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儿女情长 电影资料馆回顾令人回味的易文电影(附图)
*************************

  电影经典《曼波女郎》、《桃李争春》、《星星·月亮·太阳》……流行名曲《我要飞上青天》、《卖馄饨》、《青春儿女》、《小白菜》……著名导演易文可说是香港多栖文人的先驱,不单编导出色,更是填词人、小说家。他的电影渗着浓浓的文人气息,画面不单说故事、还写情、充满画意,作品温婉淡雅却别具细水潺流之致,含蓄细腻间教人更珍惜与回味。

  香港电影资料馆为配合「第三十三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特别筹办「儿女情长:易文电影」专题,透过放映、展览、专书及讲座,重温这位多重身份的文人导演的成就。是次影展精选26出易文於五十至七十年代在不同公司导演、编剧的电影,将於三月二十八日至四月十三日电影节期间放映其中22个场次,四月十八日至五月十七日则於电影资料馆电影院放映其余26个场次。

  放映电影包括他擅长的轻喜剧及歌舞片,由葛兰、叶枫、尤敏、林黛、林翠、乔宏、陈厚等主演的《曼波女郎》、《桃李争春》、《空中小姐》、《教我如何不想她》、《青春儿女》、《香车美人》、《快乐天使》、《喜相逢》、《温柔乡》,写情至深的《情深似海》及《星星·月亮·太阳》。他早期编剧或与不同电影公司所制作,由李丽华、夏梦、石慧、欧阳莎菲等主演的《闺怨》、《小白菜》、《一鸣惊人》、《孽海花》、《海棠红》、《蝴蝶夫人》、《半下流社会》、《金缕衣》、《小舞娘》,以及后期作品《月夜琴挑》等。

  香港电影资料馆获得易文家属借出及捐赠多项文物,其中包括易文的自传式日记;为配合是次放映,将於三月二十八日至六月七日在资料馆展览厅举行展览,展出珍贵的照片、手稿、图章和书信等文物、易文电影选段及影人访问,让观众重温易文充满文艺色彩的人生。

  电影资料馆二○○二年出版的《国泰故事》,收录了二十多篇学者影评人论文、国泰影人忆述文章及访问,广受读者欢迎,年前经已售罄,该书迄今仍为探讨国泰历史及其作品最为详尽的专书。即将於三月底推出的增订本,增添了葛兰、雷震和邓小宇的访谈,并附光碟内载各文章之英译。加上与是次易文回顾展同期推出的《有生之年:易文年记》,两册书籍合为「国泰人.国泰事」套装发售,让读者游走於国泰传奇及其背后的点滴。

  回顾展亦安排两场座谈会。三月二十九日下午二时三十分的「易文:其人其艺」,邀得易文的子女杨见平、杨见安及杨见乐,与观众分享易文导演的其人其事。而香港演艺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舒琪及岭南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黄淑娴则於四月十一日下午四时三十分,主讲「易文电影」。座谈会以粤语主讲,免费入场。

  易文,原名杨彦岐,一九二○年生於名士之家,毕业於上海圣约翰大学,由於家学渊源,自小接触诗词、古文、书法,亦深受西方文艺影响。十六、七岁已开始投稿写作,毕业后投入新闻行业,曾任战地记者、星岛日报及多间报馆的编辑,经常发表杂文、小说。一九四八年开始编剧工作,他首次执导的作品为《名女人别传》(1953),一九五六年加盟电懋。

  大多数人认识的易文是电懋的编导,但他同时也是多产的小说家、专栏作家和填词人,为电影插曲填了大量的词。他的电影看似没有强烈的影像风格,从不刻意煽情,其实他擅於抒写人情,文学修养渗透於戏剧之内,画面犹如一段又一段的「描写文」,初看不着边际,其实是触景生情,事之外用心经营一种情绪与氛围,作品中贯彻了个人情怀,是一个多年来被低估了的人物。

  易文早年电影题材较传统,反映出当年刚从大陆南来后对故园的怀缅。进入电懋时期,反而放开怀抱,全情投入香港的摩登都市生活,拍出多部轻松的爱情小品与缤纷的青春歌舞片。他也尝试驾驭一些大时代的题材,然而历史与政治始终不是他的那杯茶。他的兴趣主要还是儿女私情。但他笔下的爱情并非天真的二人世界,而是世故而复杂的感情,在气定神闲中娓娓道来。也许是这份淡雅和细腻,让易文的电影乍看不觉耀眼,然而看着看着,味道就出来了。易文於一九七八年逝世,编写的剧本六十多个,执导了共四十多部电影。

  五十年代加入电懋后,是易文创作生涯最灿烂的阶段,编导了不少杰出的喜剧。《青春儿女》(1959)以肢体灵巧的林翠及精通音律的葛兰作比较,精心调度的构图,生动地描绘跳脱的大学校园生活。易文在轻喜剧《快乐天使》(1960)中把尤敏塑造为纯洁、平和、温暖、令人怜爱的理想女性。《温柔乡》(1960)活泼有趣,贵气时髦的林黛展示魅力,将情敌逐一击退。

  易文学贯中西,真假千金的错摸喜剧《喜相逢》(1960),带有马克·吐温《乞丐王子》的影子。五十年代中后期电影专注刻画都市生活,关注中产阶级的心头好,易文自编自导的《香车美人》(1959)便暴露了男人的自尊心和女人的虚荣心;而他早期为亚洲公司编剧的《金缕衣》(1956),亦道出男女对追求生活享受及物质的诱惑,影片均充分流露易文对都市生活和男女关系的敏锐触觉。

  以狂歌热舞爆发青春能量,《曼波女郎》(1957)成为国语歌舞片及香港电影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亦提升了易文影坛上的地位,葛兰的歌舞才华更是表露无遗。同是连场歌舞的《桃李争春》(1962)处处搔正了女性心理的痒处,姚敏的音乐,李湄的才情,叶枫的妩媚,成就了另一歌舞经典。电懋首部彩色片《空中小姐》(1959)中葛兰、叶枫、雷震等的青春少艾,热闹歌舞,带来一份今日已荡然无存的纯真。《教我如何不想她》(1963)是易文和葛兰的诀别作,易文作词编剧,影片极尽声色,歌曲风格千变万化。为独立公司拍的《千面女郎》(1959),更巧妙地与《曼波女郎》遥相呼应,以不同时代的音乐形式带出两代中国人不同的际遇。

  易文爱写情,也擅写情。海誓山盟故事的《情深似海》(1960)表现了易文作品中最纯最真的爱,处理真挚而绝不滥情。仿荷里活史诗的《星星·月亮·太阳》(1961)将四角恋的儿女私情拍得细腻缠绵,三位女角性格鲜明,互相辉映,尽显电懋全盛时期的风华。

  从易文的早年剧本,已可略窥他对爱情的开放及包容。改编自他小说的《闺怨》(1952),力营造禁恋的幽怨积郁及缠绵委曲;而《白衣红泪》(1953)的女护士走出爱情漩涡,矢志医护天职,所写的感情失落和精神焦虑,在五十年代电影罕见。夏梦主演的《孽海花》(1953)写出女儿当自强,比一般民间传奇更具社会意识。《一鸣惊人》(1954)中的哑女李丽华拒绝为受害者,敢爱敢恨;易文编剧的《小白菜》(1955)不集中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情,而以细致的笔触交待二人精神上意切缠连的婚外情,李丽华的演出更融入了京剧的关目和造手。

  易文交游广阔,并不时以不具名方式为不同公司撰写剧本,如注重社会现实及推崇传统艺术的《小舞娘》(1956)为长城公司作品。另一方面,他亦为亲台湾的亚洲公司拍了改编自赵滋蕃小说的《半下流社会》(1957),以轻逸风格及感性笔触描绘在穷困中团结共存的理想。

  易文早於五十年代已参与合拍片,如在日本拍摄、采用伊士曼彩色的《海棠红》(1955);写中日恋爱的《蝴蝶夫人》(1956);以及港台合作的大型公路电影,以星光熠熠、宣扬不同阶层「和谐团结」的《关山行》(1956)。

  电懋业绩由於老板陆运涛空难大受影响,易文在这段艰难的日子勉力适应,拍出了少数颇有趣的影片。《月夜琴挑》(1968)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一段婚外情三角恋,角色及情节铺陈丝丝入扣,感情发展淋漓尽致,为易文晚期影片中不可多得的作品。《神枪手》(1970)则在类型与风格上创出了新意。

  电影节目票价三十元,设六十岁或以上高龄、残疾人士、全日制学生及综合社会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半价优惠。於电影节期间放映的电影售票安排,将按「第三十三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订票方式於三月一日至七日接受邮购订票,亦可於三月一日至十一日在电影节网页(www.hkiff.org.hk)进行网上订票。门票於三月十二日起於城市电脑售票处发售,网上订票:www.urbtix.hk,三月十三日起的留座热线:二七三四 九○○九。

  查询电话:二七三九 二一三九/二七三四 二九○○,节目详情可参阅《第三十三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及订票手册和电影资料馆出版的第四十六期《展影》或浏览网址:www.filmarchive.gov.hk或www.lcsd.gov.hk/fp。



2009年2月27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9时52分

图片 图片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