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经济机遇委员会「创新科技」小组研讨会召集人及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会见传媒谈话内容(只有中文)(附短片)
******************************

  以下为经济机遇委员会「创新科技」小组研讨会召集人汪穗中博士及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刘兆佳教授今日(五月四日)於研讨会后会见传媒的开场发言:

汪穗中博士:我们刚刚透过中央政策组,召集了一次会议,出席的有经机会委员,亦有很多其他的行内人士、政府代表。我们商讨的,最主要是在整个情况下看看什么是创新,什么是科技;在知识型经济下,对香港所能带动的就业机会,包括在短期、中期、长期的可能性。我们谈了差不多两个多、近三个小时,有很多宝贵的意见,其中最主要是,在一定情况下,要利用现有的基础,有什么地方较强便多做一点,譬如说,如果政策上需要较长时间去处理,就迟一步才考虑,最重要是短期内有什么可以做得到,例如工展会很成功,我们可能会考虑在这方面加重一点,做一些类似性的工作;又例如在活化工厂大厦方面,看看有什么可以做,例如在加工等方面。在医疗方面,美国的GDP有百分之十四是与医疗有关,中国目前只有百分之三,以中国经济如此高速增长,香港如能发挥自己优胜的地方,应该有很大的商机。

  另外一点,我们谈到entrepreneurship。任何经济带动,都需要有一定的创业力量和创业资金。以香港的法治环境等各方面优势,我们应该更积极的吸纳创业者在香港居留,继续在这里创业。在一定程度上, ASTRI(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短、中期在这方面都能成功吸引创业者,尤其是美国矽谷现时的资金并不太充裕,很多人都考虑回港创业,在科技园和ASTRI最近就吸引了一、两间软件设计、IC design的公司。这方面有一个好处,就是会聘用香港的大学生,再加上公司汇集后,会形成一个critical mass,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在中、长线来说,中国广东省对於技术性的需求非常大,尤其是中国最近有很多环保性、电动车等项目。最近上海有一个车展,就很具体地提出中国需要创一条新的路,未必一定是抄袭外国的。所以,在这方面,香港应该发展接近的市场,例如在广东省有很多车厂,如比亚怸(BYD),在广西有柳州五菱,甚至是日本车厂都有设在广东。

  最后,在药品方面,虽然仍未成熟,但也可以在这方面想想,例如在检测、认证等,香港有很好的信誉。在香港生产药物,当然并不是说我们现在做得最好,如果在适当的监督下和一定的改善后,应该有优胜的地方。

刘兆佳教授:汪博士都说了很多,我补充几点。刚才与会者认为,香港的制度和环境的优胜之处,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我们鼓励创新精神,以及对世界市场的触觉,这些特别有利於应用科技,以及把科技商品化或商业化。并不是说我们在基础研究方面有什么特别优胜之处,但是我们可以把科技转化应用在工业生产方面,把科技变为商品作营销。这方面刚才汪博士也提到。

  大多数与会者都认为在某几个项目可能特别有优胜之处,譬如在药品生产、副食品加工、中药研发等几方面,因为这些都很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要有公信力。即是说生产出来要令人确信这些是有用和货真价实,这是第一点。

  汪博士提到政府方面需要配合,这方面包括人才的引进,不单止是培养本地人才,还需要引进、尽量引入外地人才。特别是汪博士刚才提到现时矽谷都有很多人才希望前往其他地方发展,亦有很多华人希望可以在外地回流亚洲地区。

  亦有人提到政府是否需要成立创业基金来帮助科技人才创业?例如在土地、设施等方面,是否需要提供一些来推动这些创新和科技的发展呢?譬如在研究方面,亦有人特别提出,在大学方面有很多进行学术研究,但是与工业生产和应用科技没有什么关系,造成了大学的研究与工业生产出现脱节的现象,(政府)是否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事,令到学界和工业界可以更好地连接起来,令到我们的工业生产,以至其他所有产业都得到更好的科技支援。又例如税收制度,是否可以出现一些变化或是改进为鼓励创新?

  亦有人提到可否引入一些外地大型机构,令到他们可以把人才和科技带进香港,特别是牵涉到药品生产方面、环保工业方面。引进一些大机构,可带领科技和人才来港推动香港的创新和科技发展。

  最重要的是《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令南中国的市场对香港开放,以及十二·五规划,是否可以把香港未来科技和创新发展的需要和目标,令到内地政府也知道,可以作出配合?这一点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方面,对香港未来创新和科技特别有意思。特别考虑到,在深圳方面科技的发展相当强,而香港在营销及市场化方面,以至资金提供,对品牌的推广,大家可以互相配合,这亦有利於我们的创新科技发展。



2009年5月4日(星期一)
香港时间20时28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