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荧幕新潮第二波:电影资料馆重温许鞍华、严浩的电视影片(附图)
******************************

  七十年代「电视新浪潮」时期,新人辈出,谭家明以超前的电影语言去抒情言志。许鞍华、严浩则以戏剧和纪实手法,探讨当代的社会病态和人性问题,不论是拍摄《CID》、《北斗星》、《ICAC》、《狮子山下》等剧集,他们都寄以人文关怀,对基层人关注,对不幸者同情。

  继「荧幕新潮 - 谭家明的电视影片」后,香港电影资料馆推出「荧幕新潮」第二波:「许鞍华 + 严浩的电视影片」。二月十四日至三月八日在电影院放映十三部许鞍华及五部严浩于一九七六至七八年间执导的电视作品,当中不乏与编剧陈韵文、舒琪、甘国亮、黄志、倪匡等合作的作品。这批影片展示了他们的个性与特色,三十年前他们创作时可能不自觉,如今细看,作品原来已为火红的年代留下了见证,不单是可堪欣赏的信物,也是具有研究价值的文献。观众更可从影片中观赏到刘松仁、任达华、李司棋、黄杏秀、郑裕玲、伍卫国、甘国亮、陈玉莲、缪骞人、高志森、刘天赐、林岭东等年青时的演技。

  配合是次放映,电影资料馆将会举行三场座谈会,于二月十四日放映《北斗星:阿诗》后,举办「许鞍华、严浩对谈」。两位著名导演将现身说法,与是次专题策划人罗卡畅谈电视时期的创作环境、工作情况和往后发展的关系。二月二十一日放映《ICAC:第九条》后,举办「真人实事改编的创作」,由严浩、章国明、陈文强和刘成汉谈论如何利用真事改编,创造结合戏剧和纪实的风格及为廉政公署剧集创作的经验,此座谈会由香港电影资料馆和廉政公署合办。

  另一座谈会「评论人谈许鞍华、严浩」,于三月七日放映《北斗星(第三集)》后举行,由卢伟力、黄劲辉、舒琪等学者及评论人,谈论两位导演的电视与电影作品。以上三个座谈会均于下午四时三十分举行,以粤语进行,免费入场。

  许鞍华和严浩可说是志同道合,两人从事电视时期已经多次导编合作。他们对于新闻事件,特别是罪案中探寻人被污染扭曲以致丧失本性的现象过程,不论是探讨杀人背后的故事、卖淫、弃婴、贪污、收受回佣、偷渡客,以至边缘少年心态、独立女性积极面对危机等不同的社会现象,他们都能拍出人性戏剧趣味,以细密的心思,诚恳的创意去关注社会的弊端。

  是次选映许鞍华执导的电视作品来自五个系列。《龙虎豹(第六集)》(1976)本是用厂景录影,许鞍华却坚持用菲林柏摄。富家子之妻疑似不堪舆论困扰自杀,死前却改了遗嘱。全片只有线索而无解答,导演实验以多视点看同一事件的叙事风格,其后在电影首作《疯劫》有更进一步推展。《CID:杀女案》(1976)描绘恶劣生活环境下普通人所受的精神压力,因而促成犯罪倾向。她以细致的调度、摄影、剪接,拍成了一出当代香港的伦理悲剧。

  《北斗星》系列是许鞍华加入刘芳刚主持的菲林组所导演的作品,完成两集后,她便离开无线电视。《北斗星:少年》(1976)讲述受男权操控母亲的苦况,表现不良社会家庭对弱者造成的扭曲和创伤,当中的夜景和低调摄影营造出一家人惨淡恐怖的气氛。《北斗星:阿诗》(1976)是偷渡女子寻亲不遇堕落风尘的故事,片中不作煽情控诉,多用体态眼神,少用对白营造出少女纯朴出汙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许鞍华1977年加入廉政公署为它的社区关系处,首次拍制一小时的片集《ICAC》。找来严浩和陈韵文编写了四集剧本。又有倪匡、刘天赐、甘国亮等参与编剧与演出。她在优厚的制作条件下用电影手法拍出细致的肌理和纵横的气势,播出后大获好评。今次选映她导演的整个《ICAC》系列共六集,包括:《归去来兮》(1977)、《牛扒费》(1978)、《第九条》(1977)、《黑白》(1978)、《男子汉》(1977)及《查案记》(1977)。

  一九七八年许鞍华为香港电台电视部拍了三集《狮子山下》,故事题材来自新闻事件和社会的重大问题,却一贯地从人性的角度切入。她喜用多线叙事,纪实和戏剧手法交织并用。虽为港台工作,亦不放弃独立的个人观点,不减其新锐之气。《狮子山下:来客》以偷渡越南难民受到偏见、漠视以至剥削的纪事,提升到人生苦难的哲理层次,她对流离者命运的关怀,在她往后电影作品中不断出现。

  《狮子山下:桥》以多线跳动的纪实手法拍摄,揭露拆桥背后官民各方的行为。由于批评当局观点尖锐,一度被阻延播出。《狮子山下:路》诉说三个女人的戒毒之路,编导以冷静细致的笔法写女性的伦理及朋友关系;从互相埋怨、拖累到互相扶持。通篇富同情而不煽情,包容悲悯而非责难。

  严浩也在英国修读电影,回港加入无线电视,比许鞍华稍迟,起初任编剧,一九七七年加入菲林组。他的作品虽少,却从始至终关注基层人和新一代的生活思想,从他们的挫败迷失透视急功近利的社会,展示命运摆弄下人的可怜处境。《CID:冤狱》在国际影视节得奖,令他一跃成为菲林组的猛将,此后拍出的《北斗星》、《年青人》屡见佳绩。他的拍摄特色与许鞍华相似,爱把纪实手法融入戏剧。

  《CID:冤狱》(1977)对法律和警力的无情提出控诉,虽对角色命运仍有简化的地方,一些技法已收到动人的效果。息影多年的吴楚帆重出为严浩的《CID:弃婴》(1977)跨刀演出,并有黄淑仪、狄波拉、孙咏恩作绿叶,使影片结实出色,恍似是向黄金时期的粤语片致敬,也是严浩继往开来,初展本色之作。《年青人:一九七七》(1977)审视几个经历过火红年代的年青人,带出知识份子在时代洪流中如何自我定位。作品犹如他告别电视之作,包含着告别旧日的我,重新出发之意。

  《北斗星(第三集)》(1977)展现边缘少年的生态,以及和社工的互动关系。片中各个角色都像被命定如此,怎样努力改变都难摆脱经济和社会阶级局限的宿命。《ICAC:两个故事》(1979)都以香港上环旧区作为背景,活现基层人亲切的生活面貌和他们的朴实无辜,「法理不外人情」这根深蒂固观念造成升斗市民的两难困境。严浩的人文视野在此作品中有活生生的展露。

  「荧幕新潮 - 许鞍华 + 严浩的电视影片」的门票现于各城市电脑售票处发售,票价三十元,设六十岁或以上高龄、残疾人士、全日制学生及综合社会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半价优惠。订票热线:二七三四 九○○九;网上订票:www.urbtix.hk。节目详情可参阅于康文署辖下表演场地的第四十五期《展影》或浏览网址:www.filmarchive.gov.hk或www.lcsd.gov.hk/fp。

  查询电话:二七三九 二一三九/二七三四 二九○○。



2009年2月9日(星期一)
香港时间18时40分

图片 图片 图片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