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荧幕新潮第三波 电影资料馆重温方育平戏.梦.人生的电影、电视片(附图)
******************************

  七十年代「电视新浪潮」时期,成就了多位日后的新浪潮电影导演:谭家明的电影语言前卫,许鞍华和严浩以戏剧和纪实手法去关心社会问题,而方育平则以探索的方法游走于梦想和现实之间。他的作品饱含喜怒哀乐的人生韵味,形式上他爱试验创新,创作上坚持有感而发,不走阳关大道而另辟小径,在香港电影中实是非常难得。

  继「荧幕新潮──谭家明的电视影片」和「荧幕新潮──许鞍华+严浩的电视影片」后,香港电影资料馆推出「荧影相随:戏.梦.人生──方育平回顾展」,于七月十七日至八月九日在资料馆电影院,放映他五部长片及十六部于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九四年间执导的电视作品,让观众重温方育平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的丰富多姿。

  为配合是次放映,电影资料馆将会举行两场座谈会,特别邀请方育平从加拿大归来,与前广播处长兼当年香港电台的节目监制张敏仪,于七月十八日(星期六)下午五时举行的「方育平、张敏仪对谈电视沧桑」中,畅谈一九七年代的电视岁月和他们共事时的烦忧和喜乐。而曾与方育平多次合作的编剧黄志、制片/编剧张志成、执行导演/编剧/演员郑智雄和演员许素莹则于八月八日(星期六)下午四时三十分,在放映《半边人》后,主讲「方育平的视影创作」,分享方育平在影视两方面的创作、制作方式和工作环境。两场座谈会均以粤语进行,免费入场。

  方育平肄业于香港浸会学院传理系,及后在美国乔治亚大学攻读新闻系和南加州大学电影系取得硕士后回港,一九七六年起于香港电台执导了多集《狮子山下》剧集,期间他已得奖成名。一九八一年才踏足影坛,第一、二作立刻夺得多个大奖,但此后八年只拍出四部片,可谓步履维艰。

  节目名称「戏.梦.人生」点出方育平恒久的关怀,他擅于通过表演艺术去了解人生,通过记忆和梦想去重构过去、探望未来。他的作品往往从真实的人物事件开始发展,把戏剧情节开放,边拍边探索、发现、纪录,着重追求生命真谛的过程,不一定有戏剧的结论。此种忠于现实的表现使他成为「新浪潮」中最不易妥协的一员,在艺术和美学的探求有所成就。

  是次选映方育平执导、来自四个系列的电视作品,包括《狮子山下》、《人间有情》、《岁月流情》和《演艺倾情》,以及他五部电影:为人津津乐道的《父子情》和《半边人》,叙事写情均富实验性的《美国心》及探索表演艺术的《舞牛》和《一生一台戏》。

  《狮子山下》系列的《解毒》(1976)以戒毒为题,而《托婴》(1976)则描绘有心人办幼儿院的困难,两出电视剧均是方育平初试啼声之作。《野孩子》(1977)和《元洲仔之歌》(1977)更是他电视的成名作。前者以创新的影像语言写出一个阴暗迷离,介乎记忆、梦幻与真实的孩童世界,节目播出后旋即夺得亚洲广播协会主办的伊朗影展金奖。后者则以平淡迂缓的纪实手法写出船屋家庭的恶劣环境。两片破例以电视片获邀参加伦敦电影节,令他才华大露。

  方育平爱以真人真事为蓝本,手法悲中有喜,写实中饱含温情幽默。早期之作《狮子山下:临记》(1977)描写一位敬业乐业的临时演员以积极态度面对可悲的命运。《梦的选择》(1978)则是他描绘人间色相的试笔,由三个台湾女人的故事组成:林建明梦想做歌星;焦姣、郑裕玲的黑工遭遇;而白韵琴则流转于诗人、摄影师和留学生之间的寻觅。《老犂》(1978)反映当年中年汉买泰国新娘的现象,生动写实却含温情幽默。《新生》(1979)为真人真事改编,戒毒出狱后的青年欲回归正常生活却饱受歧视!生动的人物使该片甜酸苦辣皆全,却毫无说教味道。

  记者在报导悲哀灰暗的事件时,应采取正面鼓舞的角度,还是如实道出呢?《狮子山下:夜游人》(1978)和《为了哥哥》(1978)均质疑媒体的功能和责任。以纪录手法拍成的《后过渡女人》(1994)则探讨妇女于回归前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

  方育平特爱写困境中的小人物,他们以强顽的生命奋力抗拒世俗功利,活在自己的梦想中。《岁月流情:开心茶居》(1992)的退休老人和《孭得起》(1992)的拾荒老妇似是辛劳自食其力,然而也可自得其乐。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方育平电视作品《人间有情》的《斋凤》(1989)和《戏凤》(1989)写醉心粤剧演出的女子的执着与乐观,彷佛生活于现实和梦想之间。《演艺倾情:智.慧》(1991)乃香港艺术发展局委约香港电台电视部拍摄一系列电视节目中的其中一集,由城市当代舞蹈团创办人曹诚渊谈及如何创立舞团,怎样面对九七过渡,以及他对时局、艺术与人生的看法。艺术家面对大时代及变动的环境正好激发创作力。

  方育平于八十年代后期对表演艺术和人生的互动深感兴趣,由影星缪骞人、黄秋生主演的影片《舞牛》(1990)便是在城市当代舞蹈团曹诚渊支持下拍成,写尽舞者在创作和生活上的矛盾困惑,片子既有着方育平对艺术人生的探索努力,也有因着他的困惑而言有未尽之处。同以表演艺术为题,他于福建拍摄的《一生一台戏》(1998)则为一部写歌仔戏剧团与艺人生涯的电影,俨如一篇探讨艺术与人生的论文。

  不容错过的是他夺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奖的早期电影《父子情》(1981)和《半边人》(1983)。首作《父子情》显然是他电视影片的再发展,以父子情串起集体的记忆,也是香港人的生活史诗。《半边人》糅合了纪实与戏剧手法,以卖鱼少女阿莹于电影文化中心当工读生的故事,写出了香港不同世代、阶层的生活面貌,写情写景令人感动。而几经波折才能拍成的《美国心》(1986),为他在叙事和写情上被誉为最富实验性之作。

  「荧影相随:戏.梦.人生──方育平回顾展」的门票现于各城市电脑售票处发售,票价三十元,设六十岁或以上高龄、残疾人士、全日制学生及综合社会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半价优惠。订票热线:二七三四 九○○九;网上订票:www.urbtix.hk。

  节目详情可参阅于康文署辖下表演场地的第四十八期《展影》,查询电话:二七三四 二九○○/二七三九 二一三九或浏览网址:www.lcsd.gov.hk/fp。



2009年6月24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9时05分

图片 图片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