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回应传媒(只有中文)
********************

  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林瑞麟今日(一月十七日)为第二届「中国民歌歌唱比赛」颁奖典礼主礼。以下为林瑞麟在歌唱比赛场外回应传媒提问的发言全文:

记者 :行政长官宣布押后政制谘询,令很多不同的民主派以至自由党都担心审议的时间会否不足,以致可能要回避一些议题,你的看法如何?

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其实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处理二○一二年的选举办法的检讨及公众谘询。现在虽然是稍为押后开展公众谘询,但在二○○九年第四季至二○一○年第四季之间,约有一年的时间,足够用以处理公众谘询以及《基本法》附件一及附件二所须作出的修订。接着,在第二阶段,我们需要在二○一一年夏季前做本地立法。在处理完本地立法后,在二○一一年及二○一二年之间会处理两套选举的实务安排。所以,时间是足够的。过去数年,在我们讨论「政制发展绿皮书」的期间,以及在去年策略发展委员会的讨论期间,我们已接收了社会上不同的党派、业界及市民很多的意见,这些已是一个颇为广阔的基础,让我们今年稍后开展公众谘询。所有关乎二○一二年行政长官选举和立法会选举的议题,纵使当中有一定的争议性,政府是一定不会回避的,因为我们是很想把这套选举办法推到一个中转站,为二○一七年普选行政长官及二○二○年普选立法会铺路。

记者:大家关心今次究竟是特区政府的决定,还是行政长官到北京述职后中央的意思,究竟是哪方面的意思?另外,也有认为在面对金融海啸下,你的职责相对较轻,建议你停薪留职,你会否赞成?

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我们与中央政府是一直有就政改议题沟通的。但在香港特区内如何处理公众谘询及立法的事宜,是由特区政府处理的。至於我们的工作,虽然现在稍为押后有关二○一二年选举办法的公众谘询,但在选举制度方面,我们随即便要处理在囚人士选举权利的公众谘询及立法问题,因为较早时法庭作出判决,需要检讨这方面选举的法定安排。此外,今年我们还有好几方面的内地事务需要积极跟进。在农历新年后,我们便会向立法会提交报告,讲解我们在下一阶段如何处理香港特区参与四川重建及希望能争取到立法会在财政资源上进一步拨款支持。另外,我们现在有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香港需要在CEPA以及《规划纲要》的框架底下,在珠三角、在广东扩展香港业务的空间。我们亦需要跟进对台湾的事务。我们希望在短期内可以设立「香港-台湾商贸合作委员会」。较早前我们已与台中市长达成共识,我们牵头设立「港台城市交流论坛」。在人权事务方面,我们在今年内亦要开展关於私隐条例的检讨。因此,我们在多方面,不论是政制以至内地事务方面,都有很多事情需要跟进,我和局内的同事会积极处理。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继续做内部的研究,接收社会上的意见,为二○一二年的选举安排做好准备功夫。

记者:很多泛民议员说他们准备进行连串的抗争活动,你会否担心会触发另一次的管治危机,或愈来愈大的反对政府的声音?

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我们不担心香港的局面会有怎样特别大的变化,因为自二○○四年开始,政改的议题在香港社会内一直都有讨论,而这讨论亦一直取得进展。人大常委会在二○○七年十二月审议了行政长官的报告后,定出了二○一七年普选行政长官和二○二○年普选立法会这时间表的决定,而且在二○一二年可以把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的选举进一步民主化。香港作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不同的党派有意见,这本身就是香港的一个强项。我们一定要有多元化的讨论,才能把香港社会不断地提升以及取得进步。

记者:在创造就业方面,有没有新的招式?

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准备今年稍后成立四个少数族裔社区中心,支援少数族裔举办社区活动,这些中心并会提供传译服务和开办一些小组班让妈妈和学童学习英文、中文。这安排可以创造八十个以上的职位,包括行政人员、传译员及导师等。

此外,我们亦会推动香港参与二○一○年上海世博。这方面局方也会有一些短期、暂时性的职位。局方辖下的工作希望可以开创超过一百个职位。

记者:如果第四季的经济情况较现时更差的话,会否担心你们的工作会更严峻,那又怎样?

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特区政府与不同业界,大家都在努力协助香港应付金融海啸。行政长官较早前已宣布一系列的措施,特区政府会创造就业,亦准备了一千亿元资金支持中小企向银行贷款。政府亦提升了支持贷款款额的担保。我们希望在今年内会逐步有进展,香港的经济情况受控。但当然,香港属对外开放型经济,因此也受国际情况的影响。到了今年第四季,我们会按照现时的计划,开展关於二○一二年政改问题的公众谘询。

记者:可否承诺谘询不会再度押后,会在今年第四季进行?

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关於这方面,行政长官在星期四已向媒体表明我们的态度。刚才我亦已表明这问题我们准备如何处理。多谢大家。



2009年1月17日(星期六)
香港时间21时32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