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经济机遇委员会「教育服务」小组研讨会召集人及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会见传媒谈话内容(只有中文)(附短片)
******************************

  以下为经济机遇委员会「教育服务」小组研讨会召集人刘遵义教授及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刘兆佳教授教今日(四月二十七日)於研讨会后会见传媒的开场发言:

刘遵义教授:各位传媒朋友,今日我们刚刚召开了一个小组研讨会,讨论教育服务如何能够在香港发展成为一个产业。我想向大家简单地总结一下。

  今天参加的大约有三、四十名代表,他们来自很多不同的团体,有些是大学的、有些是中学的、有些是办持续教育的,大家都很踊跃发言,一直开会至刚刚完结,如果有时间的话,大家还可以一直谈下去。

  我可以说大家有些共识,第一方面,大家都觉得教育服务这个领域是可以发展的,亦是香港可以有优势的。当然,大家有一些稍为有争议的,究竟名为教育服务「产业化」,抑或是「教育事业」呢?其实,基本上大家没有什么歧见,只是名称应该是什么,实际上我想大家都有共识,就是办教育事业并不是为了赚钱,我们的想法都是非牟利的做法,好像在美国、日本、韩国有很多是私立学校,基本上他们并不是牟利的,不是赚钱的,我们都希望循这个方向走。

  我们有些什么具体的共识呢?有一件事是很清楚,就是大家希望香港政府能够有一个很清晰的教育政策。即是往前走,我们应该对UGC,即是教育资助委员会,支持的那八间大学有什么政策,然后对於UGC之外的大学有什么政策。UGC之外的大学现时当然包括公开大学、树仁大学,还有其他专上学院,我们希望有一个很明确的政策,如何在两方面扮演什么角色,政府如何资助。我想这方面大家是很清晰,当然这是应该交回教育局来研究的问题。

  第二,我们大家亦提及到如何再进一步发展,我们在讨论中发现对香港高等教育的需求其实是很大的。其中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本地学生的需求,本地学生由UGC资助的大学学位,现在是三年制,一年后就会是四年制,四年制的大学学位暂时是一万四千五百个左右。占了适龄入学人数的百分之十八,但是百分之十八是四年制,是读取学士学位的,其实相对来说是很低的。如果我们要发展知识型经济,这对於我们人才的需求是赶不上的。我举几个例子给你们看看,譬如在美国,有大学学位的适龄人士大约是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左右;在韩国是百分之八十六;在日本是百分之七十;台湾是百分之一百。另外,就算是广东省也有约百分之二十,这是最近的数字。当然我们可以认为,他们的质素比不上我们的大学,我们的大学是比较出色的,办得很成功的,但是百分之二十也是很高的。

  长远来说,我们要满足本地的家长、同学的需求,学位方面就需要增加。如果要增加这方面的话,我想比较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发展民间大学,发展私立大学。在这方面政府需要有很清晰的政策,例如是否能够拨出一些土地来办这些非牟利大学?是否可以立法支持这些大学的发展?是否可以加强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因为如果要办大学,大家需要有些公信力,达不达标,有没有这样的质素,这是需要评审局去监定的,我想这方面也需要政府做一些工夫。

  另一方面很大的需求,是来自内地和世界各地,这牵涉到是否香港可以做到一个高等教育的枢纽问题。在这方面,大家有了共识,就是觉得在内地的需求是很大,同时内地的学生,如果我们争取到他们来香港,第一,他们的质素是很高,可以令到香港的同学有些竞争、互相鼓励,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质素。第二,亦可以吸引很多人才来香港,也可以从外地争取外地学生。第三,当然是加强香港的国际化。

  其实,长远来说,香港的优势是一方面能够与国际社会拉得很近,另一方面,与内地有紧密合作。如果我们与国际社会没有很强的联系,我们将变为中国一个普通的城市一样,这样是不成的。如果我们与内地没有什么联系的话,孤独地办也不会做得成功的,所以我们要尽量利用香港的优势。

  当中有几个做法,其一就是如何能够争取多一些内地的学生来港读书,我觉得如果我们能够同时增加本地同学就学的机会,这是可以做得成功的。另一方面,是否可以考虑鼓励香港现有的大学,譬如UGC八间大学,前往深圳或是珠三角办学,当然这方面的前题就是他们前往办学应该是自负盈亏的,不需使用香港纳税人的金钱,这也是可以做得成功的。长远来说,对香港也好,对珠三角、对深圳都是好的。因为在华南这个地区,事实上可以说香港的大学的质素好过现有华南的大学,但他们发展的工业、制造业很多是高科技,很多是重工业,譬如在深圳的华为、中兴,这些都是高科技的产业,在广州现在有丰田、本田,所以很多地方可以合作,香港可以扮演一个很好的角色。

  究竟实际上在那一处办呢?是否在香港,还是在深圳,还是在珠三角呢?这方面大家可以讨论。希望香港政府能够帮助争取我们的大学能够在珠三角或是深圳「先行先试」办大学。

刘兆佳教授:让我代表特区政府补充几句。刚才与会人士大致上认为我们的教育服务是有潜力成为优质的产业。特别要指出一点,就是发展成为优质产业,并不是要把大学变为一门赚钱的东西这么简单,亦不是为了院校要赚钱那么简单。刚才在座很多人提出,发展教育服务产业有很多其他的效益,刚才刘校长都提到一些,譬如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汇聚人才、提升学术水平、推动香港走向知识型经济、增加本地学生的就学机会、推动科技发展、提升学生素质、令教育服务多元化、为国家服务、增加香港软实力、推广香港等一连串的好处和效益,刚才与会者都有提出。大家一致认同教育服务产业应该在政府的推动下,以及各方面的支持下,大力发展。

  另外一点,我们认为,香港两文三语的环境,非常符合非本地学生,尤其是内地学生的需要。香港优秀的教学及研发人员和优良的设施,吸引了不少世界各地的学生和教授来香港,这方面的优势我们认为可以进一步增加,以加强香港在输出教育方面的角色,并吸引区内人才来香港。

  另外,政府会加大力度,探讨与海外大学合办学术性或培训的课程,以鼓励举办更多交换生计划;或是探讨与其他地区签订双边协议,以支援各大学的海外推广工作;以及提供土地和其他资源以供发展拥有学位颁授权的本地自资院校。

  最近,大家都知道《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之一,是放在优化珠江三角洲的基础教育结构,以及提升在高等教育水平上,这是有助於提升整个珠三角的人力资本基础,以及加强珠三角的资讯科技、创意和原创设计等种种产业化的融合。

  特区政府亦会与珠三角有关当局继续探讨如何可以令我们的教育服务在珠三角得以进一步发展。刚才有很多人提出,本地院校是否可以在内地独立办学或是自资办学,而学位是得到内地承认。

  香港特区政府会大力投资在教育方面,提升本地教育的素质,加强吸引优秀的本地学生,以及来自其他地区的非本地学生在香港学习,丰富人力资源,以配合香港和珠三角地区,以致国家整体不断向高增值产业推进的整体经济发展方向。

  最后,我再补充一点,我们所讲的教育服务产业,不单纯是指大学教育,还有很多其他的,包括职业训练、技术训练、持续教育,甚至是中学教育,这些都是我们希望能够作为一种输出的服务。所以大学教育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是我们希望作为推动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



2009年4月27日(星期一)
香港时间20时54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