能够透过比较简单和香港能够应付的工序而完成,从而连接生产线,所以这个中心现时的生产能力是一个起步,亦不是单靠这个中心。如果这个流程做得顺利,这类拉粒和塑胶原料的增加可以支援其他塑胶再造行业。例如在环保园附近也有塑胶再造工场,它们亦需要使用这些胶粒。这於整条生产链,我们做了一个重要的环节。

  而且还有一个意义,我们一直鼓吹市民从改变生活习惯来支持环保。例如生活上的胶樽,如洗洁精、洗粉和日常饮用的胶樽数量很多,大部分这些胶樽其实是可以循环再用。最好是能够减少它们的产生,但如果要丢弃的,如果有一个方式去收集就更好。透过社福机构本身,如刚才他们的中药部的塑胶废弃胶樽,或是中心透过自己的网络,七十多个单位回收的胶,其实是可以协助塑胶回收。全香港有千多个社福机构,所以我们最初和社联讨论这个问题时,可否透过社会服务机构本身的网络,因为它们的网络包括老中青。如果我们都鼓励进行这个工作,这类回收做得好的时候,间接能够帮助这个工业的发展,亦有助於增强我们回收和环保的意识。这个就是整个计划的重点。

记者:暂时那二十吨占多少?

环境局局长:现在这二十吨占很少的比例,可能只是一个单数字的百分比,亦不是我们的用意去完全做这方面,因为重要的工业还要靠市场去做。但开始这个工作后,会否令其他塑胶回收的行业发展得更蓬勃?譬如这个胶粒是它的原料,以半资助的方式产生后,会否令相关行业运作得更好?我们希望走瞧,看看将来的发展会怎样。

记者:政府资助了不少金额,并找来慈善机构协助营运,有没有想过由清洁公司营运?这是否反映了商业上并不是太可行呢?

环境局局长:我想在回收循环工业需要相辅相成,现时有一些商业运作的公司正在做这方面。但过往政府亦有在新的方向,例如有些物品的回收未能做得很好时,政府可否透过资助或合作令这个回收过程能够在香港确立呢?我举一个例子,过往几年,在电器回收和电脑回收,我们都是用资助计划在九龙湾透过社企先做这个工作。与此同时,市场也有相类似的东西,坊间亦有这类公司去做。我们选择塑胶产品时发觉,在过往几年於经济不好的时候,如金融海啸,有一些塑胶料的出口价格暴跌,这可能会影响部分回收工作。透过社企的形式,帮助确立这个工序,会否令这个行业复苏?然后稳住阵脚,继续它的工作,这就是政府资助的原因。

记者:会否邀请更多社企,资助它们进行这类回收再造的工作?

环境局局长:我们会视乎产品、行业和合作空间。譬如我们除了这个(中心),在环保园亦有另一个计划筹划中,就是回收电器,将现有在九龙湾(的工场)进行扩展,这亦配合我们正进行谘询的电器回收计划。因为如果公众接受香港需要有一个电器回收计划时,电器回收在本港需要有一个处理的基地。这个工作,我们在谘询时亦问过市民,应该是由政府直接去做,或让市场竞投来做,或是透过什么形式来做,我们希望现在不同的试验计划能够给予我们一些经验。

记者:一千万是用於三年营运,当中有没有包括建造费、机器等等的费用?这是否之前所说的一千五百万?很多行家说最大的问题是租金昂贵,有没有想过其他方法进行资助它们?

环境局局长:其实在香港我们有许多土地供应能够帮助回收业,除了环保园外,亦有一些短期租约帮助这方面。就这个计划,我们的资助是希望透过合作形式,三年内帮助它们於机器、厂房的运作上,但亦因是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提出的款项,如这中心能赚钱有部分亦要回馈基金。因我们用非牟利的形式去做,希望能确立:这项工作在香港是否能做到?或对行业来说能否有一些补足?

记者:那些机器、厂房等的钱,是否包含在那一千万之内?

黄焕忠教授:另外那些建筑费用、机器,是由政府负责建造及出资的。

记者:是否一千五百万元?

环境局局长:我手头没有这个数字。

记者:有关环保园一期,现时环保园二期第一个回收中心已经开幕,一期的进展如何?在六幅土地中接下来有那一个可以投产?

环境局局长:我知道六幅土地已全部批出,当中即将投产开工已有一、两间,而我知道起码有三、四个厂房在未来一、两个月会正式投产。在第二期这里,这个塑胶资源中心可算是走得比较快,所以他们现在已开始投产。逐步来说,不同工厂会利用环保园,可以帮助回收行业。



2010年3月3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20时24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