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教育局局长就「加麹及持续支援对非华语学童的中文教与学」动议辩论的总结发言(只有中文)
******************************

  以下为教育局局长孙明扬今日(十一月十八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加麹及持续支援对非华语学童的中文教与学」动议辩论的总结发言全文:

主席:

  我感谢吴霭仪议员提出今天的动议,让各位议员表达宝贵的意见。我想就吴议员及其他十二位议员所提出的主要议题,综合作出回应。

支援非华语学生的政策和措施

  有议员批评政府对於非华语学生的中文教与学支援不足,对此我不认同。首先,政府的政策是致力促进非华语学生尽早融入本地教育系统和社群。协助非华语学生学好中文,更是我们一个工作的重点。为此,我们已为非华语学生制定一系列提升中文教与学效能的支援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制订《中国语文课程补充指引》、编写课程及教材、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课程,我们在制订相关支援措施时,亦已充分考虑持分者,特别是少数族裔团体所提出的意见。

  支援措施需要扎根及全面彰显成效。我们明白一些现在正就读本地课程的非华语学生,尤其是较迟开始学习中国语文或没有充分机会修读本地中文课程的非华语学生,可能希望取得其他中国语文科目考试资历以便升学或工作。

  为回应这方面的诉求,我们已透过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在香港举办综合中等教育证书(GCSE)(中国语文科)考试,以便协助非华语学生在本港升学及工作,而公营学校在中六收生,及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院校在大学联合招生办法下,都接受其他中国语文科资历,这些包括我刚才提及的GCSE(中国语文科)的成绩,用作申请入学。今年暑假有约四分一(即110多名)中五非华语学生应考GCSE(中国语文科)考试,?大部份的学生都成功取得有关的考试资历。

  我们要知道,除了升读大学之外,还有其他的途径,这是今日议员少提及的,我想在此补充一些资料,有超过260名修毕中五或以上程度课程的非华语学生现正修读职业训练局(职训局)和香港演艺学院的学位/文凭或证书课程。职训局亦非常乐意协助中文程度较薄弱的非华语学生,为他们提供英语授课的课程及特定课程,现有约500名非华语学生修读各类的特定课程。

  对於有社会各界关注相对於中学会考,GCSE(中国语文科)考试的费用较为昂贵,刚才有三位议员提出这个观点。由於GCSE(中国语文科)是一项海外考试,尽管以前考试当局酌情处理,考试费用仍较本地考试费用为高。但我们经过考虑之后,为进一步鼓励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为升学和就业作出准备,我们在今天较早时已经向学校发出通告,通知学校由2010年开始,符合资格的学校考生应考这个海外考试,有关的考试费将会调低至与中学会考和将来中学文凭语文科考试费用的水平。有关的详情可参阅考评局的网页。

多元化课程设置

  刚才议员都提出应为非华语学生制订另外一套中文课程,我想从教育角度与大家分享我们教育局的看法。要提升非华语学生的中文学习效能,我们觉得必须从基本做起,由课程着手。香港的课程架构灵活和宽广,适用於全港学生。学校一直因应学生的才能和智能,以调适课程策略和学习材料,而不分学生的族裔。

  我们在去年年底特别为非华语学生制订了一套《中国语文课程补充指引》,在教学原则、教学策略、评估模式等方面,就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具体的建议,帮助非华语学生克服困难。李慧攌议员刚才提到在教材中加入文化及生活常识,事实上,《补充指引》涵盖多元的课程设置模式:包括「融入中文课堂」、「过渡衔接」、「特定目标学习」和「综合运用」,满足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不同需要和期望。实际上,学校已陆续参照《补充指引》,因应学生的情况和需要调适课程的教与学、调节学习水平、配合多元出路,以照顾他们的全面个人发展,协助他们奠定良好的中文基础。

配套课程资料和评估工具

  张文光议员提出应针对非华语学生的中文程度与需要,提供适切的教材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同意这个观点,我们正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为进一步支援学校及非华语学生实施《补充指引》,又考虑到学校需要更多适合非华语学生的中国语文教材,我们已手从教导非华语学生经验较丰富的学校搜集资料和教材,整理、增润和调适,将有关内容编成课本;适用於中学、小学阶段的第一套课本,已在今年六月和九月分两批免费派发给学校,供教师和学生使用。另一套则会在明年年中派发。一同派发的还有一系列配套课程资料:这些包括附有英文解释的中文学习字词表、识字写字自学软件、和传统美德学习软件。

  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习效能,我们在大专院校的协助下展开了非华语学生中文水平的研究。这项研究将於年底完成,届时我们会因应研究所得,手发展校内评估工具。我们预期於明年年底,可借助这些工具,协助学校更准确地评估非华语学生的中文水平,从而为他们订立清晰的学习目标,及优化教学过程,增进效益。

  张文光议员提出的修订动议要求为非华语学生制订适合他们的「中文基准试」。我一再重申,现时所有非华语学生都有机会以经调适,并且比较浅易的课程学习中国语文。学校经已按照《补充指引》下的多元课程设置模式,因应不同非华语学生的语文水平,提供中国语文基础课程,配合不同非华语学生的需要。

指定学校和课后支援

  有不少议员建议应该提供课后支援,例如到校为非华语学生补习中文,我想就此一并作出回应。我们将一些取录较多非华语学生的学校指定为「指定学校」,并向这些学校提供额外资源。「指定学校」的数目由2006/07学年的15所,增加至2009/10学年的26所。这些「指定学校」运用我们提供的津贴,优化教学策略及方法,累积宝贵的经验,并透过特设网络,与其他也有取录非华语学生的学校分享。事实上,我们没有就「指定学校」的数目设定任何上限,我们会因应非华语学生在各区的分布情况,并考虑其他因素,包括学校照顾非华语学生的经验和能力,以及这些学校是否愿意与教育局共同发展支援非华语学生的教材,并与其他也有取录非华语学生的学校分享经验等,适当地增加「指定学校」的数目。

  其他「非指定学校」也可享受「指定学校」的校本支援服务,所有「非指定学校」都被邀参与由教育局或教育局委托的其他机构所提供的各项校本支援服务。而教授非华语学生中国语文是校本支援服务重点之一。

  为巩固非华语学生在课堂所学,我们在本学年已将「学习中文支援中心」的开办地点增加至10个。我们欣悉在我们大力推动下,参加的非华语学生已增加至约400名,充份使用我们提供的课后支援。未来,我们会继续加强这方面的服务,透过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努力,照顾非华语学生课后的学习需要。

结语

  我们会继续评估各项措施的进展,并且考虑不同持分者的意见,我们期望透过各方面的努力,更能照顾到非华语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增强他们的学习效能。

  主席,我谨此陈词。



2009年11月18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21时44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