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十六题:取录非华语学生的学校获提供的资源
***********************

  以下为今日(十二月三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张文光议员的提问和署理教育局局长陈维安的书面答覆:

问题:

  教育局每年向每所录取非华语学生(包括少数族裔学生)的指定学校发放30万元特别津贴,并会因应非华语学生的人数提高津贴额。然而,一些亦有录取非华语学生的非指定学校却没有获得特别津贴。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过去三年,每年每所指定学校获得的额外特别津贴、非华语学生的人数(并按种族及级别提供分项数字),以及该人数占学生总数的百分比;

(二)按非华语学生的人数(10人以下、10至19人、20至29人及30人或以上)及按该类学生占学生总数的百分比,分别列出现时有该类学生就读的非指定学校的名称;

(三)有否向非指定学校提供额外的资源和人手,以辅导该类学生及提升学校在中文教学的效能;

(四)鉴于《种族歧视条例》(第602章)第49条订明,如某项特别措施是合理地意图确保属于某特定种族群体人士与其他人有平等机会或迎合该等人士的特别需要,则该等措施不属违法,当局有否评估只向指定学校提供特别津贴,有否违背该条文的精神;及

(五)会否考虑按非华语学生的就读人数向学校提供合理资源,例如向有10名或以上非华语学生的非指定学校提供额外教师,以协助该类学生融入主流学校,更有效地学习以中文为教学语言的科目?

答覆:

主席:

(一)过去三年,指定学校各班别取录的非华语学生的数目和占总学生人数百分比,及各所指定学校期间获得的特别津贴见附件一。

(二)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公布个别学校在「学生资料管理系统」内填报的资料及有关学校的名称。故此,附件二表列取录10名以下、10至19名、20至29名及30名或以上非华语学生的其他学校(即非指定学校)的数目,及占总学生人数的百分比。

(三)所有取录非华语学生的学校,无论是否「指定学校」,均获提供资源,包括各种津贴让学校进行辅导教学,学校发展津贴、学生辅导津贴等,以照顾不同学生的需要。学校可灵活调配这些资源,以协助非华语学生克服各种学习困难。此外,所有取录新来港非华语学生的学校,亦获提供校本支援计划津贴,为非华语学生提供更适切的校本支援服务。

(四)我们向指定学校提供特别津贴没有违背《种族歧视条例》(第602章)第49条订明有关特别措施的精神。近年,我们为指定学校提供集中支援,协助该等学校累积有关非华语学生的学与教经验,以及发展相关的专业知识,使这些学校可成为支柱,与其他也取录了非华语学生的学校分享经验,目的是更有效地帮助非华语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有鉴于此,我们向指定学校提供特别津贴,以便学校推行校本支援措施,协助非华语学生克服各种学习困难,尤其是学习中文方面的困难,以及帮助他们顺利融入社会。为促进经验交流,我们已为指定学校和非指定学校建立支援网络。由教育局和学校合作发展的相关教材已上载教育局网页,而列印文本亦存放于教育局中央资源中心,以便教师参考。我们希望上述安排能令所有就读于本地学校的非华语学生都能受惠。

  事实上,我们向学校提供支援不限于为指定学校提供的特别津贴。我们已订定一系列的支援措施,照顾就读不同学校的非华语学生的学习需要,特别在学习中文方面,提升他们的学习效能,及便利他们融入社会。这些措施包括─

  (i)我们由2008/09学年起,为期三年,委托香港大学为24所取录非华语学生的中学提供不同形式的专业支援服务,当中亦包括18所非指定学校。

  (ii)所有就读不同学校的非华语学生皆能受惠其他的措施,包括由2006/07学年开始,为录取非华语学生小学的中文教师开办培训课程,以增进他们教授非华语学生中文的技巧和知识;《中国语文课程补充指引(非华语学生)》已于本年十一月底上载互联网,预计本年年底会印成书册,连同一系列教学参考资料分发予各学校。该指引因应非华语学生的学习情境,提出落实中国语文课程的原则、策?和建议。我们承诺在指引完成的一年内,提供一整套为非华语学生学习中国语文学与教的材料予学校及非华语学生。此外,我们亦会制作中英对照中文学习字词;发展中文评估工具以评估非华语学生水平。

  (iii)非华语学生,特别是那些较迟才开始学习中文的学生可以参加「学习中文支援中心」在课后或假期提供的辅导课程。该中心亦协助发展相关的教学资源,并为支援非华语学生的中学教师举办经验分享工作坊。入读小一的非华语学生新生及升读小二、小三和小四的非华语学生,可以选择在暑期参加由学校举办的衔接课程,以便巩固在第一学习阶段所学的知识,并为过渡至第二学习阶段作好准备。

(五)由于资源有限,在推行任何方案前,我们必须审慎衡量不同的因素,包括资源调配优次及对有关政策的影响。在计划支援非华语学生时,我们听取了持份者的意见,采取了具成本效益的方法,照顾非华语学生,以便他们提升学习效益,以及融入社会。有关的措施需要时间扎根及全面彰显成效,我们会持续评估其推行情况,现时没有计划为收取非华语学生的非指定学校再提供额外资源。



2008年12月3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6时45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