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六题:食米价格
**********

  以下为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刘吴惠兰今日(十月二十九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冯检基议员的提问的书面答覆:

问题:
  
  据报,泰国食米的价格已由高峰期的每吨1,400美元回落至最近约900美元,跌幅逾35%,然而零售价下调幅度却只有约一成。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 过去12个月,从世界各地入口的食米的数量和每月的变动情况,以及当局有否评估香港人的食米习惯(包括选择来源地和食米量等方面)有否因近年的价格波动而有所改变;

(二) 过去12个月,国际米价、泰国和中国食米的入口价及零售价的变动情况,包括入口价和零售价的差距变化;及

(三) 有否了解为何会出现食米零售价的跌幅低於国际米价跌幅的情况;有否评估是否出现「加快减慢」的情况;若有这情况,原因为何;有否发现入口商和零售商肆意抬价以牟取暴利;以及当局有何针对性的措施,促使零售商尽快相应调低食米价格?

答覆:

主席:

(一) 近年,香港每年入口食米约30万至34万公吨;当中,泰国食米占近90%(主要为香米及白米),内地食米则约占5%(主要为油粘米)。过去一年,除入口内地食米的数量略为增加,香港入口食米的情况基本上没有改变。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香港入口34.4万公吨食米(对上一年同期为32.8万公吨),当中泰国食米占88.7%,而内地食米则占7.8%。

(二) 香港的主要食米来源地为泰国,有关泰国香米及白米於过去12个月出口价格的转变,详情载於附件一(我们没有内地食米国际出口价数据)。同期本港主要食米(包括泰国及内地食米)的入口价及超级市场零售价转变载於附件二。

(三) 政府一向密切留意本港食米的供应及价格。就泰国米而言,过去一年本港泰国食米入口价及超级市场零售价的净增幅实际上均比泰国食米在国际市场出口价格上升的幅度为低(详情见附件一及二)。

  香港自从在2003年开放食米贸易后,食米市场基本上是在自由市场下运作,而食米价格则由市场供求决定。政府开放食米贸易的目的,是营造一个更开放的环境,吸引新的经营者加入,促进竞争,提高市场效率,最终令消费者受惠及整个社会得益。从2003年开放食米贸易后,食米贮存商的数目由2003年约50个倍升至现时约110个,食米市场的参与率显著提高。

  工业贸易署与食米贮存商经常联络,并密切监察食米进口、贮存和出售。与国际米价相比,我们没有察觉本港的食米入口价及零售价有不寻常波幅。

  此外,为增加价格资讯的透明度,促进市场资讯的流通,政府自本年5月起,额外拨款给消费者委员会(消委会),委托消委会就不同的粮油食品及日用品,进行价格调查。每次调查在选定的一区进行,调查的项目包括袋装米。自本年8月底起,调查的密度由每两周一次,增加至每周一次,涵盖的食品及日用品亦增加至40多种。调查的结果除了在消委会的网站公布外,亦存放在有关的民政事务处谘询服务中心供公众查阅;各传播媒介也有摘要报道。另外,消委会自本年9月底起,推出另一项名为「网上价格一览通」的措施,每天比较四间网上商店出售的约400种货品(包括袋装米)的价格。这些价格调查增加了货品价格的透明度,帮助市民作出精明的消费选择。



2008年10月29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4时27分

列印此页